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这门课,多彩鲜活又生动!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习近平总书记的悉心指导,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在“立德树人,求是铸魂”的精神激励下,川大马院不断推进大思政课的改革和创新,注重在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建设“大思政课”,通过挖掘、调动多种社会资源,有效增强思政育人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吸引力,增强教师讲好思政课的信念、水平与能力,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舞台锻炼成才,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教科书。川大马院积极创新“大思政”育人实践,挖掘不同类型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政元素,至今已形成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点线面”一体的思政大课堂。通过打造具有时代精神、特殊意义、川大特色的思政品牌,打造系列实践“金课”,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政育人的综合效能。
“8秒正能量”“红动1小时”“五彩石”“锐评五分钟”等诸多具有川大特色的思政品牌得到人民网、中国网、中青网等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与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合作,共建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积极探索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有效途径。以弘扬江姐精神为引领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取得显著成效,相关成果荣获202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川大马院近期开展的“五彩石”十五周年活动和“大凉山”研修培训活动,正是在多彩社会实践中挖掘鲜活、生动思政育人素材的典型案例。
彩石传深情 立德育人魂
“五彩石”活动诞生于蜀地危难之际,怀揣着赤子之心的川大师生用十五载韶华书写出一封封立德树人的青春之信。2008年汶川地震,巴蜀福地遭此大难。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旭教授迅速发起“五彩石”志愿活动,偕川大师生共赴蜀难,以书信寄情,传大爱之心。春秋十五载,“五彩石”先后组织了17262名大学生志愿者与严道第二初级中学、昭觉中学、岳池中学等49所学校结对,累计结对学生18098人,产生了广泛、积极的社会效应。
肖旭在四川大学“五彩石”活动十五周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指出,“五彩石”活动是以心理重建、文化重建与思想道德教育三个方面为主要抓手,以爱心传递为心灵教育的本质导向,以互动创新、互动发展、互动成长为培育模式,使灾区和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也促进大学生志愿者在助人中自助,在施教中受教,全方位实施“五彩石”的育人成效。
凝聚立德树人合力,提升铸魂育人实效。作为实践育人大平台,“五彩石”活动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以教育帮扶为纽带,坚定把握立德树人这一价值核心,坚守青少年心理文化建设工作阵地,充分体现了立德育人的思政任务。“五彩石”志愿者们也充分发扬家国情怀和实干精神,为治蜀兴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回望过去,“五彩石”活动获得了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同时被评定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树立了优秀典范。展望未来,“五彩石”活动赓续不断,虽道阻且长,然行则将至,“五彩石”志愿者们永远在路上。
凉山巨变悟初心 鲜活素材进课堂
以“大凉山巨变”为主题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培训,通过两堂理论课——学习把握方法论,三座展馆——领略凉山今昔,两个村落——现场实践教学,一条产业链——体验乡村振兴魅力集中开展实践研修,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既提供了增强内心信仰力量的“精神食粮”,又提供了丰富的生动案例和教学素材。
学员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凉山考察的足迹,切身感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凉山巨变,在精神洗礼中领悟“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理论学习环节,在专家学者的讲授下,参训教师认真学习大凉山巨变相关案例教学、开发、编写规范的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将实践案例融入思政课程的途径。实地参观教学中,学员们亲身搜集、整理大凉山脱贫攻坚伟大变革的丰富素材和生动故事,通过“同题异课”案例开发,将在实践中领悟的新时代“中国精神”全面有机地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系列案例和视频资源,不断增强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能力和本领。
集“专题讲座+实践参观+现场教学+任务式教学+分组研讨”等多种研修模式于一体的培训,不仅为学员们提供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更为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途径!
|| 推荐阅读 ||
大川
来源 | 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 | 张舒雨
责编 | 王允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