查看原文
其他

大川 2018-05-21


成果,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入选者、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德国波恩大学营养学博士;曾在德国富尔达技术应用大学担任营养流行病学研究员,期间创建了膳食植物雌激素评估体系,2011年出版的学术专著被德意志图书馆收藏;她回国后建立了首个中国学龄儿童膳食质量评价指数,获中国营养杰出青年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四川省营养科技一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课题10余项,主持国内及欧美企业产品研发10余项。


她也是一名和蔼可亲,不折不扣的“吃货”教授。不同于一般人对美食的追捧,真正让这位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的教授着迷的,是每一种食物本身,和它背后所隐藏的秘密。在她看来,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健康的“吃货”,是一门学问。


从一名喜欢研究怎么才能吃得开心的成都女孩成长为以儿童膳食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专业教授,膳食的艺术引领着她走进了德国国立儿童研究所,走进了实验室,走进了数以万计的孩子的家庭里,走上了成都各个小学的讲台……


“有国界”的转身

“我有自己的祖国,我要回国做咱们自己孩子的研究” 


很多人都想不到的是,让在德国国立儿童研究所任职了整整五年的成老师毅然决定回国的,是两个最简单的英文单词。


“那时候我们经常会在欧盟境内开会,我做报告的时候总会说‘our children…… “”虽然深知,学术科研是没有国界的,但成老师心里也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咱们国家孩子的膳食数据又是怎么样的呢?


让她感到失落的是,国内针对儿童膳食分析的研究成果还较少,甚至在一些领域还是参考欧美儿童的数据,这也坚定了她回国的想法,“科学没有国界,但我有自己的祖国,我一定要回国,做咱们自己孩子的研究。”


归国后,成老师一头扎进了实验室,一道道关于中国儿童膳食研究的难题也摆到了她和她的团队面前。


成老师回忆说,膳食研究非常依赖准确的数据,这要求研究者必须深入到普通居民的家庭中,了解孩子们最真实的情况。


“除了精确估计孩子们的食物摄入很有难度外,更困难的是观测和收集青春期孩子们的发育情况。”说起这个,成老师也是颇有感慨,“我们需要观察孩子们的身体发育情况,不少家长和青春期的孩子对此非常抵触。”



除了调查的阻力,研究所需要的样本数量之大、时间跨度之长也是让成老师和团队时常“头疼”的问题,“我们要从孩子小学一年级7岁一直追踪到他们初中三年级15岁,这个过程太需要耐心了,要能沉住气,耐得住寂寞。”


虽然困难重重,成老师和团队推进研究的想法却非常坚定,“很多家长对健康膳食的概念还不清楚,对孩子吃得是否健康也不重视,这些恰恰直接影响孩子们的生长发育。”她和团队一起一家家叩开居民家门,参加一所所学校的家长会,一遍遍反复向家长解释这项研究对中国孩子的重要性,在这样近乎“软磨硬泡”的努力下,团队掌握了中国西南三省近两万个孩子的饮食数据,在2016年发表了他们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中国儿童膳食指数,正是这份研究成果,让中国的孩子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膳食质量评价工具,也让成老师和团队在国内儿童膳食研究的领域里中迈出了开拓性的一步。


成老师并不满足于此,她还主动将自己的研究心血带进了许多小学课堂,将庞杂的数据转化为生动的课件、图画,和一条条送给孩子们的膳食小建议。成老师说,有机会的话,自己还想给家长们多做一些讲座,普及儿童画健康和膳食的知识,“这些结果只留在实验室是没有意义的,要让它成为人人都能知晓的信息和指南,才是我们工作真正的价值所在。”


关注“弱势群体”

孩子们长点心吧,你们快速减下来的是水。”


钻研儿童膳食的同时,这几年的本科生教学工作也让成老师逐渐关注到了在校大学生这个群体,她时常会让自己教学的本科学生去收集身边同学的膳食数据,但这些结果让她“大吃一惊”,用她的话来说,自己怎么也想不到“大学生”会成为膳食健康方面的“弱势群体”。


“情况非常不乐观!”成老师直言,“吃外卖、吃夜宵、吃甜食…… 这些都快成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了。”


面对大量的数据,成老师忍不住为身边的“大孩子”们捏了把汗——“你们的骨骼都还在发育中,你们现在的饮食习惯,很可能会影响到你们未来三十年的健康。”


除此之外,一直关注儿童肥胖问题的她也注意到了大学生中越来越流行的一个现象——减肥。在这方面,成老师也是眼睁睁地看着很多同学“掉”进了各种“陷阱”。


“很简单,大家对于什么是肥胖都不清楚,衡量一个人是否肥胖,光看身高和体重哪行,还得看腰围、臀围、身体脂肪含量…… ”



看着不少同学不听劝告,一味节食却不运动,成老师觉得颇有些无奈:“孩子们长点心吧,你们快速减下来的是水。”


成老师说,这样的减肥陷阱在生活中非常普遍,一些女生喜欢用糕点、香蕉或者馄饨之类的小餐点来代替晚饭,这也是在做“无用功”:“蛋糕里的黄油和糖的含量特别高,一个香蕉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和一碗米饭差不多。”


更让她担忧的是,很多同学不知道如何获取健康膳食的信息,“大家可以去研究一下咱们的居民膳食指南,减肥要运动,更要合理膳食,食物要多样,每一天膳食的种类和能量都要合理搭配。”


这样的情况也让成老师越发意识到健康膳食方面“信息不对称”的严重性,“今年我们省营养学会将针对四川的饮食特色做一版四川居民膳食指南,希望能让大家有更多的饮食建议和参考。”


做一个“吃货”

真正的吃货要认真对待每一种食物


在很多的媒体报道里,成老师会被称为“吃货”,说起这个,她笑称,这是大家给自己的“爱称”,在她看来,吃货这个词没有褒义和贬义,重要的是对待饮食的认真态度。


“其实我和大家一样,一日三餐,不过我面对一种食物,会职业病一样在脑子里会出现它的营养成分。”多年的研究经历也让她越发意识到,合理膳食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般容易,“大家会有很多的误区,比如认为可以用苹果来代替蔬菜,但是水果、蔬菜其实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在生活中,也会有不少同学来询问她一些健康膳食的建议,成老师说,诀窍很简单,就是认真地对待每一种食物,“比如咱们的膳食指南建议大家每天摄入300g 的奶和奶制品,很多同学喝了一小盒牛奶就觉得自己达标了,但那盒牛奶只有250ml,长期积累下去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作为一名“资深吃货”,她发现,虽然“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但大家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像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通过合理膳食都是可以预防的,养成一个良好的膳食习惯,不管是对于我们个人健康,还是对咱们国家的医疗支出问题,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成老师一直坚持,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用心,“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关注中小学生和在校大学生的原因,养成一个良好的膳食习惯,将终身受益。再比如在校大学生,属于轻体力—中等体力的群体,一定要清楚自己每天应该摄入的热量是多少,三餐的比例应怎样分配。”


说起现在,成老师笑言,科研、教学以及很多的工作让自己真的是“忙到停不下来”,接下来自己和团队还会继续完善中国儿童膳食指数的研究,让北方孩子也能使用这个工具评估他们的膳食质量,也会关注生命早期营养质量,比如孕期妈妈的膳食情况。“我的每一份工作都和大家的生活相关,我很享受这样的奋斗状态。”


|| 推荐阅读 ||

重磅!刚刚,四川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简章发布

川大宝藏 | 一块戏很多的石璧,想要告诉你什么呢?

影像纪 | 水晶球里的川大,美得很不一样


大川

来源/四川大学官方微博 张诗萌 

编辑/王允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