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川大“神仙科研男团”,有幸运,更有实力!

大川 四川大学 2022-06-23

在川大

有这样一个极具实力的团队

他们曾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级

金奖、银奖等各级奖项

合作完成三项国家级大创

发明专利授权一项

发表高水平论文4篇

 

团队六名成员

都是电气工程学院18级的本科生

他们因为同样的热爱

相聚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研究团队

一起朝着“电机绝缘”研究方向继续奔赴



他们是项目上的好搭档

更是合作紧密的好兄弟

对于大学的生活

他们说:自己很幸运!



刘新霆

年年有收获的“学神”


团队一致认定的“大佬级”选手,期末复习时在寝室开课的“刘老师”,综合排名第2,连续获得国家奖学金,曾任物理学术竞赛校队队长,数学物理竞赛获省级以上荣誉6项,创新创业竞赛获校级以上荣誉9项。现研究方向是高压脉冲消融装置,直博至清华大学电机系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向。


师洋

不折不扣的“实干家”


爱好广泛,却对篮球情有独钟。说到实干,他对待工作的态度非常认真负责,他姓师,工作起来像个有模有样的“工程师”。目前研究方向是高频脉冲电源的研发及调试,保研至四川大学电气工程专业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向。


刘达夫

永远坐前排的“求知者”


在学习和科研中追求完美,上课期间喜欢坐在前排,每节课后都会向老师请教问题。在做科研时全神贯注,主要研究电树枝生长,保研至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


程驰宙

生活与工作中的“探险家”


在科研探索中总是能迸发出新的灵感,总是有说不完的idea。生活中也是乐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乐器、折纸、电脑装机等等都在他的技能树里。现负责纯电动汽车电机绝缘寿命评估,保研至四川大学电气工程专业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向。


于超凡

永远微笑的“乐天派”


团队中的气氛担当,在生活和学习上不断探索,寻找每一个未知的光点,认真过好每一天是他的人生态度。现负责用于高铁牵引电机绝缘材料的测试,保研至四川大学电气工程专业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向。


赵文焕

科研运动生活俱佳的“多面手”


作为团队中最有激情的一份子,随时会push老师和同学按时完成项目进度。激情的来源也离不开每天的锻炼,体育场时有他的身影。曾获得国家级大创负责人,互联网+省级金奖,优秀共青团干、优秀班干部等荣誉。现负责大型电机绝缘缺陷定位装置的研发,保研至川大电气工程专业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向。



在拧一颗颗螺丝时相熟


2018年,电气工程学院的王鹏老师从美国访学归来,课题组正是缺乏人才之际,刘新霆、师洋、程驰宙、赵文焕、于超凡和刘达夫在此时,陆续加入了课题组。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加入课题组?大家都认为是兴趣促使的缘分


团队六人与王鹏老师


大一期间,刘新霆曾作为校队队长带领团队参与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在此次竞赛里,他寻找到从事高电压与绝缘研究的王鹏老师指导完成高电压相关的课题,在此次比赛中,他们荣获了西南一等奖,国赛三等奖。赛后,他携室友师洋、程驰宙一起进入王鹏老师课题组。


刘新霆(左四)参与物理学术竞赛


作为室友的赵文焕和于超凡进校起就形影不离,一同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在同一个学生组织工作。大二上时,他们参加班主任王鹏老师的大创项目,与大一就负责省级大创的刘达夫不期而遇。



谈到大家相熟的过程,于超凡称这是“一颗螺丝引发的友谊”


课题组主要研究高电压,他们的电路和设备往往重量较大,在需要螺丝进行紧固时难以单人操作。这样的情况下,六人之间相互协作、减轻负担、提增效率,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增进了相互的了解。



逐渐熟悉的六人,在后来的在科研工作中,相互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更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科研任务。


擅于做阶段规划的刘新霆让大家记忆深刻,大家一起讨论项目时,刘新霆往往担任主心骨,把团队每个人的计划安排妥当。大创经验丰富的刘达夫将自己踩过的“坑”毫不吝惜地告诉另外五人。赵文焕在项目进度缓慢时提醒老师和同学推进项目,及时安排实验用品购买,把握实验节奏。


赵文焕在检查设备


相互之间的帮助和项目合作迅速拉近了大家之间的距离。此后,六个人一起参加了诸多项目和比赛,大创、互联网+、数学建模......也成为了合作紧密的兄弟。



在一步步的科研中成长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知识体系庞大,理解其理论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


科研对六人来说是一个加深课堂认知、了解专业前沿的机会,但同时也是一个挑战:对专业术语不熟悉,对程序模块不熟悉,实验过程中的种种细节需要解决,实验结果不理想......


