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简单!门门专业课90+的川大医学生,在热爱中自由生长!
想到日后可以成为一名医生,
我感到由衷的快乐。
”写下这句话的,是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口腔五年制的赵一凡。
2016年夏,赵一凡满怀理想进入川大,在热爱中“披荆斩棘”。
她一路斩获国家奖学金、四川省优秀毕业生、四川大学优秀毕业生干部、四川大学2021 年度 “阅读之星”等荣誉;
也在川大包容的平台下追求“博雅”、尝试多元。先后担任了《中国口腔医学信息》采编部编辑、懋德堂华西医学展览馆讲解员、川大学学工部“大川小思”朋辈辅导中心主任,还通过了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面试……
川大口腔医学生赵一凡,就这样在大学四年里,一路探索热爱,一路自由生长。
有/条/不/紊
在热爱中筑牢学习之基
赵一凡自认为是一个充满情怀的理想主义者,初中时,在教辅材料上读了一篇张晓风的《念你们的名字》,对于“悬壶济世”的向往,便在心中扎下了根。
在后来的学习中,她逐渐找寻到对生物学的兴趣,加之对于自身记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信心,高考后,赵一凡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四川大学口腔医学专业。
少年愿望初圆满。然而,就在临近大一开学的8月中旬,一次意外的骨折打破了她对于大学生活的很多规划。这次受伤让赵一凡在整个大一都被限制在轮椅之上,然而她对于未来的追寻和自身的探索却从未因此受限。
得益于川大江安校区方便残障人士设施的完善,以及同学老师对其的帮助和鼓励,赵一凡从未错过任何一节课;更由于自身学习的计划性,赵一凡认真学习专业课知识,大量阅读各种书籍,在行动不便的条件下取得了大一学年专业第四的成绩。
谈及平时的学习方法,赵一凡说,“医学每一门课程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一门课开始的时候,对于复习频率和笔记方法,自己都会有一个大致的规划。”就她个人而言,她非常注重书本的深入理解和准确记忆,“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因此,上课及时整理笔记,周末复习,期末提前6周进行总复习,这些都是自己本科期间一直坚持的习惯。
▲赵一凡的平时作业
当期末考试要来临时,针对复习赵一凡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从宏观层面,赵一凡会整体拉一个大的计划表,将每一门科目要复习的具体内容全部在印象笔记中梳理出来,并且转化成每一周的大任务,再把每一周的填到每一天,坚持每天复盘、每周复盘;从微观视角,则会单独拿出三张纸,分别整理着细节知识点、名词解释、可能会考到的大题。
▲期末月规划及笔记整理
一步一步地积累知识、改进学习方法,脚踏实地地从大一走到毕业。赵一凡在本科五年专业总成绩排名第一,所有口腔专业课均为90+,多门科目取得97以上高分的优异成绩。
逐/个/攻/破
“小赵医生”的升级之路
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小赵医生”,赵一凡一直努力做着各方面的改变与突破。
▲“小赵医生”证件照
与如今在交谈中逻辑清晰、自信大方不同的是,赵一凡曾经也面临着“社恐”的压力。公众面前讲话时的颤抖、语无伦次,使她真切的想要做出改变。
发现了问题就去解决。
于是,大三到华西,喜爱历史的赵一凡报名了懋德堂华西医学展览馆讲解员,在这里,她在朝夕相伴的华西“神兽”间体会历史积淀,又将关于华西的故事讲述给形形色色的参观者。不久后,通过一晚的练习和彩排,赵一凡成功接待了澳大利亚孔子学院的来访团队。此外,大四时候的赵一凡担任了“大川小思”英语组导师,通过开展学习讲座,为学弟学妹做一对一咨询,不吝于分享自己作为“过来人”的经验,也在分享中积极汲取他人的智慧。
▲华西医学展览馆讲解形象照
一次一次的语言组织训练,赵一凡逐渐总结出了一些关于表达的经验。
“一是要根据具体的对象,对语言进行一个调整,正如做讲解员的时候,面对小朋友会讲得浅显;面对游客会较为综合的讲述;而若是接待医学专业的前辈、老师,则会介绍一些医学专业具体的技术,或者医学相关人物。二是要注意语速的控制,说话目的是让别人接收到信息,让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传达出来。三是需要有大量的输入才会有输出,而阅读能大大增强我们语言的逻辑性。”
▲大川小思保研讲座上与学弟学妹交流
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还不够,科研能力的锻炼同样被提上日程。
大三,在国重实验室导师的带领下,赵一凡开始了对于干细胞的研究。
对于刚刚接触科研的赵一凡而言,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第一次的尝试便遇到了困难。由于研究的方向很新,相关论文并不多,想要写好,就需要有更多的文献来源以供参考。
