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川大师生故事

大川 四川大学 2022-06-23

有一个宝藏老师是怎样的体验?

既是师生,也是朋友

从他/她身上

不仅能学到知识

更能学到做人的道理,生活的态度

他/她用细致的指导,温暖的鼓励

一路陪伴着你的成长



亦师 · 亦友




张龙赫是文学与新闻学院本科2019级的年级长。他与贾瑞琪老师有着频繁的工作沟通和日常联系。


不过,张龙赫和贾老师的交流并不只限于工作。在大家眼中,张龙赫和贾老师有着令人羡慕的师生情,他们就像姐弟俩,张龙赫很乐意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趣事同贾老师分享,也会在遇到困难和烦心事时向贾老师倾诉:“贾老师更像是我的姐姐,她能够耐心地听我讲述我的困惑,并尽力帮我解决。在已经过去的两年大学时光里,贾老师也可以算是我的心理导师,帮助我缓解负面情绪,让我有继续前进的动力。”



而在贾老师的眼中,张龙赫的优秀远远不止体现在工作方面。“张龙赫有许多闪光点,也收获了很多成就,这些成就背后是他坚持不懈的付出。作为他的老师,我为他感到骄傲。”




肖啟泽与李德英老师的师生故事始于吴玉章学院的导师制度。


在跟随李老师学习的三年里,肖啟泽先后参加了李德英老师主持的多个项目,整理了建国初期四川大学历史系存留文献以及四川省马坝公社相关档案,他说:“非常感谢李老师和同门师兄师姐手把手的教导,他们让我这个完全没有接触过基层档案与民间文献的新手,逐渐拥有了独立整理编目甚至发掘论文题目的能力。”


学习之余,李德英老师还会组织自己的学生们一起聚餐、搞新年派对,大家交换礼物和分享新年愿望,如大家庭般其乐融融。“在师门中,大家学习上相互帮助、生活上相互鼓励,师兄师姐也都成为了我学习的榜样。”


李德英老师与学生合影(肖啟泽 后排左四)


除了学术,李德英老师也十分注重对学生生活、做人上的引导。肖啟泽印象最深的,便是老师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做学术先学做人” 。“无论是保研投学校,还是论文的‘史德’,甚至是平时的言辞与礼仪,李老师都对我们严格要求。她的教诲值得我终生铭记。” 




徐睿滢与范逢春老师的师生缘分在多年前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早在初中时,她就在川大校园里偶遇过范老师。没想到几年后,他们又在大学的课堂上相见。大二专业分流时,徐睿滢选择了行政管理学专业,并成为范老师的学生。


在徐睿滢看来,范逢春老师是父亲一般的角色。每当她感到迷茫焦虑,范老师总是耐心地与她谈心,鼓励她追求卓越,让她更加安心地、脚踏实地地努力。


同时,范老师一直致力于为行政管理系的师生营造出家一般的氛围,每学期的聚餐上总是带着老师同学们合唱《成都》、《朋友》、《真心英雄》三首“系歌”。“我们不只是师生,更是朋友”——徐睿滢在一次次沟通交流中感受到了师生们惺惺相惜、共同进步的真情,对学院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


在学术上,范老师更是徐睿滢眼中不折不扣的“严父”:严于治学,更严于律己。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项目研究时他总是一丝不苟,面对学生的疏漏也会严肃批评并指导学生改正。范老师说:“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格外强调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的专业,我对包括睿滢在内的所有学生有一个共同的期望:如果走上学术的道路,就要做一个卓越的学者。进入政府机构,就要做一名勤政为民的好干部。”




在大家的眼里,王涛老师和赵帅智同学更像是一对好兄弟。他们非常聊得来,兴趣点总是不谋而合。


王老师眼中的赵帅智是一个目标坚定、踏实奋进、自律自觉的学生,而赵帅智则亲切地称呼王老师为“涛哥”:“涛哥与学生几乎没有隔阂和距离感,他总是能和学生走得很近,这让我觉得相处起来十分舒适”。



同样拥有“转专业”经历的两人,有着许多共同话题和爱好——他们都能从不同视角看待中文这个学科,也都喜欢动漫文化。除了专业知识的交流,他们的对话常常围绕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人文等方面展开,也经常讨论“科学到底是主观还是客观的”、“社会人格和个体人格”、“如何定义现代社会的人”等学术性话题,而这些思考与交流在赵帅智的文学创作之路上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羡慕涛哥在压力中仍然能够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这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我。能在大学里遇到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老师,我觉得自己十分幸运。”