刘达夫形容科研是一个“观点被不断打破,再建立,再打破,再建立”的破旧立新的过程。实验结果与现象时常是不完全一致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根据结果思考原因,调整参数与方法。



他们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利用高压脉冲电场设计一个杀菌仪。最开始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设计实验,设计电机和机械腔,但到了运行的时候,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实验结果多次不符合预测的指数模型。那段时间内,几个人讨论分析,方案更新了一版又一版,经过一系列的迭代优化,才对问题逐个击破。如今,他们遇到问题时都能稳定地处理解决,设备也能平稳运行。


团队设计的用于脉冲消融的电源


面对这些细枝末节,温暖的“实干家”师洋最善于解决问题,在其他成员的实验出现问题而向他求助时,即使跨越校区,师洋也会前往帮助解决。



大二时,六位同学进一步接触电机绝缘。初入电机绝缘这个新领域,大家的专业基础并不足以支撑六人对其的好奇心,读论文,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大家交流的重点。


工科的论文中,理论公式繁长,需要花费时间去“啃”,六人一起交流分享文献,也慢慢理解了论文。最终,六人成功把各自研究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成为变频电机绝缘的整体研究,参与学校组织的大创、小挑、“互联网+”等创新创业比赛,这个过程让大家了解到绝缘电机的乐趣与魅力。


赵文焕搭建的脉冲电源


六个大男生在实验中不断锻炼,对各类设备的操作逐渐变得游刃有余。大三时,六位同学稳定推进着自己的项目,也在王鹏老师的支持下每人分管一个另外的横向项目,与企业对接,积累经验。


探索科研的路上,他们的收获远不止这些项目经验。


于超凡说自己初入大学时很迷茫,不知道方向所在,对修读的电气专业不感兴趣,但通过后来一步步的科研探索,他对电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喜欢上了这个专业。



刘达夫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方向,决定硕士研究生阶段往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深造。


刘达夫(左一)


程驰宙非常细心和耐心。在工作时,他往往难以被外界所干扰,做起实验来便是几天几夜的投入,他不仅在实验中仔细观察运行过程,思考如何得到更精确的数据;更是在制作汇报PPT时从逻辑、到表达、再到页面设计都精益求精。



在大二、大三这两年中,团队六人相互合作,共取得了国家级大创三项、“互联网+”比赛省级金奖、省级银奖、录用文章四篇、发明专利授权一项等荣誉成果。



在共同的目标下前进


六人成为无话不说的好兄弟,不仅是因为一起合作过的这些项目,更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大学刚入校的刘新霆就有着深造的想法,在他或多或少的影响下,另外五人也都有了这个想法。


在六个人当中,属刘新霆的学习成绩最佳,他擅于在课下自我思考总结,提炼学科知识点。每当期末复习之际,刘新霆会在寝室开课,内容不仅在于简单地解决课本上问题,更是根据问题衍生、总结知识点。他的总结获得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他总结的知识点,基本都考了!”



奔着共同的目标,六人一起做科研,做比赛,分享资料,交流学习。保研前两个月,实验楼的走廊常会出现他们的身影,大家焦虑的时候一起在走廊吹风聊天,相互宽慰。而为对方出谋划策往往是他们的安慰方式。每个人的个性以及擅长的方向不同,在不同的阶段,大家都相互商量着给每个人制定计划,找到现阶段的最优解


如今,他们已经在新的征程中再出发,通过在两年的合作中历练,他们每个人都能够独挡一面,在不同的研究方向上继续探索



“今年第四次”,这是师洋的出差次数,他已经成为课题组的技术顾问,每一次横向课题结项时总少不了师洋去做最后的调试和验收,中流砥柱已经是他的代言词。


“从脉冲杀菌进军脉冲消融”,根据前期脉冲杀菌的研究基础,刘新霆带领团队进一步开拓新的实验室研究方向。


“明天华为横向立项材料已经准备好”,于超凡目前独立带领着一支团队在向新能源汽车绝缘发起冲锋。


“已经能成功模拟放电”,赵文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负责东方电气项目的过程中成功实现了放电预测。



对于共同的几年时光

如果选择用一个词语概括

六人的答案是“幸运”



幸运川大在每个赛道都能提供丰富资源

让自己成长

幸运遇到那么优秀的各位

在影响自己

幸运能达到的这些高度

幸运每一件想要做成的事情都实现了

幸运在本科从迷茫阶段到探索阶段

再到努力阶段的一个蜕变



|| 推荐阅读 ||

万万没想到!川大er返校行李箱里还有这些好物!

20220222,刚开学的川大,给你最多的爱!

奋斗“十四五”  聚焦“双一流”  努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创新人才高地

大川

图片丨杨义珑  李志明

采写丨罗燕妮 莫贤

编辑丨罗燕妮

责编丨曹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