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迎党代会 | 川大这五年!

大川 四川大学 2023-01-01


自学校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四川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紧密围绕学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的伟大事业,在教育部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中,整体发展水平总体情况获评“显著”,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位列第一档。学校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多项办学指标接近或达到对标的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初步探索出一条西部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发展道路,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修订完善《关于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细则》。制定实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的伟大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坚持党建与事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不断改革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学校党委光荣地受到党中央的表彰,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在学科建设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一流学科体系建设跃上新台阶,多个学科跨入世界一流行列。在教育部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中,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6个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每个单项指标均获评“比较显著”及以上,其中口腔医学、护理学“整体发展水平总体情况”获评“显著”,口腔医学所有指标均获评“显著”。学校确立了“文优-理进-工改-医强”的学科发展改革路径,以6个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和根据学校优势特色自设的6个学科为主干学科重点打造了12个一流学科(群),深入推进学科内涵发展,着力建设高峰学科,以“医学+”“信息+”驱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A类学科达到16个,位居全国第9,其中口腔医学持续保持全国领先;进入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新增3个,达到5个,并列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第9位,进入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新增5个,达到19个,并列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第9位;学科国内外影响力大幅提升,6个学科在2022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进入世界前50,其中3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0。学校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国内位次从16位上升至11位,在知名大学排行榜ARWU中全球位次从195位大幅提升至119位,在自然指数年度排行榜中从105位大幅提升至26位。


四川大学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推进大会


在人才培养方面,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学校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瞄准“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人才培养目标,以内涵式发展推动教育升级,致力于办一流的本科教育、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全面推进基于智慧教学环境的“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动全方位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川大成功召开。学校获批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和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连续斩获金奖和“先进集体奖”,金奖总数15项。高质量完成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织承办工作,近五年在“挑战杯”国赛中获得特等奖和金奖14项,获奖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深入推进教学指导与研究,75人次入选教育部2018-2022年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位列全国高校第5。9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位列全国高校第1。9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位列全国第3。64门课程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入选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4,线下一流课程门数居于榜首。涌现出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第一档人才、“全国最美大学生”等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


川大学子参加“互联网+”连续斩获金奖


川大学子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国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在师资队伍方面,高端人才数量成倍增长,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德才兼备的一流人才队伍。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持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校院两级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双百人才工程”等一系列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近五年新增高端人才近400人,目前有两院院士、杰出教授和其他各类高端人才600余人。引进高端外籍教师200余人,专职科研队伍规模达到3000余人。学校先后涌现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一大批优秀典型。



四川大学面向全球延揽“熊猫人才”


我校高端外籍教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Philip David Coates(菲利普•戴维•寇茨)教授


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钟本和团队


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川大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教师团队


在科学研究方面,产生了一批“从0到1”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和标志性应用研究成果,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做出了川大贡献。学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构建“方向-人才-平台-项目-成果”创新链,在不对称催化反应、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小分子靶向药物、高效凝聚相阻燃高分子、计算机神经网络、材料超长疲劳寿命预测等领域取得了重要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成效显著,带动直接投资和拉动后期投资逾百亿元。近五年全校科研总经费从19.6亿元增至33.5亿元;牵头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80项,居全国高校第8位;牵头获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8项;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立项总数317项,位列全国高校第1位;高水平论文数连续多年在“双一流”建设高校排名前6;国内外授权专利数量持续增长;新增国家级科研基地8个。牵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1项,其中牵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牵头获得教育部一等奖11项;29项成果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获得未来科学大奖1项、陈嘉庚科学奖1项、何梁何利奖4项等重要社会力量奖励;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状5项。



冯小明院士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川大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副院长龚启勇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冯小明院士荣获未来科学大奖


王琪院士荣获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在医疗服务方面,充分发挥一流华西医学优势,为增进人民健康做出重要贡献。华西医院连续9年名列“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综合排名全国第二;连续5年名列“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综合榜”排名第一;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数量全国医院第一;自然指数排名国内医疗机构第一(全球第36)。华西口腔医院名列“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综合排名全国口腔医院第一;连续5年名列“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综合榜”口腔医学第一。华西第二医院连续2年名列“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综合排名全国妇产专科医院第一。华西医学为全国近1500家医疗机构远程培训医务人员超700万人次,时任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实地考察时给予高度评价。参与九寨沟地震、泸定地震等重大医疗救援,组建全球唯一非军方最高级别WHO认证国际应急医疗队。“一地一策”精准帮扶成效显著,在包虫病最严重的甘孜藏区培养独立诊治医护团队,实现90%患者治疗不出州,在凉山彝区艾滋病防治覆盖率提升近3倍,为母婴传播率由7.12%降至3.24%提供了有效支撑。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华西各医院派出医护人员近400人援鄂援外等疫情重灾区。承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研攻关项目共56项,成功研发两款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一款已获欧盟CE认证投放全球防疫第一线。在抗击新冠疫情科研攻关中,研发全球首个昆虫细胞重组蛋白新冠疫苗进入临床Ⅲ试验,已申请紧急使用,并成为首个在日本进行临床试验的中国疫苗。自主研发新材料和抗凝涂层技术,制备全套国产化ECMO样机。开发新冠肺炎AI诊断系统,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Cell。撰写关于阻断新冠病毒经口腔传播及防控论文,被誉为“中国指南”。在全国抗疫表彰大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5人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2人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组建WHO认证国际应急医疗队


