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解锁川大近期科研新动向!
中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介入瓣环成形系统完成首例探索性临床应用,从理论与实验角度对环境友好型锡基钙钛矿FASnI3的光氧稳定性进行系统研究……近期,川大科研有哪些最新动向?我们一起来了解。
华西医院陈茂教授团队主导研发的
中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介入瓣环成形系统
完成首例探索性临床应用
近日,我校华西医院心脏内科陈茂教授带领多学科团队成功应用DragonRing经导管瓣环成形系统完成全球首例临床研究人体植入手术。DragonRing是中国首款完全自主研发的介入瓣环成形系统,由陈茂教授团队联合杭州德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我校国家生物医学材料中心王云兵教授团队共同研发完成,填补了国内在经导管二尖瓣瓣环成形领域的技术空白。此次手术的成功,是陈茂教授团队开展医工融合、多学科交叉的又一阶段性成果,标志着我国医疗器械自主创新在瓣膜介入治疗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华西公卫/生物国重室夏莹研究员团队
在简单酮碳碳键活化偶联反应领域
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夏莹研究员团队在化学领域权威期刊Angew. Chem. Int. Ed.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Directing Group-Free Formal Suzuki−Miyaura Coupling of Simple Ketones Enabled by Activation of Unstrained C−C Bonds”的研究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四川大学2020级博士研究生黄江坤、第二作者为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阎旭飞博士,夏莹研究员为论文的独立通讯作者,论文完成单位为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夏莹研究员课题组发展了一种无导向基参与的简单酮的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该反应可以兼容芳基烷基酮、二芳基酮和芳基三氟甲基酮三种常见类型的底物,具有广泛的底物适用性。该工作最初是受到无导向基的非张力三级醇碳碳键活化的启发,作者将该过程与芳基铑物种对酮的加成和芳基铑的质子化反应相结合设计了如上的催化循环。对1,2-加成,β-碳消除和质子化过程的反应速率进行研究,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得到1,2-加成>质子化> β-碳消除的反应速率顺序,作者认为这种匹配的反应速率确保了芳基硼酯对酮高效加成的同时,剩余的硼酯能够被快速质子化以避免芳基硼酯对产物酮的过度加成和消除。整篇工作以高达96%的收率实现三类酮底物共82个底物的SMC反应研究。最后作者设计一系列实验对反应机理进行了验证:表明三级醇为反应的中间体以及1,2-加成>质子化> β-碳消除的反应速率顺序;得出全氟烷基>>缺电子的芳基>电中性/富电子的芳基>>烷基的消除速率顺序,该消除选择性可以较好解释底物的反应选择性。
国内首个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MDT国际化诊治团队在华西医院成立
近日,由我校华西医院主办、华西天府医院承办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MDT成立大会暨首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疗天府论坛”在华西天府医院顺利召开。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MDT正式建立,这也是国内首支以盆底疾病整合泌尿、妇科、结直肠等多学科国际化诊治团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MDT负责人、华西天府医院副院长金涛表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因各种生理、病理性因素叠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率进一步上升。为此,华西医院在既往科间协作基础上,依托于泌尿外科尿控亚专业的领先优势,将华西医院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MDT接轨国际优秀经验,旨在打造华西天府医院特色模式,建设国际化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多学科协作。“我们除了融合泌尿外科、麻醉科、妇科、结直肠外科等13个相关科室以外,还有来自美国及日本的3名外籍成员,真正达到兼顾多学科交叉协作与国际化视野。”
下一步,该MDT将通过建立基于盆底格式化健康档案的信息化数据平台、MDT门诊、疑难患者转诊机制,形成慢病个案管理项目,并开展创新技术转化研究和产业化构思,基础研究与临床多学科结合,临床科研与技术转化结合,借助医学+信息、医学+制造、和医学+材料的平台,为广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服务。
文新学院金惠敏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
发文论述“文学文化学”
近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惠敏的论文《走向差异共同体的文学文化学》在《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9期上发表。
此文指出,市场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新传媒技术的急剧发展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和文化节目,文学在当前社会已经不再是中心的或主要的文化形式,文化生活基本上就是取代了文学阅读,由此造成了文学与文化两种概念的分裂。文学在文化的排挤和消解之中de的新出路,应当是寻找二者之间新的链接,近些年在国内外都有倡导的“文学文化学”即是朝此方向的一个可能带来双赢的尝试。文章的结论是:文学的前途在于文化化,而文化化则是意味着建构一种文化差异共同体。文学和文化可以在这一共同的目标下重新结盟,并实现其本有的内在使命。由此,该文以与文学本质论完全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对于文学特殊性难题的全新开掘,实现了对于当下文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迭代。
材料学院赵德威团队在环境友好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方面取得新进展
10月27日,国际学术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在线发表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赵德威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龙闰教授、中科院福建物构所高鹏教授合作团队题为“Revealing Superoxide-Induced Degradation in Lead-free T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的研究成果。四川大学2021级博士生张志皓为论文第一作者,四川大学赵德威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龙闰教授和中科院福建物构所高鹏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第一通讯单位。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由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出版社主办,在国际上享誉盛名,是RSC旗下世界公认的能源与环境科学领域的顶级刊物,在能源和环境科学领域400余份期刊中排名前二。合作团队分别从理论与实验角度对环境友好型锡基钙钛矿FASnI3的光氧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超氧离子对锡基钙钛矿和太阳能电池稳定性的致命影响,并提出了提升稳定性和效率的应对策略。
在本工作中,合作团队首次发现了锡基钙钛矿FASnI3在光氧暴露条件下比仅在氧气暴露条件下会发生更加严重的降解,这是由于氧气接受光激发电子从而产生的超氧离子所引起的。进一步地,提出并证明了超氧诱导FASnI3降解的途径:即超氧离子可以使FASnI3分解成CH4N2、SnO2、I2和H2O。理论计算结果表明,与FAPbI3相比,超氧离子的最优形成位点(碘空位,VI)在FASnI3中更容易形成,并且在FASnI3的VI处超氧离子的生成在能量上更加有利,为未来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改善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见解。
|| 推荐阅读 ||
川大工科酷飒姐妹,相约顶峰见!大川
来源/华西医院 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华西天府医院 文新学院 材料学院
编辑/王允保 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