陪伴 · 成长




对顾瞿来说,潘薇老师是那个塑造他大学专业审美以及正向影响他在大学里的自我认知的老师。


刚进入大学时,顾瞿的课表里有两节潘薇老师教授的专业课,每周都要在课堂上见她三次。除了大学通识教育,潘老师就是他进入计算机专业的领路人。


那时的顾瞿非常不喜欢写代码,而且C语言上机课对于初学的同学来说很痛苦。幸运的是,这门课的任课老师潘薇十分耐心——她会在机房细致地帮助每一个同学解决问题。“慢慢地,大家都入门了,可我还在门外。潘老师一直很用心地用各种方法拽我进门。”


顾瞿在潘薇老师的课堂上


大三,顾瞿再次在专业课课堂上遇见了潘薇老师。除了学业知识,她还给了处于关键节点的顾瞿说了很多职业规划方面的建议,探讨了非常多哲学思辨的问题。从大一开始,潘薇老师的耐心关怀和人文情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在大学里的诸多选择和规划。


“从我的第一门专业课导师,到我们最重要的专业课老师,再到我最后的毕业设计导师都是潘薇老师,我很庆幸能在大学学习生涯里有这样一个完美的闭环,更幸运有这么一位导师贯穿了我的本科生涯。”




早在大三时,邹元就结识了李乙文老师。李老师的关爱和指导让他从浅入深,一步步叩响了科研的大门。本科两年,邹元参与了多个项目,部分成果发表在Biomaterials等杂志上,并获全国“挑战杯”银奖,凭借优秀的成绩成功保研。


刚进入研究生阶段,邹元的课题研究似乎也充满坎坷,做的几个课题进展都并不理想。但皇天不负苦心人,在一次实验中,邹元偶然发现了研究点,并在李老师的鼓励下继续深入,探索机理,用两年多的时间产出了一篇被顶刊Science Advances接收的论文,这也是四川大学整个材料学科发表的第一篇第一单位的Science子刊文章,具有重大突破意义。


硕博连读的这几年里,邹元已在多个主流杂志上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4篇,先后获得了硕士与博士的国家奖学金。李乙文老师是邹元科研路上的恩师,而邹元也成了李老师的骄傲。



谈及这一路的种种经历,邹元表示:“除了学术,李老师的待人接物更是对我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严谨态度,到“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的科研心态,孜孜教诲,念念不忘。




转专业前,郭秀烨是吴玉章学院计算机专业的一名学生,而就是在吴玉章学院专门开设的“基础英语写作”课上,他认识了张露露老师。


一开始,郭秀烨很难适应露露老师的高标准:“露露姐那会儿经常push我们去读晦涩的论文,对细节也很重视。我每次做展示前都非常忐忑,害怕自己做得不好被批评。”但他也明白,严格认真的背后是老师对学生的厚望和无私奉献。



郭秀烨有过一次失败的转专业经历,为了转到心仪的临床医学专业,他选择了在大三降级,给自己再争取一次机会。第二次转专业期间,郭秀烨的压力很大,便向露露老师寻求帮助,两人一起探讨了很多问题。


“因为在吴院见识了太多杰出和出色的人,我感到很焦虑,似乎这个世界只有成功者才有立锥之地,甚至一度以为露露姐对我们的要求是只准卓越,不许失败。但没想到,她对失败、对平庸也同样充满了关怀和温暖,这是我最感动的时候”。


后来,郭秀烨终于成功转入了临床医学专业,而露露老师也第一时间发朋友圈祝福。这对师生之间的温暖故事,还将继续下去。




大三时,段为刚在专业核心课“辐射探测与测量”上遇见了周荣老师。生动有趣的课堂,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他领略到了核技术的魅力,萌生了跟随周老师做科研的念头。


初入实验室,段为刚有很多问题都不太懂。每当这时,周老师总能从生活中汲取例子,用比喻的方法解释问题,不仅清楚地解答了他的疑惑,还让他对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当段为刚对未来的研究阶段抱有过多不切实际的“遐想”时,周老师也总会一针见血地提醒他:“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任务,脚踏实地的做比毫无边际的想更重要。” 