川大华西医院援鄂医疗队


在校地合作方面,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思路创新校地合作新模式,在共谋发展中形成校地合作“川大模式”。探索形成了以“三个一”(一支资金、一个平台、一支队伍)为抓手的校地合作模式,首创“企业提需求、政府出资金、学校给配套”方式,校地战略合作覆盖四川省11个市州,与8个市州设立了合作资金,总规模超过6亿元,带动地方投资超100亿元,实施校地联合研发项目400余项,创造经济产值超120亿元;与四川及省内市州共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8个,服务省内7000余家企业,合作经费达24亿元。深化与成都市的融合发展,成都市直接投资约30亿元与学校共同建设前沿医学中心、面向新经济的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博物馆群。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成都东部新区共建未来医学城,与成都高新区共建未来科技城,全面参与天府实验室建设,与成都东部新区、高新区共建生命健康领域天府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以及与四川天府新区共建碳中和天府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助力成渝地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宜宾市共建四川大学宜宾园区,与青岛市共建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与厦门市共建华西厦门医院、研究院等。


华西厦门医院、研究院(效果图)


四川大学宜宾园区


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规模与层次显著提升,国际合作交流水平再上新台阶。“大川视界”“中干海外培训”等项目顺利实施,升级打造国内规模最大的暑期项目之一“国际课程周”(UIP),“留学川大”品牌建设进一步增强,中美合作办学机构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等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近五年师生出国(境)人数突破1万人次,出国(境)规模进一步扩大,渠道进一步拓宽。累计招收来华留学生7434人,2019年在校留学生人数突破4000人,总数位列西部高校首位,其中学历生名列全国“双一流”高校第6,结构持续优化。邀请近20名诺贝尔奖得主和近100名外籍院士来校讲座,年均外籍学者短期来访1200余人次。目前在校长期外籍教师近150人。与牛津大学共建消化道肿瘤联合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共建中国西部费正清合作研究中心。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中国政府友谊奖1项,四川省人民政府“天府友谊奖”4项。


国际课程周掠影


川大华西医院与牛津大学共建消化道肿瘤联合研究中心


我校Gretchen Kalonji教授(柯瑞卿)(前排左二)

2021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立足学术,着眼传承,普及经典,涌现了一批重大优秀文化成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新增“中国南亚研究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研究平台。积极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编撰工作,承担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文化工程”《中华续道藏》编纂项目;《巴蜀全书》出版500余册,《儒藏精华》出版260册,道教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道教通史》(五卷本,350万字)出版发行;江姐纪念馆暨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事迹陈列馆获批建设,累计接待参观8万余人次,有力推动了四川大学红色基因传承。新华社、央视、光明日报等30多家中央与地方主流媒体进行了上百次宣传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中华文化研究院成立大会


《巴蜀全书》《中国道教通史》《儒藏精华》



江姐纪念馆


学校勇担社会责任,精准服务脱贫攻坚等国家战略需求水平不断提升。高度重视教育对口支援工作,2016年至2020年,学校整合资源在甘洛县、岳池县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915.1万元,引入各类帮扶资金2531.7万元;培养培训当地党政干部2244人,各类技术人员7843人;建设了智能气雾大棚、川石综合农业产业园等一批乡村产业示范项目和基础设施;充分利用互联网现代技术,实现了甘洛县斯觉镇、格布村两级幼儿园与四川大学附属幼儿园的远程互动教学;创新实施“1+N”干部人才帮扶计划,共协调派驻挂职管理和技术干部30名。定点帮扶的两县已全部实现“村退出,户脱贫”,帮扶受益达14.5万人,助力四川甘洛、岳池打赢脱贫攻坚战。稳步推进制度援藏援疆、健康援藏援疆、智力援藏援疆和科学援藏援疆等;首创“医联体+扶贫”的华西模式,构建起涵盖基层、边远、欠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引领医改、辐射“一带一路”的远程医疗协作网络体系;服务医疗资源缺乏地区,长期帮扶西藏、新疆医院建设,助力边疆医疗水平提升。


甘洛•岳池农特产品四川大学展销会


华西援藏专家为当地村民义诊


聚焦学校综合改革和长远发展需求,不断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美丽川大”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近五年交付完成各类用房30余万㎡,全校基本办学用房增加至约177万㎡。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国家教育现代化重点推进项目先进材料科研大楼等一批教学科研用房约23万㎡全面开工建设。与成都市合作新建前沿医学中心、面向新经济的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开放型人文·自然博物馆群,与成都市双流区合作共建人才公寓四大项目共计约21万㎡全面开工建设,经教育部批准,与眉山市政府合作市校共建四川大学眉山校区。2020年,学校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成都前沿医学中心研究极大楼(效果图)


博物馆总体结构图


面向新经济的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效果图)


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 推荐阅读 ||

“川大站”已到!热烈欢迎2022级新同学!

新鲜出炉!川大2022级本科新生大数据来啦!

祝贺!川大杰出教授霍巍荣获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大川

来源丨发展规划处

编辑丨杜明阳

责编丨曹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