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川聚涓流,得揽天下才——来川大,做川“才”,真的很巴适!

大学从未如此有料 四川大学 2020-08-22


2018年6月7日,学校党委书记王建国率领学科专家团队赴英国,开展“川”越“大”洋觅英才——四川大学全球引才推介活动,正式拉开了四川大学“熊猫人才”计划走向世界的序幕。


校党委书记王建国


王书记向全球优秀人才发出诚挚邀请,他指出,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学校发展的百年大计,学校正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欢迎海内外英才加盟川大,与川大师生共谋发展、共同进步、共创辉煌!


李言荣校长


2019年2月27号,成都春寒料峭。望江校区明德楼的一间会议室,气氛却炒得火热。校长李言荣几句简短的发言掷地有声。说起人才工作的决心,他只用了简单的两个词:“挖地三尺”、“穿越大洋”!


话音一落,会议的气氛瞬间热烈起来。为了解决人才紧缺这个问题,李校长对人才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他将人才工作比作“春耕”,还语重心长地说:“只有躬亲深耕,才能收获金秋”。


几年来,从“珍爱人才如国宝”的“熊猫人才计划”“双百人才工程计划”,四川大学坚持“人才强校”、“人才引领发展”战略, 积极探索“依托人才引领发展、依靠人才兴校强校”的光辉之路。


01

平台:千载难逢


2019年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中,四川大学位列全球高校第53位;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的学科领域数达到17个,排名并列全国高校第7,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和临床医学3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前1‰;口腔医学在学科评估中,连续20年稳居全国第一


今年9月,川大迎来123周年校庆之际,学校正式揭牌成立了促进医工结合的“三中心、一平台”和新工科的“工业互联网研究中心”。川大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制定高峰学科建设方案,遴选出了6个高峰学科重点建设。同时,聚焦“医学+”和“信息+”双引擎,正式成立了一批跨学科交叉中心


能够真正实现有深度、实质性的学科交叉,对于一流人才,特别是跨学科人才来说,这样的平台和机遇几乎是千载难逢



“回国初期在很多家单位中做选择,后来选择了川大。”


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丁楅森谈到,川大最吸引他的就是其强大的跨学科平台


在他看来,目前川大“医学+”的发展路线,为团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强大助力,能激发团队产出更多的突破性成果。


丁楅森


同样被川大独一无二的跨学科平台吸引的,还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李乙文。


他用“之后二十年发展的先发优势”来定义川大这项重要的发展战略。这是川大站在国际学科发展前沿的超前布局,对于学校自身和国内高校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在川大引才宣传片中,从事高分子材料领域研究的李乙文面对镜头兴奋地说:“我感觉自己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过程。”


李乙文


02

培养:倾全校之力


在多项发展战略的共同支撑下,学校用最优厚的政策,为学者、老师们铺就了一条成长的“高速路”。激励之下,川大的人才,在科研奖项与项目评定中脱颖而出。


2018年,川大以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国家科技奖4项


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评选中,四川大学5项成果荣获一等奖,位列全国高校第四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四川大学立项数502项,项目总金额2.58亿元,立项数位列全国高校第10


2019年,四川大学55个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立项数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


在这样一所倾全校之力助人才的大学,青年学者取得突破性成果比比皆是。


从事边疆民族学研究的“85后”年轻学者励轩来到川大2年后,首次申请社科基金,就一举斩获重点项目。青年教师在项目申请中频频折桂,这绝非偶然。


拿项目,对于高校的青年教师来说,是一道“坎儿”。而川大没有让学校青年教师们独自面对这道难关。



近年来,从推行青年教师“三个全覆盖”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名师名校访学计划“双百人才工程”校内支持计划,到高水平专职科研队伍建设专项高端科技领军人才培育项目青年科技学术带头人培育项目,四川大学为人才成长铺就了一条通往成功的“高速路”。


学校为教师的项目申报设有专门的培育基金。有培育潜质的项目,申报即使没有获得立项,也会获得一笔不小数额的资助


“做科研的人最怕孤独。”励轩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但我只身来到川大,从未感到孤独。”


03

激励:回归育人初心


在一流人才的支撑下,四川大学在全校范围内推行课堂改革。并为支持教学,大手笔投入,全面推进“教室革命”,让教室“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我曾在国外担任教职,川大的课堂改革让人耳目一新,和我在国外一流大学感受到的没有任何区别,有的地方甚至更加领先。学校各项平台搭建得非常前沿和国际化,这对我们海归引进人才来讲是特别受益的。”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化学学院李峰今年从加拿大回到川大,在这里,他并没有遇到任何想象中的不适应。



