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国风女生,在热爱中“野蛮成长”!
“我在川大学习和生活的这四年,
就像是一个在泥土里混着欲望与焦灼、
慢慢等待开花的过程。
就像野蔷薇一样,
我想我是随心绽放的,更是野蛮生长的。”
左可欣说。
左可欣来自文新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从初入校园的迷茫,到个人规划的逐渐清晰;从大一3.4的绩点,到大三GPA3.92、川大优秀毕业生的蜕变……
从在腾讯实习、泰国支教到成为省级传统文化普及基地学生志愿者负责人,创业受挫的初尝试到多个“传统文化”创业项目的落地成长……
左可欣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一路奔跑,不断尝试、不断摔跤,却也不断成长。
这是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女孩
在川大“横冲直撞”的故事
也是一个国风少女“敢想敢做”的探索与成长。
▼
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
左可欣很小就产生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小时候她的父亲喜欢教她背诗,家里书香氛围浓厚。源于对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优秀的表现,高三那年左可欣拿到了四川大学自主招生资格,进入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
初入大学的左可欣热切地拥抱着她喜欢的中文专业。第一节古代汉语课,她提前四十分钟就到达教室抢占第一排座位。那节课上,她的自我介绍,也让老师和同学印象深刻:“我叫左可欣,左丘明后人,可字辈,生于除夕,父母希望我欣欣向荣,且斤欠为欣,父母希望我身量纤纤。”
“诗歌是我的力量。”左可欣说。大一时,正处于迷茫与低落情绪中的左可欣,读到了陶渊明的诗句——“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首诗一度带给了她力量,“伤痛和迷茫都是暂时的,我想唯一不变的是文化的东西,文化能填补人们心里的痛和伤。”
就这样,在一次次的知识遨游之中,在与教授们交流文学学术思想、坚持阅读的过程中,在与古人、与文字的本心交流中,左可欣也渐渐找到了自己的学习节奏。
她做好计划、安排好deadline、把计划表设为手机封面和电脑屏幕……专业学习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她也在学习之余写作诗歌与文章,坚持着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训练。
有节奏、有投入的学习带来了收获。大一时专业绩点3.4的左可欣,在大三那年专业课绩点上升到了3.92,收获了四川大学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这是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在左可欣看来,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重要的是要感受到兴趣的力量,找到节奏,不惧挑战。
行动
从0到1的突破
与许多人一样,左可欣在大一时对社团拥有满腔热情。她一口气加入了五个社团,迫切地想要在其中找到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她所加入的社团都离她的热爱“似乎差了那么一点点”。于是,左可欣决定:“创立一个社团,跟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做一点真正喜欢的事情。”
左可欣在参与社团活动期间
说干就干。左可欣她决定召集伙伴一起做“大创”——共同成立一个国风社团来宣扬传统文化。
但过程却并不容易。左可欣经验尚少,难以说服师兄师姐加入团队,但她不气馁,“我就全部找大一新生,我相信努力可以覆盖经验”;不会写申报书,就熬夜查资料学习、熬夜写作、一遍一遍修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学院王彤伟老师的支持下,左可欣的大创项目成功立项,国风社成立了起来。王老师为社团取名为“在兹”。“虽然王老师没有过多解释,但我猜这个名字和《尚书·大禹谟》‘念兹在兹’、《论语·子罕》‘文不在兹乎’有关。兹,有‘滋长’的意思,是希望我们的社团能够守正固本,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能够像草木一样不断地滋长,繁衍茂盛。”左可欣说。
国风社成立初期共有三十多名同学。当时大一的左可欣其实对社团管理一窍不通,但在一腔热血之中,她尽力去学习管理的知识、努力梳理和大家的关系、协调组织举办活动。每次社团互动都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大家在社团里吟诗作对,探讨文章,探寻文化,其乐融融。
在兹国风社中秋活动
从0到1,左可欣在热爱中实现了自身能力的突破,创立了社团,以一个“小白”的身份做成了本不被看好的项目。“现在回想起来,这次创办社团所获得的能力,对我后面的创业有很大的帮助。”左可欣说。
突破
在传统文化中体验更多可能
国风社的创立,让左可欣体验到了上大学后的第一份“成就感”,也让她明白,“想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需要不断地尝试与探索”。
一次机缘,左可欣有机会作为选手参与深圳卫视《诗意中国》节目的录制,而后她又受邀参加湖北卫视《奇妙的诗词》节目的录制,并且“追星成功”。“和我同台PK的张淼淼是我高中看《诗词大会》以来就很崇拜的选手!”
左可欣参加《诗意中国》节目(右二)
2020年,左可欣通过选拔,参与了第六季《诗词大会》节目录制。尽管只是节目中百人团里的一员,但她在这个过程中也全力以赴,争取表现出最好的自己。“没有站上舞台与选手竞技,但是我也学会了与自己和解。人生不可能所有地方都是主场,我也甘于在泥土里成长,最后慢慢冲破泥土。”左可欣说。
左可欣参加第六季《中国诗词大会》
利用课余时间,左可欣参加了学校“大川视界”交流项目,赴台湾大学进行学习、交流活动。在这次活动里,她得到了商科的启蒙,回校后选修了5门商科课程,每门课都成绩优秀;她还前往泰国支教、参加家乡扶贫“守望大山”活动,为孩子们带去她的那份关怀与力量……
左可欣在泰国支教期间
在一次次的探索与实践中,左可欣有了“创业”的想法。“我可以在传统文化领域来创业,也以创建的平台为依托,更多地去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又一次说干就干。
左可欣希望可以申请到校内“i创街”上的铺面,来开办一家面向校内的“汉服体验馆”,“我觉得汉服体验馆可以借助服装和我们的社团活动,相互融合地来传播一些中国文化。”左可欣说。
要入驻“i创街”,就要通过学校严格的答辩考核。在答辩的前一天,左可欣把讲稿背了30多遍,“我很希望能够拿下这个场地,实现我的项目!”
很顺利,左可欣和团队一起创办的“杳一汉服体验馆”项目通过了答辩,可以落地了!在这个汉服体验馆内,他们不仅传播汉服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还在学校双创示范基地的支持下,开设文化公益讲座和培训课,以多种方式弘扬传统文化。
左可欣在公益讲堂上演示“宋式点茶”
“非常感谢川大提供的机会和平台。学校真的是太棒了,这里有很多的机会、平台和支持,主要有想法、有梦想,就会得到很多很多的支持!谢谢川大让我圆一个梦。”左可欣说。
传播传统文化,左可欣还有更加“新潮”的想法——把传统文化更多地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她在校外参与创立了一家国风剧本杀体验馆——“我们把一些诗词歌赋的故事融入游戏剧本中,用流行文化传播传统文化。”
目前,左可欣还在担任四川省传统文化普及基地学生志愿者的负责人,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大众传播而努力。她说,“海纳百川,川大给了我很多可能,这些看着不切实际、灵光一现的想法,川大都尽可能给予我们平台去尝试,去实现,也让我有了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左可欣形容自己是一朵“野蔷薇”。
“在泥土里混着欲望与焦灼,却从不气馁,因为花总会开放,只需要耐心等待、随心绽放、野蛮生长。”
这个当年在古代汉语课上做着青涩的自我介绍的女孩,已成长为一个勇敢不服输的“能力者”,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她在一个个尝试中破土、开花、直至迎来收获。
|| 推荐阅读 ||
大川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采写丨罗燕妮 宋晗睿
编辑丨罗燕妮
责编丨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