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创无畏胜败,访学收获精彩,健康减重70斤……川大拼搏男孩的可为与有为!

大川 四川大学 2021-06-24


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川大海纳百川的氛围和多种多样的平台也提供了无限可能,让每一个爱拼搏的青年学子可为更能有为。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2016级

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 李涛

四川省优秀毕业生

四川大学好未来优秀学生奖学金

四川大学好未来优秀毕业生奖学金

四川大学优秀毕业生干部

包揽专业全部国家奖学金

获四川省综合A级证书

多次获四川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2019学年四川大学优秀学生

国家级大创项目负责人

学术型社团黄丝带协会创始人及首任会长

“大爱清尘”四川省优秀志愿者

四川省解剖学会年度优秀志愿者

……



在川大,你体验过的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是什么?是第一次成为志愿者在青春广场进行义卖?是第一次和队友磨辩到深夜?还是第一次和部门伙伴一起团建?来自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的16级本科生李涛,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在川大,他体验过第一次负责项目,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体验过第一次面对死亡,心怀对生命的敬畏;体验过第一次对外访学,既收获了珍贵的友谊,也坚定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是关于李涛在川大的故事,也是关于“第一次”的故事。



01

第一次负责项目

从零到“国家级”立项

那个时候我们做项目是需要进行开题答辩的,第一次做项目,经验不足,我们就不断地磨课题,课题改了一次又一次,标书改了一遍又一遍。

2018年,正值大二的李涛在学习课程时发现自己对寄生虫颇有兴趣。在课后,他查阅了相关文献,并主动与陈琦伟老师进行了反复细致的沟通,最终决定以“白藜芦醇对小鼠体内弓形虫感染的治疗作用”作为研究题目。怀着“提升大学阅历,学习相关技能,丰富团队经历”的初衷,李涛就此开启了他的“大创之旅”。


李涛在实验室和同学讨论项目进展(右2)


第一次作为项目负责人,李涛并没有因为自己经验不足而畏缩胆怯,反而是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


李涛虽然一开始不能确定适合的给药浓度,但和团队成员一道摸索,在反复进行的预实验中寻找到理想的答案。当时他在江安校区,而另外的成员在华西校区,于是他就常常“跑到华西做实验,很多时候晚上11点多才能做完实验。”虽然没有写项目策划书的经验,但他和团队成员愿一同“不断找资料、磨课题、改标书”。


虽然在项目评级时需要与其他项目比较,进行严格的打分,但李涛与团队成员愿一起奋力一搏,无悔结果。在不懈的努力与坚持之下,从零开始的他们,终于拿到答辩的“入场券”,而团队也顺利通过了答辩,得到国家级立项。


立项并确定项目级别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后续的研究对李涛团队来说是更大的挑战。团队合作以及成员间的磨合就是其中之一。对此,李涛坦言:“作为负责人,是需要‘牺牲’的,需要有格局,真正承担起负责人的担子。大家的时间需要协调,这是个现实的问题,有时遇到队员没有时间,我就自己抽出时间来做实验。”


而在做实验时,李涛与他的团队成员也遇到过不少棘手的问题,比如,由于技术不到位导致注射药品后小白鼠存活率较低,缺少足够数量的小白鼠进行下一步的实验操作;又或者是,即使实验顺利进行,有时也不得不面对得出的不满意的结果。无论是哪种情形,都意味着项目进入了瓶颈。


2021年李涛在实验室做实验


面对瓶颈,李涛也曾陷入过短暂的迷茫之中。不过,在“迷雾”中沉心静气地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后,他又能斗志昂扬,再次出发。“技术不过关就多请教研究生学长学姐,和老师沟通,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源。也不要害怕没结果,如果拿到了不太理想的结果,就去思考,是否能够从其他文献中得到经验启示,能否换个思路再次进行实验。”


