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川 2018-05-30


5月11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四川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广州大学承办的“第264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暨第十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开幕。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李晓红院士,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任周福霖院士,四川省副省长尧斯丹,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院士,兰州理工大学副校长俞树荣教授等领导出席了研讨会开幕式。41位院士、185个单位和700余名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开幕式由四川大学副校长许唯临教授主持。



李言荣首先代表四川大学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出席会议的各位院士和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表示,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难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进一步提升防震减灾研究的能力和水平,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是我们面临的迫切而现实的重要问题。四川大学作为国家布局在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全程、全力参与了汶川、雅安、九寨沟等地震灾区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主动承担起了一所一流大学应有的责任和担当。近年来,学校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了全球第一个“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重点打造了“综合灾害科学与管理”这个集防灾减灾、灾害救援及灾害教育于一体的超前部署学科平台,建成了全球第一支最高级别的非军方国际应急医疗队,并且按照世卫组织的标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紧急医学救援综合基地和国内唯一的移动帐篷医院,为提高我国应对重大灾害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和支撑。他表示,本次大会的召开必将进一步促进防震减灾工程领域的原始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我国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川大将以此次会议作为新的起点,与各位同仁携手合作,共同为促进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尧斯丹代表四川省人民政府致辞。他表示,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的战略思想,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注重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结合,逐步建全了高效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面提升。此次会议的召开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和四川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李晓红代表大会主办方中国工程院致辞。他表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习近平总书记为此做出了一系列全面部署,专门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部。我国工程领域的院士和专家坚持长期坚持工作在一线,为我国的防灾减灾、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此次会议的举办既是为了纪念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也是我们土木水利建筑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此次会议的召开必将促进防灾减灾、灾后重建工程技术的创新发展,促进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更好地实践运用,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做出新的贡献。



会议承办方之一的兰州理工大学俞树荣副校长也作了致辞。



开幕式后,周福霖院士做了题为《汶川地震历史教训和新时代减震防灾新要求》的主旨报告。报告从汶川地震的历史教训、我国新时期存在地震安全隐患、我国和世界防震技术的发展及要求、结构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发展应用、我国工程防震技术的未来等五个方面,总结了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经验教训,及新时代我国减震防灾事业的新发展。随后,谢礼立院士做了《我国防震减灾70年—成绩、教训和前景》主旨报告,陈厚群院士做了《对汶川地震中沙牌拱坝震情的验证》主旨报告,江欢成院士做了《结构自减震自隔震和极震不倒建筑的工程案例》主旨报告,马洪琪院士做了《小湾水电站特高拱坝建设主要科学技术问题》主旨报告,欧进萍院士做了《我国城镇与重大工程抗震防灾研究若干进展与挑战》主旨报告,吴志强院士做了《在抗震救灾中反思城市规划》主旨报告。



据悉,本次会议以“纪念5・12汶川地震十周年,总结防震减灾新技术、新进展、新应用”主题,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做了主旨报告,34位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获得者,以及来自欧洲、澳大利亚、日本的工程防震减灾领域知名学者做大会主题报告。5月12日大会设8个分会场,共116位专家学者将于当天做学术报告。专家们围绕地震动特性、地震震害调查与分析、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结构减震控制、地震应急救灾和恢复重建等方向,防震减灾的创新理论和实践应用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学校建筑与环境学院负责会务组织和服务保障工作,确保了会议圆满成功。


大川

文字/龙莉

摄影/王允保 建环学院

编辑/王允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