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2月2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齐鲁画坛联盟】 温雅•灵动•细微——刘树允和他的工笔花鸟画

2014-11-23 搜画艺术

刘树允绘画艺术的几个关键词:温雅•灵动•细微

“看他的画犹如品啜明前的龙井,甘美香醇、回味绵长之中蕴含着神情的淡定与清扬”

刘树允:又名刘恩铭,河北献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国画系主任;沧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沧州市民盟美术院院长;沧州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先后进修于首都师范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研究生班。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中央党校、文化部、中央美院等单位及众多收藏家收藏。作品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展览获奖13次。曾出版《中国画心灵观照下的心性艺术观》等学术论著、专著8本。

【画家自序】

笔墨心境 迹化自然

——对画家绘画心境的心性觉知

心境是画家心灵的体征,绘画乃心境之物。心境是对物象情景交融的精神感知,又是文化哲思静观自然的内心语境。凡笔墨、造型、立意、章法、意境、品味、风格、美感等都是心境之反应,画境就是心境的直接体现。

心境可以生发意境之美感,彰显画家之品格。心境是心态、心绪、心意、心情、心智、心性、心志、心思、心地、心理之总和。是见知、感知、悟知、解知、化知、觉知、得知天地宇宙、自然人生之心语。画境之高亦是心境之极,故画要虚灵,心要清清。历代精品佳作多出于纯净纯善心境之静心,佛家讲戒、定、慧,就是成就心境的一个最佳过程,也是觉悟觉知个人心境的法门。

心境是万象之源,是生灵之本,是造型、造境、造象之根;心境是画家品性之质,是心灵之悟,是境界胸怀之体。曾有人云,点墨落纸,大非细事,乃知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这就是一种豁达无欲的心境,然后笔底烟云秀色,自然气生韵动,与天地之气相和,与宇宙精神相迹,笔下遇神,幻出奇葩。

可见心境就是人生境界的概说。王国维先生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也是三种不同的心境。心境需心静、心净、心敬才能提升,需自然、淡然、超然方可升华。

我在香山见一石碣云:“一贯知足,二目远眺,三餐有节,四季不懒,五谷皆食,六欲不张,七分忍让,八面交往,酒薄烟断,十分坦荡”,这是一种入世心境,体现我情我性。六祖所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又是一种更高的出世心境,体现物我两忘。

可知,心有所想,言有所语,境生于心,心化于境,象随心转,境随心生,万物归心,心包万物,“天下无心外之物”,画家所思、所想、所得、所悟、所求、所感、所弃就是心境世界和人生境界的直接生发。

佛学唯识宗主张“心境相依”,这也是因为人都具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此八识,在唯识宗称之为“心王”。它们各自都能独立去感受境界,如眼可观,耳可听,鼻可闻等,而所见、所闻之事皆为境,有心则有境,有境则有心。

如此“心不孤起,托境方生,境不自生,由心故显。”(密宗《禅源诸诠集都序》)这就是“心”与“境”的关系。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同样是以心性去感受意境,然后而生绘画心境,并产生心与境的深层次的关系,否则就不可能见到心性中真正的心境奇峰。

心境的豁然觉知,可以让画家进行物象再造和我用我法,足以让画家得到心灵的宣泄和精神上的逍遥游。画家心境品质的高低决定作品个性、风格、品味、思想、意境的层次,这种心境品质包含画家人品人格修养,又包含文化哲学美学内参。“人品不高,用墨无法”(文徵明),古人心境无欲无求,淡泊恬适,故作品或迹简意澹而雅正,或细密精致而臻丽,或移形意象而骨气,或神妙焕烂而韵动。今人五欲六尘,彰人耳目,乱人思维,故作品多错乱浮躁而无旨,笔墨混尘而低俗。

心境亦是画家天性蒙养之生见,“蒙者因太古无法,养者因太朴不散。思其蒙而审其养,自能开蒙而全古。”思有利钝,觉有后先,久必有悟。有的心境中自有气韵生动,有的自有清雅逸气,有的自有格法虚灵,有的自有静气运神,故心境有大小之分,也有雅俗之别。

能品、妙品、神品、逸品就是画家不同心境的再现,也是心境渐进的品级,看画便可见知画家之心境,感得画家之天性,苏东坡云:“观世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逸气所到。”心境以逸境为高,“自写胸中逸气”尔。心境高则画品高,俯仰自得,畅然笔墨。故画家应在造化中造化万物,应在自然中自然觉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