从零开始,到与其他项目同台竞技,拿到国家级立项,他敢想敢拼。从实验失败,到复盘经验,拿到理想的结果,他不轻言放弃。建立在第一次负责项目的经验之上,李涛在之后的学习中展开了“泰乐菌素对结直肠癌自噬流的作用”“二甲双胍与棉子酚联用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等项目的研究。



02

第一次面对“死亡”

从伴着福尔马林背书到致敬生命

希望大家对解剖课的印象不要只停留在冷冰冰的知识上,而是体会其中有温度的人文气息。致敬‘大体老师’,感谢他们捐献出自己的身体,让我们医学生能够掌握正常人体形态和结构的知识。

大一下半个学期的时候,医学生们有一门令人“闻风丧胆”的课程叫《解剖学》。李涛介绍说,“解剖学的知识很零碎,之前的学习基本都要求我们认识大的器官,但这门课需要学生去认识器官的每个细节。”


面对碎屑般的知识点、零散的逻辑,李涛的秘诀便是“记笔记,结合图谱梳理、背诵知识”。如果你曾在傍晚时分路过江安的解剖楼,也许会在门口看到一个男生安静地坐着,翻阅着笔记,嘴里念叨着什么。是的,他就是李涛。“因为很安静,我也能静下心。伴着福尔马林的味道,独自背书。”


李涛的笔记 | 滑动查看更多


解剖学,对于当时的李涛而言,是一门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去记忆知识点的课程。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学习,在与“大体老师”的“朝夕相处”中,他内心柔软的地方被触碰到了。面对着“大体老师”,他满怀感激,由衷地敬佩他们的奉献精神。


“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又称“无言良师”,他们往往会是医学生第一个手术的“患者”。李涛认为,应该让更多人接触到、认识到这样的精神。在老师和朋友的支持下,他成立了黄丝带协会,和协会成员一起举办了“致敬无言良师系列”活动,进行了“光影华西”系列采访,并协助四川省解剖学会、成都市新闻协会举办相关活动。在他们三年的努力下,2021年,黄丝带协会荣获了四川大学“十佳社团”称号。


黄丝带协会成员合影

李涛作为创始人在黄丝带协会讲话


李涛不仅是黄丝带协会的创始人,也担任了解剖课助教,参与了《系统解剖学》课程建设。在他看来,这是一种“传承”,作为学长,他希望自己能够身体力行,向后辈讲述大体老师的人文精神。


除了在解剖课上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李涛在华西医院实习期间还曾见证过病患的离去。“那天晚上科室紧急抢救病人,但是病人病情太严重,最终还是很遗憾,没能把他救回来。”第二天,有一个对于李涛非常重要的笔试,“但我笔试答得很烂,满脑子都想着前一天晚上的那个病人”。


在这些面对“死亡”的经历中,他对于生和死逐渐有了新的定义。“越是能接触到死亡的职业,越能体会到生命的宝贵。”作为一个医学生,他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李涛在医院实习时的胸牌


在新冠疫情开始肆虐的时候,李涛第一时间搜索各种渠道资料,希望能够作为四川大学的抗疫志愿者前往一线。他对母亲说,自己是个医学生,希望能去武汉,多少能发挥一些作用。虽然由于各种因素,没能去往一线,但他仍选择作为一名抗疫志愿者,在他的家乡河北,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最开始的时候,普通大众对于新冠疫情的了解不多。我是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关知识后,再告诉大家,说服大家戴口罩、保持卫生……但这个说服的过程很艰难。”李涛说,医学科普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是公益性质的,但是医学科普是很重要的,“未来,我也想要继续做这方面的工作。”


因为曾经感受过温暖,他也选择去“做温暖的事”,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李涛记住了那些逝去的人们,而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精神也在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03

第一次“走出去”看看

从出国访学到成功保研

有段时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心情有些低落。但是在访学时,认识了一个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朋友。进行了一些交流后,我发现医学对于现在的自己而言不仅仅是兴趣爱好,还是我想要去钻研,去学习的东西。

