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全能学长的高效大学生活!
高懿,来自华西口腔医学院2016级。如果把他的五年大学时光量化为数据,你会发现,他收获了硕果累累,大学生活十分高效——
✔ 顺利保研至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深造
✔ 4项国家级、4项省级、35项校级奖项
✔ 3项大学生创新项目,2篇核心期刊文章
✔ 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四川大学综合一等奖学金
✔ 曾任校学生会主席、成都市学联主席、班长、年级学生党支部书记、口腔器乐团团长
✔ 志愿时长达390小时
✔ 大学五年,走过22个省54个城市
即使即将毕业,高懿也依然不放过任何空闲时间:白天在医院实习,晚上就泡在图书馆看书、论文,连走路、吃饭的零碎时间,他会用来背单词。
他说:“我是一个喜欢逼自己一把的人,因为人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上限在哪儿。”
理论结合实际
学业与志愿共进行
口腔医学专业的学习,对于空间想象力、绘画能力、动手能力和手部技能操作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学好理论知识,取得优秀专业成绩的同时,高懿也在不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绘制的解剖图
超轻黏土手工
在大学前两年,高懿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想做的事情,“锻炼科研思维能力”便是其中之一。
可万事开头难。当时的他不清楚实验室的规则、也不清楚实验流程,直到大二时开始参与了一项国家级大创项目,高懿才对科研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老师与学长学姐的帮助下,他才大概摸清了做研究的“门路”,也开始逐步适应实验室的生活。
在一次临床见习中,高懿遇到了一位戴牙冠后脱落的患者,通过与老师的讨论,他了解到有关修复体表面处理的研究,高懿觉得十分有趣。在查阅了各种相关资料后,高懿作为第一作者撰写了文章《提高氧化锆修复体粘结强度的表面处理方法综述》,并成功发表。
到了大四,课业负担变得特别重:“期末时往往有十几门专业课联考,要连着考两周,每天都有考试。”面对这种压力,高懿说自己是“越挫越勇型”的:“压力越大,我创造的动力就越大。”
学习之余,高懿还会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种志愿活动,因为“理论结合实践,记忆会非常深刻”。他曾多次前往成都、南充的幼儿园与小学,宣教科普牙科知识,教小朋友们正确地刷牙,认识牙齿的重要性。
在高懿参加的志愿服务中,有一项儿童口腔疾病干预项目持续了一个多月。孩子们因为不喜欢刷牙等原因,往往会有食物残留在牙齿缝隙里。这一项目则旨在为儿童做“窝沟封闭”——把牙齿的窝沟填平,以降低孩子患龋的概率。
那段时间,高懿周末基本都在医院帮忙。虽然辛苦,但回忆起时高懿心里填满了成就感——回访结果显示,做窝沟封闭的小朋友患龋率的确降低了很多:“这让我看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因为喜欢为他人服务
所以热爱学生工作
高懿喜欢为他人服务。从刚入学的时候起,高懿就有加入学生会的念头,只是没想到,最后一步步成为了校学生会主席。
学校有举办冬季环校跑的传统,活动由学生会承办。策划这样一个大型活动,需要提前一个多月准备。无论是设计流程,还是准备物资,许多事情都需要高懿亲力亲为:“学生会主席不是指导大家做事,而是要带领大家一起完成每件事。”
光是关于跑步路线的规划,就推翻重建了很多次。为了在不耽误同学上下课的前提下,把长桥纳入到跑步路线中,高懿和主席团规划了七八稿方案。每一稿路线高懿都走过一遍,测算长度与时间后,最终才选择出了最佳方案。
高懿对环校跑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大一时的参赛者,到作为干事负责一部分工作,再到参与整个活动的筹划,环校跑见证了高懿的成长,高懿也见证着参加环校跑的同学越来越多、花样越来越丰富有趣。
环校跑物料:纪念邮票、奖牌与纪念衫
除了环校跑,高懿还参与组织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升旗仪式,全校三个校区参与人数达5000余人;在512抗灾减灾论坛、唱响成渝双城记沙龙等会议上,他作为川大学生代表学校同清华、武汉大学等高校同学深入交流;疫情期间,还参与组织开展了数十场线上学风建设活动。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升旗仪式
代表川大学生会前往西南大学交流学习
是学生会主席,也是班长、年级学生党支部书记、口腔艺术器乐团团长。高懿说把自己参加学生工作的初衷分为了两个部分:“一方面,我确实很享受为他人服务、让他人开心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也希望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和逻辑能力等各项素质。”
在实践中成长
在尝试中突破
大二逛团委网站时,高懿偶然了解到了青马班——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每两年在全省本硕博学生中仅选出50名学生参加。
通过考核后,高懿开始了他为期四年的培训,每年寒暑假他都要腾出几十天的时间,用于集中课程培训和实践。“没想到,青马班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不少影响。”
高懿(右二)
与奥运体操冠军冯喆合影
大三的暑假,高懿与青马班的其他同学一起,前往阿坝重走长征路。他们穿着膝盖的靴子,泥巴没过小腿,再加上高海拔导致的缺氧,短短几公里的路却走得特别的艰辛。
在行进过程中,有位同学因体力不支倒在泥潭中,高懿和几个同学就背着她走过了这一段路。“以前的军人要穿着破草鞋走那么远的路,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长征精神,是真的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学习的。”曾经的高懿做事总有些三分钟热度,但现在,他也时刻鞭策着自己变得更有毅力、更有耐心。
高懿的人生格言是“身体和思想总有一个在路上”,旅游是他很喜欢的事情。在旅途中,他见识了祖国的山川湖海、风土人情,也有认识了不少朋友。“去广州时,我在青旅就认识了一位华南理工的博士,因为专业有交叉的地方,我们还就行了一些专业上的探讨呢。”高懿笑道。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这么多事情?“这其实是意识的问题,而非方法的问题。大家的效率是差不多的,如果你想做更多事情,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高懿说。
六点起床、凌晨睡觉是高懿生活的常态,并且“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为了让生活更有序,他遵循着“埃森豪威尔法则”,把所有事务分成四个象限,再根据轻重缓急依次完成。
回顾下来,高懿的大学是很“平均”的,学术科研、学生工作、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他都有参与。
不断尝试,一直是高懿大学生活的主题:“本科生活就像一个圆,我想要均匀地向外扩散,做各种事情,从而找到喜欢的方向。但到了研究生阶段,我的圆就不会再向各个方向均匀地扩大了,而是把所有的努力聚集在一个方向。”
最终,高懿选择在学术上继续深造。他说大学实在太丰富,他还有很多知识没有学到,还有很多机会没有把握住。研究生毕业后,他还希望能读博、留校。他与川大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 推荐阅读 ||
川大携手阿里、伯克利发布“汉典重光”平台,首批20万页中国海外古籍数字化回归
大川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文字、编辑 | 陈胤璇
责编 | 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