设施设备先进,授课方式灵活,考核体系全面,教室桌椅可移动、可拼接……在川大,期末考试并不只有一张试卷。教师有权利让学生凭借一本严谨的调研报告,一部精美的微电影,或者一场精心改编、排演的话剧拿到学分


这就是所谓“探究式—小班化”课程。这样的课堂改革不仅让学生受益,对于在海外担任过教职的学者来说同样非常舒心,教学相长的轻松的氛围下,川大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才们教学育人的热情。


四川大学坚守立德树人根本,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统领人才培养全过程、全课程,倾力办最好本科,十年磨一剑,由谢和平院士牵头的“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去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学校为各类人才搭建了比肩国际水准的教学平台,正是这一点,让他们对学校的未来很有信心。



04

服务:全方位,无死角


“来了川大,才知道对学者的服务可以细致到什么程度。”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水利水电学院王航介绍:“报到当天下午就入住了全装修人才公寓,隔天就有专人带着你协调孩子入学手续,科研经费很快就下拨到手里。”


这样细致的服务,来源于学校人事处专设的负责人才引进及服务的相关科室。对于他们而言,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无死角的服务就是工作的核心。任何配套服务与设施,只要学校有,他们都会尽可能满足人才的需求。


这是川大“双百人才工程计划”得到有力推行的证明之一。1年前,学校一再强调必须为人才提供一流科研条件、一流生活环境和一流健康服务。



“双百人才工程计划”实施1年后,在优质政策的支持下,川大国字号人才数量大幅提升,青年国字号人才数量的增幅尤其显著,大大扩容了川大的人才蓄水池。


“在这里,你完全不用在工作和生活中做选择。”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王天利谈到:“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让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中。”


05

转化:让科学研究开花结果


办大学,要“扎根中国大地”。因此,全方位、系统性推进成果转化,用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是高校的使命与担当。


针对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突出问题,川大出台了《四川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试行)》,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的全过程,提出了八大方面、22条举措,形成了“川大22条”“1+N+X”成果转化政策体系。


政策刚一推出,立马就搅动了一池春水。



这是一所综合性极强,文理工医多学科交叉互补的学校,在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充分的优势。


2017年,魏于全院士领衔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团队以作价入股的方式在成都落地转化7项成果,由3家企业将投资近8亿元在成都高新区、温江区注册新7家公司进行产业化开发。


按照当时协议加评估的形式,确定成果作价金额达3.6亿元,这也是川大成果作价最高的创新药物项目。而川大竟以90%的确权比例将股份奖励给科研人员团队,总额达到约3.2亿元


如此重奖之下,近些年像这样具有川大特色的高效转化平台在学校已经比比皆是,堪称高校成果转化的典范。



06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人才引领发展”,践行一所大学的真正使命,这座百年学府从未停下脚步。


在“双一流”建设新征程中,四川大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求贤若渴。为更好地延揽海外人才,四川大学正在全面开展全球英才汇聚工程,将全球青年学者论坛常规化,邀请人才来校;不定期前往人才聚集的国家和地区举办形式多样的推介会、洽谈会、学术研讨会。“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


在川大,学者们有个统一的别名——“熊猫人才”:人才赋川大以重托,川大必将视人才如“国宝”!


“成都许你一个看得见西岭雪山的阳台,我们许你一个看得见未来的平台。”


“初来川大是作客,再来川大是回家。”


“你在远方的路上春风十里,我们一环路南一段24号等你。”



川大拥有一个充满干劲的年轻的引才团队,这些正是他们贴在“‘熊猫人才’工作站”墙上用以自勉的诙谐口号。目前,这个团队正不遗余力地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四川大学“熊猫人才”引才计划,计划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汇聚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每每有引进人才前来报到,看到这些饶有趣味的句子总会纷纷拍照留念。口号虽然诙谐,却恰恰是川大千方百计引人才、多措并举育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满怀真情爱人才的最佳体现。



四川大学,将倾全校之力、集全校之势打造一个助人才实现人生理想的圆梦之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党委书记王建国表示,下一步,学校仍将继续加强人才工作力度,继续坚持事业、感情、待遇引人留人,把人才工作摆到学校发展的首要位置。”


现在加入川大,

可能是最好的时候。


|| 推荐阅读 ||

你的母校,也是我们的川大

川大教学楼涂鸦火遍朋友圈,它更教会了我7个道理

89岁依然在岗,胡廷泽教授一生的医学情缘


大川

来源/人事处

编辑/陈好好

责编/王允保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