李涛在大学期间的第一次“走出去”是去日本上智大学访学。从看到通知的好奇,到报名通过的欣喜,再到与小伙伴一起规划出行安排的期待,这次访学为他之后的学习,乃至人生规划都起到了推动性作用。东京大学、上智大学的高校参访,松下创新馆、朝日新闻社等政企访问,秋叶原、浅草寺的文化探寻……让李涛“看到不一样的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人正在做什么”。


李涛在日本访学(第二排右4)


对他而言,第一次访学经历的意义不仅如此,“收获最大的是友谊,这是不可估量的。我和两个朋友有个约定,不管大家有多忙,也要留出时间一起去旅行。”


除了友谊,访学让李涛确定了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在ASU智能化护理中心、Barrows神经研究所、ICU病房、解剖学实验室学习了相关课程后,李涛对于读研专业的选择有了新的思考,和老师、好友的交谈也让他坚定了自己继续深造的想法。李涛说,刚在上大学的时候就计划读博士,这是给自己的设定。“做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在向这个目标慢慢靠近。大一综测我排名第一,知道了自己的实力,也更加坚定了信念。”


李涛在美国访学(第一排右1)

李涛在美国访学(第二排右2)


在李涛看来,综合性大学提供了多学科交叉的学习环境,而研究所在学术与实践研究上的专业性与针对性更强。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提供的平台和李涛的个人发展目标相契合,也成为他保研的最终选择。


对于升学,李涛认为最重要的是“找准定位,找到自己的方向”。没有选择是完美的,但作出了选择,就要“敢于承担代价”。“对于低年级的同学而言,提早做准备是好的。因为前两年其实你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科研。所以可以适当参加一些项目,先熟悉环境再进一步地深层探究,一步步尝试。”


李涛给学弟学妹讲科研


“走出去”的李涛看到了世界的多样性,也认识到自己的无限可能。他在自己的大学规划里,对各项事物的比重进行权衡,最终选择的,是自己热爱的。“尽早准备并不意味着就必须舍弃其它选项,大学生活终归还是自己的,你要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



04

第一次认识自己

从享受孤独到热爱生活

可能某个阶段会很苦,那段时间怎么过需要自己去思考,去享受孤独。过了那段时间,一定有另一番天地。

从大二到大五,李涛一直坚持体育锻炼,总共减掉70斤。谈及减重的初衷,他笑着解释说,“掌控自己的身体是掌握自己的人生的一部分李涛大一的时候有180多斤,后来大二超过了200斤。为了达到健康体重,那个时候,他尝试过节食、中药,都没用,于是选择以运动的方式减重。


李涛在健身房


除了对运动的坚持,李涛的高度自律还体现在他对时间的把控上。“我一般不会拒绝别人的要求,但是我会做好时间管理,告诉对方在什么时候我有时间来完成。”


在“改变”的路上,李涛有时也享受着孤独,学会和自己和解。旅行,是李涛一直在热爱的事情。“就是一种放松感吧。会去海边、小众景点,或者去爬山,随心随性而惬意。很多时候旅行回来后,就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了。”提及一次爬山的经历,他感慨,“到达顶峰的时候,那种‘一览众山小’的视野真的很令人震撼。回校后,我就继续去做那个原本快被自己放弃的项目了,没想到最后拿到了理想结果。”



李涛说,是川大给了他很多机会,体验了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拿到国家级项目,第一次出国,第一次上央视直播,第一次和省长吃年夜饭……但是,也正是李涛努力生活,拼尽全力才能让这些“第一次”不断地延续下去,在“第二次”、“第三次”时表现得更加精彩。




祝考生们:

旗开得胜,

金榜题名!

|| 推荐阅读 ||

高!考!必!胜!川大为你加油!

人民日报、新华社、党史学习教育官网又关注川大啦!

太强了!斩获22所名校offer,川大学霸寝室12人全部读研!

大川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

采写、编辑丨冯馨田

责编丨王允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