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十佳”研究生!她想让文物“活”起来!
今年7月底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孙唯祎绷紧的弦终于可以放松了
从去年暑假开始
她就将几乎全部精力
都花在了新馆筹备上
来自历史文化学院
考古学的孙唯祎
已经在川大度过了6年的求学时光
今年
她当选了川大2023年“十佳”研究生
也成功硕博连读
成为川大2023级博士研究生
叩问三星堆
在碎片铺就的征途上
川大学人与三星堆已有近百年的渊缘,一代代川大人在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工作中作出了卓越贡献。
“我当时才大四,能有机会加入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参与发掘工作真的是超级幸运!”孙唯祎回忆道。
在发掘现场,孙唯祎主要负责文物采样工作——将出土文物拍照、提取、编号、登记到文物管理平台。
孙唯祎在发掘现场
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做起来却是一件精细、复杂的工作。
“除了在博物馆中展出的精致震撼的珍贵文物,考古发掘的过程及填土、陶器残片等‘不起眼’的器物背后也藏着古人留给我们的线索。”孙唯祎解释说,哪怕只是一个不到一厘米的小金片,都需要用全站仪记录出土坐标、拍照、整理登记所有信息。
采样工作记录
“考古工作方舱、多功能考古操作系统、严谨规范的工作流程……考古学的发展使我们有机会记录下有关发掘过程和文物的所有细节,弥补考古前辈们发掘时留下的遗憾,有助于破解祭祀坑之谜。”在参与三星堆祭祀坑发掘期间,孙唯祎完成了1000多件文物及标本的采样工作,为它们记录了准确的“身份信息”。
参与策展工作
守护中华文明记忆
2022年5月,孙唯祎加入了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展陈内容策展组。
孙唯祎进行三星堆博物馆展览调研
面对数量丰富、造型奇特的文物与近百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三星堆遗址的研究成果,如何通过巧妙的编排、诗意的文字、感性的设计、具有吸引力的展示手段,将深奥精深的研究内容、晦涩专业的学术表达转换为通俗易懂的故事,让公众走进三星堆文化、与古蜀人对话,成为孙唯祎埋头研究的内容。
她也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中间人”的角色。
孙唯祎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项目建设工地
“一件文物的背后往往蕴含很多信息。比如一件青铜器的研究包括铜料的来源、铸造工艺、纹饰风格及器物反映的文化交流现象等等。”为了讲好文物故事,孙唯祎阅读了大量的史料,通过整理文献,与专家交流等,梳理、通晓与文物相关的所有研究成果,理解每一个需阐述的文物知识,再去筛选重点、适合科普的信息。
通过调研和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偏好,孙唯祎和组员们一起梳理一件件文物背后的碎片化信息,将其编织为具有吸引力、故事性的介绍,并用模型、影片等直观的展示手段具象化展示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观众梦回千年,了解古蜀人的衣食住行,感知先民们的精神世界,感悟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在四川名人馆基本陈列内容设计专家评审会上汇报
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展陈策划之外,孙唯祎还参与了四川名人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等博物馆的展陈策划工作。
多元拓展
让文物“活”起来
相较于发掘研究,孙唯祎更想做好文化遗产知识的科普,把熠熠生辉的历史讲给更多人听,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虽然已经参与了很多策展工作,但她依旧觉得还不够:“文物应该走出博物馆,走出展柜,走进人们的生活。”
于是孙唯祎开始自学绘画,尝试进行文创产品设计。
孙唯祎自学绘画
她希望通过文创产品具象生动地展示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信息,并强调文物内涵、文创产品与生活场景的结合。
孙唯祎设计的文创贴纸
携自己的文创设计参与中国(南京)大学生设计展
在多次尝试中,孙唯祎的绘画与设计能力都有了一定提升。于是在本科毕业的时候,她设计了一套“八仙游川”的毕业礼盒,送给自己,也送给川大。
礼盒取自四川大学博物馆的藏品——八仙图,孙唯祎绘制了八仙主题插画与川大三个校区的不同风景。期待毕业后自己与同学们奔向远方,都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讲述文物故事的路上,孙唯祎还尝试过很多。
采访专家,多次商榷科普主题,修改十余次文稿,录制数次视频,只为一段完美的文物科普视频。
孙唯祎拍摄文物讲解视频
六年时间,运营个人微信公众号,科普文化遗产知识,撰写80余篇科普文章。
孙唯祎想让更多专业的同学、从业者,走进博物馆、走近文物,感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她还负责了《考古说书人:考古遗址的活化与沉浸式公众传播新实践》项目,并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
项目致力于将考古研究成果活化利用,为公共传播推广提出原创性的解决方案。技术核心“考古译注”数据库包含三星堆遗址、良渚遗址等30多个考古遗址的学术研究资料及团队成员开发的衍生解读信息,相关作品线上传播量也超过了300万次。
孙唯祎的项目成果之一:“云空间站”VR体验
文物与历史似乎很远,隔着数千年时光
但又似乎很近,就在脚下,咫尺之间
在最好的青春年华里
孙唯祎以奋斗为马
驰骋在历史的长河里
探寻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带着坚韧与热爱,继续前行
|| 推荐阅读 ||
大川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栏图/杨玉铧
文字、编辑/迟欣怡
责编/王允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