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川大又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这次是因为……

大川 四川大学 2018-10-29

9月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以“四川大学:‘小课堂’撬动的‘大改革’”为题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1分35秒单条新闻专题报道。自2010年起,四川大学开展了“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在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6月22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四川大学的召开更是对川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肯定。


来看完整的报道视频↓↓↓


四川大学:“小课堂”撬动的“大改革”


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四川大学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开启“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改革,为教学育人寻找突破口。



在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过程模型课正让学生展开讨论。课堂上,桌椅可移动可拼接。20多位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老师穿梭其间,和学生互动交流答案。



四川大学计算机(软件)学院大三学生 孙于司琪:不会那么拘谨,自由的、放松的氛围,你可以更好的说出自己的感想。


这种高度互动,共同探讨的方式就是四川大学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改革,它要求每堂课的人数不超过25人。为此四川大学先后投入两亿多元,改造出400多间可增强教学互动的智慧教室。



四川大学计算机(软件)学院教学副院长 洪玫:学生是没有办法开小差的,因为他得动脑筋,因为他得参加讨论。我们老师走下了讲台,跟我们同学亲密的接触,其实就是一个学习伙伴的关系。


课堂出实招,考试也变样。比如,拍一部微电影,介绍怎么用酵母粉研究肿瘤。这样的非标准答案考试,激发学生大胆分析、判断和想象。现在“探究式—小班化”的课程已达9000多门次,超过课程总数的70%。


四川大学教务处处长 张红伟:比较突出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力求把优的做的更好,把特色的做的更亮。


川大课堂教学改革纪实


课堂是教学主阵地,学业考核是学生学习方式的牵引。自2010年起,四川大学开展“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紧紧抓住“课堂”与“考试”这两个关键环节,全面实行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全过程学业评价和非标准答案考试,推动本科教育教学发生深刻变革。


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2010年起,新生进校就按25人编班,“大学英语”率先按照小班组织教学。以“大学英语(创意阅读)”为例,在控制班级规模的基础上,改变以教师讲授+简单提问回答的教学方式,把课堂及课外学习与实践加以统筹设计。依照开放性、挑战性、体验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讨论、案例、问题、游戏等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对于“大学数学”这类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小班教学的课程,则采用“中班教学、小班讨论”的方式组织开展探究式教学。2012年,学校建立研究生助教培训、选聘与管理体系,针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班级规模较大的课程配备研究生助教,以利开展“探究式-小班化”教学。自2013年起,学校以年度目标任务要求各学院全面开展“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改革;以“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研讨、方法培训支持老师们开展探索;以“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竞赛及产生的示范教师、示范课程发挥引领作用,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主流,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PBL、TBL等多种教学方法推进“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改革的深度探索。截至目前,“探究式-小班化”课程9024门次,占比70.5%。“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强化老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高阶学习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真正“把头抬起来、坐到前排来、提出问题来、课后忙起来”;老师在教书的同时,用自己的爱岗敬业、严谨求实、关爱学生等言行示范,其育人作用得到深度发挥,同时,也让老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学术能力,促进教学相长。


“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提升教学成效。2011年,学校设立“本科课程考试改革项目”,正式启动考试改革试点;到2013年,三期改革试点约有400门次的课程参与其中;自2014年开始,学校将考试改革纳入学院年度目标任务,学科覆盖面更广,教师参与度也更高;到2017年,已基本实现“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答案考试”全覆盖,有力推动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全面提升。全过程学业评价改变“期末一考定成绩”。全过程学业评价引导学生全过程、全身心投入学习,努力改变学业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状况,将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均计入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原则上占总成绩比例不超过50%、平时考核不少于6次,教师根据学生日常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阶段考核、期中和期末考试等综合评定课程成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期末考前突击复习在川大成为“过眼云烟”。可以见到的明显效果是: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各种项目获奖、竞赛获胜表现出来,全过程学业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成效提升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非标准答案考试激发学生“脑洞大开”。为改变学生“死记硬背”“60分万岁”的被动学习状态,从2011年开始,学校全面启动实施了“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鼓励老师通过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非标准答案考试命题,检查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要求课程考核内容注重与时代和学科前沿接轨,多为学生提供诠释和运用知识点的机会;考核形式多样化,如小论文、小设计、读书报告、调查报告、实践活动、文献查阅和研读等,均可作为评价内容。核心是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从死记硬背的“记忆式”学习向“想象式”学习转变,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同时,更要去想象、去独立思考、去自由探索,激发学生去异想天开、创新创造,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标准与非标准考核相结合、灵活考查与基础考核相结合、动态与静态考核相结合、个人与团队成绩相结合的原则,打破了过去将概念绝对化、问题简单化的认知局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非标准答案考试”从制度设计上消除了学生逃课、作业抄袭、考试舞弊等现象发生的隐患。


目前,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答案考试已基本实现全覆盖。2015年,学校评选考试改革突出贡献奖25项;2016年,学校公开征集、评选出非标准答案考试命题优秀奖39项,并将这些优秀试题及学生的优秀答案汇编成《四川大学非标准答案考试试题集》,在全国高校产生了强烈反响。2017年,学校正式出版发行《变革学业评价 激发创造思维——2017年四川大学非标准答案考试论文及试题集》,2018年出版发行《挖掘创新潜能 重构思维空间——四川大学优秀非标准答案考试集》,为全国高校考试改革与人才培养贡献了“川大智慧”。


智慧教学环境有力支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传统的教学空间无法自然形成人性化互动交流与创新智慧碰撞的氛围,无法高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配合教学理念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推动“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努力建设互动式、智能化、开放型、多样性的智慧教学环境,实现教学空间与教育理念、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双向促进。2012年起,学校启动“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工程”,分期分批对学校的510间教室进行升级改造。到目前为止,投入2亿元经费打造各类智慧教室403间,占比80%。包括多种不同类型的智慧教室:手机互动教室、多屏互动教室、网络互动教室、多视窗教室等等,还对原本空荡、单调的教学楼公共空间重新定义,打造超过5000平方米的互动式交流空间,让师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流讨论与思维碰撞。


|| 推荐阅读 ||

川大新生“数”描:00后成萌新主力

江安生活指南来了,新生请查收!

欢迎新同学!2018级本科萌新入学最全指南!


大川

来源/新闻中心、教务处

编辑/王允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