段为刚说:“学习之外,周老师还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人。和他交流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总充满生活气息的,欢乐的。在与周老师的相处中,我觉得我也更加热爱生活,更加外向乐观了许多。”



传道 · 授业



王艺静对李老师最深刻的印象来源于他教授的“审计与鉴证”(Audit and Assurance,简称AA)课程。在这门课上,王艺静第一次认识到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第一次开始思考会计学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


 AA课程融入了很多李老师的研究,上课时,他也十分注重引导同学们用过去所学的知识去辩证思考。


王艺静很喜欢李老师的授课方式——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自由辩论、轮流发言。“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我学了两年的知识真的是有用的,原来在两年无数道题目与数张考卷中,我们真的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商业思维和在会计领域的思考深度。”



至今,王艺静仍然记得课堂上讨论的几个精彩话题:会计起源的回溯、CEO与董事长兼任的探讨、风险规避与风险偏好的研究。她说:“非常感谢李老师,让我在一个学审计的课上,看见了会计、经济、心理、法律、博弈等众多学科的交织,触摸到了会计视角之外的更大的商业世界。”




曹霞老师是李吉利解剖课的老师,也是那个为他打开医学殿堂大门的人。


解剖学是医学生的基础课,在医学学习中十分重要。初入解剖室的李吉利经常有些“无从下手”,而每当这时,曹老师便会“如救星一般降临”,像打开一幅艺术画卷一样,用灵巧的双手将人体的细微血管神经展示在他的面前。


虽然解剖学知识点复杂繁琐,但曹老师上课的节奏却不急不躁,讲话也干练简洁,在不知不觉间知识便已经渗入内心。李吉利说:“学医是痛并快乐着。痛苦于解剖知识的零散繁杂,快乐在人体结构的通透理解。”


课下与曹老师亦师亦友的聊天,考前的疯狂背书,考后与曹老师的合照,解剖学的最高分,都是今年夏天里李吉利无法忘却的记忆。




陈羽老师是唐赫的专业课“英语精读”的授课老师。


唐赫在英语学习上十分努力,每次上课都积极与老师互动,只要有时间就反复练习口语,而陈老师则不厌其烦地纠正他的发音。


唐赫说:“那时的我就是读不准英文,但陈老师依然十分耐心,反复纠正我单词的发音,真的超级感动。”为了不辜负陈老师的良苦用心,每次下课,在从教室到图书馆的路上,唐赫都会继续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英语单词发音。


唐赫的努力和陈羽老师的耐心教导都没有白费。在六级考试中,唐赫取得了600+的高分。而在参加北大汇丰商学院的保研夏令营时,他也凭借在全英文面试考核中优异的表现成功收获了offer。




王雪蕾与李春霞老师相识于大一上的“文化人类学”课堂。课堂上,李老师对人类学的问题解答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深深打动了王雪蕾,引起了他对这一领域的兴趣。课堂之外,李春霞老师推荐的许多著作,也为王雪蕾更加深入地学习人类学提供了指引。


王雪蕾印象最深的是春霞老师所言的“加深疑惑”。


“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许多问题,而在思考某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又会发现牵扯的知识越来越多,进而更加困惑。”


王雪蕾向春霞老师诉说这一困扰,老师告诉他学习最重要的不是“解决疑惑”而是“加深疑惑”——对于一个问题的疑惑越来越多正代表着对这一领域的兴趣越来越深,在这一过程中便能构建自己的理解体系,即使最终问题未能完全解决,对于这一领域的了解却已然深入不少。


 “当学着去理解艰深的问题时,才疏学浅的我常常感到无力与迷茫。幸得有春霞老师为我拨开迷雾,我才能沉下心来,将这份不断加深的疑惑转化为动力,更加坚定的走向兴趣深处,增进自己的学识。”王雪蕾说。



谆谆教诲,终生难忘

师恩似海,无以为报

师生情谊,温暖心底


你与老师之间

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 推荐阅读 ||

快看!川大专属流星雨来了!

2021年度“四川大学学术新人奖”出炉!

2021年度“四川大学十大基础研究进展”发布!


大川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采写丨龙欣怡,郭秀烨,谷明珊,伍晓倩,杜柳

美工 | 王瑞萱 赵星月

编辑丨龙欣怡

责编丨曹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