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跨学科本科团队太牛!谢和平院士指导、全员齐齐深造!

大川 四川大学
2024-10-19



来自不同学院与专业的宋欣宸、刘文睿、温娴、缪思成、徐亦韬五位同学,在本科一年级结束后的暑假加入川大碳中和技术创新班,参与学校“跨学科-贯通式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计划,齐聚在谢和平院士团队进行跨学科培养。谢院士为他们进行指导,激励并鼓舞这五位跨专业的同学们致力于开创性工作,勇于探索从“0到1”的技术突破,直面并解决科学领域的真正难题。


在大二到大四的三年本科时光里,他们完成了五项大学生创新项目,发表了三篇SCI论文,获得了两项发明专利,并荣获国家奖学金和四川省优秀毕业生等多项奖项与荣誉。这些成绩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晶,更彰显了跨学科交叉培养的巨大潜力和价值。


目前,宋欣宸和徐亦韬同学已保送至四川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直博深造,温娴同学已获复旦大学保送直博深造,刘文睿和缪思成同学也分别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和武汉大学读研深造。


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他们在跨学科交叉、共同成长的精彩故事。





因兴趣而相聚,进入大咖团队


2021年5月的一个午后,五名来自不同学院的大一新生,相聚在一间小小的实验室里,而这间实验室,属于谢和平院士团队。


这五位同学所学专业各不相同,但有一点相同,他们都对科研充满了兴趣,于是加入了川大碳中和技术创新班。创新班的培养机制让他们有机会进入了谢和平院士团队,这也成为了他们共同开启科研之旅的起点。


团队合影(左至右:缪思成、温娴、宋欣宸、徐亦韬、刘文睿)


在学习过程中,五位同学得到了谢和平院士的亲自指导。“谢院士的循循善诱,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着科研的魅力。”宋欣宸说。


五位同学都还记得谢院士对他们的第一句叮嘱——“创新创造来自平凡生活中的想象,需要勇于探索从0到1的技术突破,直面并解决科学领域的真正难题!”


“谢院士用他的战略视野和科学底蕴,为我们指明了道路和方向,给予了我莫大的鼓舞与激励。”温娴说。


在团队的学习过程中,课题组的刘涛老师与吴一凡老师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与帮助。


谈及五个“孩子”时,两位老师如数家珍,满是自豪。“小宋一开始对矿化发电技术抱有浓厚兴趣,而温娴在深入学习过程中则对热电转换领域产生了更为浓厚的热情……我们便依据每位成员的个人兴趣,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专题研究。”


团队成员与谢和平院士课题组成员一同参与天府碳中和论坛

谢和平院士(一排左七),刘涛老师(一排左六),吴一凡老师(一排左八),兰铖老师(一排左五),蒋文川老师(一排左九),赵治宇老师(一排左四),温娴(二排左二),宋欣宸(二排左三),徐亦韬(二排右三),刘文睿(二排右一)


课题组里不仅有科研的海洋可供遨游,还有温暖的氛围给予力量。


“我们在课题组里,不仅学到了知识、进行了科研探索,更感觉到了温暖和快乐。”刘文睿觉得课题组就像一个充满温情与关怀的大家庭,“师兄师姐们手把手传授实验经验,让我们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与温暖。这种和谐融洽、相互扶持的氛围,帮助着我们前进,也给了我们宝贵的人生体验与难忘的回忆。”刘文睿如是说。


为梦想而奋进,终获累累硕果


科研之路注定是不平顺的,本科期间,走在科研道路上的五人屡遇挑战。


“印象最深刻的挑战,是我们曾经做过的近半年的手套箱实验,做得太艰辛了。”五人回想起这个实验来,依然感慨。


实验的时间跨度大、环境要求高,在实验的同阶段,五位同学还需要兼顾专业课的学习,这让五位同学感到压力巨大。


为完成这个实验,他们进行排班,轮流值守。尽管如此,实验仍进行得非常不顺利。“漏氧是最常出现的问题,一旦出现差错,几天的辛苦都将前功尽弃”。


小组讨论(左至右:温娴、宋欣宸、刘文睿)


团队成员对实验进行讨论(左至右:宋欣宸、刘文睿)