遇到问题便积极解决是她一贯的作风。一方面,赵一凡广泛阅读大量文献,并用笔记软件专门建立了一个用于积累的语料库,通过模仿他人的成熟表达使自己的语言更富逻辑性和学术性;另一方面,通过尝试各种办法,把相关作者和主题的论文一篇篇的检索出来,查阅完全,从而形成一个相对清楚的逻辑链。
▲科研文献阅读笔记
从阅读nature关于骨髓中新型微血管的报道,到定提纲、组织语言……过程横跨了大半年,磕磕碰碰,愈挫愈勇,赵一凡最终成功以独立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高水平研究论文。
在科研的道路上,赵一凡的故事远不止于此。基于干细胞研究的知识积累,她担任了2019年大创课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缓解颌面部神经病理性疼痛基因组学研究》负责人;2020年,再一次作为独立第一作者,发表了自己的第二篇论文,且在本科期间投递发明专利两项。
探索科研的背后是她所坚信的,林则博士所说的,“一个好的口腔医生不应该只是一个匠人,而更应该是一个科学家”,而这样一个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五年前刚刚进入大学的自己没有想到的意外之喜。
不/设/局/限
热爱国学也眺望世界
“博雅”,是赵一凡给自己设立的另一个理想。
脱去白大褂,在医学生的身份以外,她也是一个国学爱好者。
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下,喜欢阅读的一家三口经常会针对同一本书展开“围炉夜话”,也在途径世界各地的旅行中探访古迹,对历史中的人物进行设身处地的了解。
出于对国学的热爱,大学期间,赵一凡大量阅读与写作,也多次参与过国学相关的比赛和活动。她讲起当年参加学工部举办的一个诗词大会的经历,三个女生在10分钟之内,用默剧的形式表现“月亮”这一意象,从“小时不识月”到经历国破家亡后的“月是故乡明”,穿插着精心设计的舞蹈动作,整个表演真情流露,效果斐然。之后,赵一凡经学校推荐,成功通过了中国诗词大会百人团的面试,但因专业课考试冲突,遗憾未能参与录制。
▲“阅读之星”代表发言
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成长,却也不设局限。赵一凡更想从全球视野的角度,宏观看待华西口腔医学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视角,大二下,她积极投身国际医学生理学竞赛,这是由马来西亚大学和徐州医科大学主办的全英文国际赛事。那次的比赛是一场翻山越岭的“长途跋涉”。赵一凡从寒假起便长期与《BRS Physiology》、《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等英文生理学教材朝夕作伴。“那年期末整整一个半月都是早上八点到图书馆,晚上十一点半出一教D,为节约时间晚餐时常蹲在图书馆门外啃三明治”,赵一凡回忆起当时。
所幸过程艰辛,结果可喜。最终赵一凡所在的四川大学代表队取得了中国地区赛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而通过这次的训练,她不仅初次尝试用英语的思维方式重新学习一个学科,更在备赛的过程中大量练习听力,积累下许多医学的专业术语,也为后来的国际学术交流打下了基础。
▲国际医学生理学竞赛获奖
2019年夏天,赵一凡代表学院,赴荷兰阿姆斯特丹牙科学术中心ACTA进行国际交流。短短8天的历程,却是让她第一次真实的见识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口腔教育体系和医疗体系是怎样的。除去专业知识上的汲取,荷兰对于病人的人文关怀也令她深受感触。那些来自世界的各种各样的差异像走马灯般的展现在她眼前,那时,赵一凡心中真真切切地萌生出了一束要为祖国口腔事业而奋斗的火苗。
▲赵一凡(左四)和ACTA院长交流
本科五年转瞬而逝,赵一凡在热爱中成长,也感恩一路的“遇见”。
在川大这样一个包容的平台,赵一凡本科五年里自由且多方面的生长。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不断提升自己的行动力和科研水平;通过“大川小思”导师间的交流,相互借鉴、改进各自的学习方法;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深受众多前辈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不仅对口腔医学有了层层深入的认识,更感触于老师对于学生的深切关怀。
▲大川小思“学在川大 思享未来”分享会
现在,赵一凡成功保研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正畸系,她说,这是她关于口腔医学的初心。高中时去华西正畸的经历给她个人带来极大的身心改变,令她清晰的感受到了关于科学与美的魅力。而这种改变,她想带给更多的人。
回顾大学五年,赵一凡总结, “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
|| 推荐阅读 ||
大川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采写 | 赵星月
编辑 | 赵星月
责编 | 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