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登上Science,川大女生爱笑更爱拼!
2021年春,一篇针对新冠病毒的创新药物研发论文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为迫在眉睫的新冠肺炎治疗带来新希望。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之一,正是当时在四川大学华西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读研三的学生乔婧昕。
乔婧昕曾连续三年被评为四川大学优秀研究生,获得“2021年四川省优秀毕业生”“四川大学2021年优秀毕业研究生”“四川大学学业一等奖学金”“四川大学2021年优秀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等多项荣誉。
在2021年“感动川大”评选中,她荣膺“年度创新人物”,其颁奖词是——“一线抗疫,奋斗青春!”
2次选择
忠于兴趣,感谢热爱
2014年,高考结束的乔婧昕选择了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圆了她高中时期的一个梦。“化学和生物一直是我的特长,而药学刚好是将这两门科学融合的一个学科,很对我胃口”,乔婧昕这样说。
无所顾虑地选择,无所畏惧地奔赴,乔婧昕在川大的一路成长,也一直跟随着兴趣与热爱的指引。
如果说选择药学是通识教育带来的学科启蒙,那么小分子靶向药方向则是一次向着热爱的追逐。2017年,本科阶段接近尾声,工作还是读研?乔婧昕再一次做出了选择:她决定在药物研究的道路上继续深造。“我喜欢研究药物,小分子靶向药是我最感兴趣的方向。”乔婧昕果断地开启了她考研川大的紧张筹备工作。
那个备考冬天,记忆被专业课本堆满,日复一日,终于在来年春天等来的好消息。初试通过的乔婧昕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方向思考,“当时我恰巧读到了华西生物治疗国重博士生导师杨胜勇教授的文章,他也是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一对一"指导教师,他的研究方向和我一直以来的兴趣很契合,我顿时觉得太好了!”热爱、努力、缘分,乔婧昕成为了杨胜勇教授的一名研究生,开启了基于蛋白结构设计小分子药物的学习探索。
10000里挑一
世事开头难,一往而无前
2020年初的春节,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难忘的。大年初五,当大众对疫情的关注还停留在恐慌与不知所措时,乔婧昕已经出现在了华西生物治疗国重的实验室里,在老师的指导与课题组的协助下紧锣密鼓地开展着针对新冠病毒小分子靶向药的课题探究。
“新冠病毒受到全世界科研界的关注,当他的蛋白序列及结构逐渐被解析的时候,我们就迫切地思考能否设计一种抗病毒药物,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也是最快的手段之一”,乔婧昕回忆。
简单地讲,乔婧昕和团队所进行的研究就是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蛋白酶Mpro的晶体结构,筛选设计了一种小分子化学药物,它能高效地结合到该酶之上,抑制病毒的复制,其药效在新冠感染小鼠中得到了验证。
课题从落地到投稿不过十个月的时间,时间与精力的付出成就了结果的高效与高质量。从数以万计的化学结构中得到一种最有效的小分子药物,药物筛选、晶体解析、结构优化与体内外药效验证,逐层递进,缺一不可。彬彬济济的华西生物治疗国重,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资源的保障和专业的指导。
在研究环节的具体落实中,乔婧昕指出,“获得候选分子,进行结构优化是最恼火的”。在这一步,团队需要对繁多的化学结构式进行思考与调整,获得活性更强,药代动力学更好的分子。“活性提高了又保证不了药代,很多种尝试都难以做到两全,不断地重复真有点让人怀疑人生”,乔婧昕苦笑道,“那段时间仿佛吃饭睡觉都在思考结构式。”
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乔婧昕会感到懊恼困惑,出现阳性结果的时候,她也笑称自己像打了鸡血,“遇到瓶颈时,导师们会一直鼓励着我们,有了这些‘鸡汤’才让当时的自己坚持住了”,理想的分子逐渐浮出水面,一切周而复始的尝试也都在这个阶段性的终点被赋予了意义。
900公里
“成都到昆明的航线,我太熟悉了”
“疯狂出差”是乔婧昕2020年秋季的关键词。涉及病毒的实验操作必须在具有P3资质的实验室进行,为此,乔婧昕不得不保持往返昆明病毒研究所进行实验沟通和操作。
或许是对课题的专注,又或许是对药效结果的期待,每周两到三次的飞机往返,在乔婧昕眼中似乎并不令人生厌,“有时早上去,晚上又回来,昆明长水机场我可熟了”,乔婧昕笑道。
看似并不复杂的验证环节却由众多繁杂的细节组成,除了实验操作,与人沟通、适应陌生的环境、冷静解决突发状况,也让乔婧昕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成长。“当时的实验小鼠运送非常不容易,在和客服人员的交接上也有过小误会”,她回忆道,“许多小细节都要亲力亲为才能落实到位,也非常感谢华西生物治疗国重和昆明病毒研究所双方平台的支持和帮助,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6:00与23:00
弦音不单,感谢一路相伴
早上六点,乔婧昕的手机就已收到杨胜勇老师对课题的新思路。自课题开展以来,乔婧昕与老师们保持着几乎每日汇报的交流频率。“我的手机设置着响铃状态”,乔婧昕笑谈道,“当时没什么多余的人际交往,杨老师的信息我会第一时间关注回复”。
杨胜勇教授对课题的持续关注和思索之深入,让乔婧昕“不好意思懈怠”,更成为了鼓舞她一路向前的动力;课题组各有所长的老师们提供的帮助与指导,更让乔婧昕在实验的落实上少走许多弯路。
晚上十一点,乔婧昕时常最后几个离开实验室,脑子里还盘旋着今日的数据。“熬过夜,也放弃了周末”,在课题快速地推进过程中,乔婧昕在团队老师同学的齐心努力下,逐渐进入一种冲刺状态。
每日专心于病毒与药物,乔婧昕以另一种形式参与着这场浩大的防疫运动,烧瓶试管成了武器,密密麻麻的数据是另一种隐秘的语言,再试一次,就离成功更近一次。
2021年的大年初一,乔婧昕收到了最宝贵的新年礼物,一封来自Science的接收信。谈到一路来想要感谢的人,除了时刻保持沟通并给予指导的杨老师及团队成员,乔婧昕还想感谢时刻给予理解的父母、伴侣,“在我不能回家过年,把生活的时间贡献给实验室的时候,感谢身边人的支持与关心”。
同时,华西生物治疗国重的平台支持与相互帮助,也让乔婧昕感到温暖,“没有华西生物治疗国重实验室提供的平台,以及平台中各位优秀而负责的老师,这样的研究很难一路顺畅地落实下来,来自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的本科同学也积极参与到项目中协助师兄师姐完成测试,让我感觉这个的课题有了更丰满的意义。”
“富有热情,善于坚持”,是乔婧昕对师弟师妹们的寄语:勇敢地选择自己所热爱的专业,也要为每一个热爱付出与雄心相配的努力。“再坚持一下,那个百思不得解的科学问题或许就有了答案”,相信所有正在经历或终会经历的瓶颈,都终会成为成长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乔婧昕仍在华西生物治疗国重杨胜勇老师团队攻读博士学位,致力于基于结构的小分子靶向药研发,争取为更多疾病带来稳定高效的解决方案。
|| 推荐阅读 ||
大川
图片 | 受访者
采访编辑 | 杨晓宇
责编 | 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