但好在,同学们在导师们的鼓励下,选择坚持,不放弃。失败不断,但经验在不断累积,问题也在一个一个被解决。终于,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实验条件,最终克服了这个困难。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五人小组硕果累累。


他们共同完成了五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其中三项荣获国家级优秀结题、一项荣获省级良好结题、一项荣获校级良好结题。此外,他们还发表了三篇学术论文、两项发明专利。


团队获得科研、竞赛成果展示


大创项目圆满落幕后,他们又继续携手踏上新的征程。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优秀科技作品竞赛成为了他们挑战自我的下一站。


“最让我感动的是,总有这样一群优秀的伙伴,作为我坚强的后盾。”宋欣宸感慨地说道。


在专业实习的安排下,宋欣宸与温娴不得不选择凌晨的航班匆匆赶往北京,提前到达的刘文睿和缪思成为减轻团队压力,已提前为比赛做好周全的准备。"尽管三月的北京夜晚依旧寒冷,但与这些好兄弟并肩作战,一切辛劳都变得微不足道。"刘文睿说道。


大家的不懈努力最终结出了累累硕果,赛场上,他们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评委的青睐,最终以无可争议的成绩,荣获了全国特等奖的荣誉。这是从全国1499个团队中,选出来的第1名。


刘文睿、缪思成、宋欣宸进行项目讲解(左至右:刘文睿、缪思成、宋欣宸)


此后,五人小组的脚步并未停歇,他们在更多的赛场上继续斩获佳绩,包括全国大学生低碳循环科技创新大赛的全国一等奖、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的全国三等奖等五项国家级科技竞赛奖项。


因对科研的热爱而相聚,但所收获的远不止于此。“我们一起遇见了很多可爱的人,也经历了很多有趣的事,走过了山重水复,也见证了天光乍破。”当五人回顾这段宝贵的时光,心中充满了对彼此陪伴的感激之情。


从“交叉”培养再起航,走向广阔天地


经过在碳中和技术创新班三年的紧密协作与共同努力,五位同学不仅荣获了多项科研、竞赛奖项,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找到了各自热爱的研究领域,并成功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而他们的经历,无疑是四川大学"学科交叉,贯通培养"教育理念下结出的硕果。


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五人,在四川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班一同深入学习了解了碳中和领域的专业知识,还将各自学科的专长融入课题研究之中,共同推动项目的顺利进展。


随着四年本科生涯的圆满结束,他们将带着在创新班所积累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再次扬帆起航。


“低碳院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科交叉、科研实践的平台,谢和平院士团队的老师们更以他们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这段难忘的时光,将永远激励我们不断前行,追求卓越。”


团队合照(左至右:徐亦韬、刘文睿、宋欣宸、温娴)

人物介绍 PROFILE

欣宸

保研至四川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获四川省优秀毕业生,四川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十八项;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国家级优秀结题项目负责人,申请专利一项;参与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优秀科技作品竞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省国级奖项九项。

刘文睿

保研至上海交通大学能源动力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获黄乾亨奖学金,四川大学综合二等奖学金;获四川省优秀毕业生,四川大学优秀毕业生,四川大学优秀学生等荣誉;参加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竞赛获得省国级奖项;发表SCI论文一篇。

温娴

保研至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四川大学优秀毕业生,四川大学优秀学生等荣誉;申请发明专利两项;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一项国家级项目成员,两项校级项目负责人;获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优秀科技作品竞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低碳循环科技创新大赛等省国级奖项若干。


缪思成

保研至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四川大学优秀毕业生干部,四川大学优秀学生,四川省综合素质A级证书等多项荣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国家级良好结题项目负责人;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优秀科技作品竞赛等多项省国级竞赛并获奖;发表SCI论文两篇,其中一篇为第一作者。


徐亦韬

保研至四川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四川大学优秀毕业生,四川大学优秀学生,首届大学生低碳循环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等荣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省级良好结题项目成员。


【今日大川】

来源丨新能源与低碳技术研究院

编辑丨钱佳欣

责编丨曹丹


从老师到学生,川大,是她笃定的选择!

川大2024年本科录取情况查询攻略来了

超燃!带你感受川大军训热血瞬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四川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