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费城读书的时候,与一位退休的华人老教授相熟,他是位著名的学者,无锡人,是中国最早出国的那批留学生中的一员。这位老先生是我所读学科的开创学者,更可敬的是,他的文学功底亦十分扎实,那时候他时常邀我去他办公室聊天,诗词歌赋,无所不谈,但我那时忙于学业与研究工作,无奈每每婉拒了他的邀请。有一天,他又打来电话,说:“你到我办公室来吧,我这里有月饼。”原来他想用月饼来“引诱”我,我想,那不如就去一次吧。其实他的月饼并没有那么诱人,出于礼貌,我还是尝了一小块,随后便听他与我滔滔不绝地谈论起有关中秋的诗词。原来,明天就是中秋节了!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老先生才意犹未尽地起身送我离开。此时,天已经完全黑了。我回宿舍的路上,经过一大片草坪,皓月当空,整片草坪有如丝绒一般,月光真是太神奇了!我还从未见过月光下的草坪如此美丽,如此安宁,如此令人神往。也许是刚刚才聊过古人赏月吟诗的风雅,我不禁也想在长椅上坐一会,独自欣赏一下月色。古诗之中首推咏月之诗数量最繁,佳篇最多。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些有关月光的诗句,写得真是太好!好到我甚至怀疑在人类历史上,还会不会有比这些诗句更美的作品出现。突然间,我脑中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看到月亮的时候就会想起故乡,想到故乡的亲人呢?”你看这两千多年来,有那么多诗人所写的吟诵月亮的诗,为何皆与故乡故人有关呢?现在连我自己都在月光下思念故乡了!这或许有一个原因吧。要不然,人们为何在望着太阳的时候不会想到故乡呢?
许是受了古人所写的“望月思乡”的诗的感染,所以我才会一看到月亮就想到那些诗,继而又联想到故乡故人和故情……可是,那古时候的诗人,又是受到什么感染而写出这些诗的呢?也许是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月的“阴晴圆缺”往往使人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月能圆,人难全,看到明月就会触景生情,想到远方故乡的亲人。也许是因为古时候,人们没有通讯工具,觉得月亮能够望到远方故乡的亲人,云聚云散,飞鸟往还,或许能带来故乡亲人的音讯,一轮明月也可寄托故人的相思。也许是当人们看到月亮的时候,一天的喧嚣已归于宁静,心安静下来之后,才体会到藏于深处的寂寞与孤独,当再望到同样孤独凄清的明月时,不免会感到伤感。清晨与黑夜是一天的两极,正如太阳与月亮是天上的两极一样。每天清晨,太阳升起,带来了光明与一天的希望,我们开始兴奋、忙碌、张扬、激动、挥洒汗水和精力,我们的心逐渐离开原本的位置,愈行愈远。直到夜晚,月降临了,月光下一切又恢复了最初的安静,我们的心就像绷紧的橡皮筋一样又弹回到了原本的位置。如果说,太阳给了我们向前走的冲动,月亮则赋予了我们向后看的雅情。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月光底下常常会想到故乡和故人的缘由。
童年时在家乡很喜欢过中秋节,那晚常常有许多亲友带来各种好吃的东西。傍晚在天井里,八仙桌上陈列着各色果品,中间是一块巨大的圆形月饼,天井的石板上都插着红蜡烛,感觉十分浪漫,小孩们绕着桌子,跑啊跳啊,跑累了还不肯停下来,心里惦记着桌上的大月饼……后来,”文化革命“开始了,月饼不见了,更不要说在天井里的石板上插上红蜡烛来行祭拜礼了。记得有一年中秋的晚上,家里只剩下我与祖母两人,祖母煮了一只鸡蛋给我吃,说鸡蛋也是圆的,蛋黄也是黄色的,姑且当做月饼吃吧。我背着一顶小桌子到园子里,躺在桌子上,祖母坐在我身边,一把大芭蕉扇慢慢地摇着,我静静地望着天上的圆月,问祖母:“这月亮怎么不会掉下来啊?”祖母说:“月亮不会掉下来,因为有星星陪着她。”我又问:“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祖母也回答不了。我又问了很多问题,祖母都讲不出来,她说不如给我讲天上月亮里的故事吧……再后来,我去下乡了。有一年中秋,村里晚上熄灯很早,月光下躺着安静的村庄。我独自在河边洗衣服,大大的月亮映在水里。在这个家家户户都应团圆的时刻,我却孤身一人,在河边洗衣,心中感到有些凄凉。正想着,忽然从远处传来一阵歌声,好似仙乐一般。怎么会有人在如此寂静的村庄里唱歌呢?仔细一听,那歌声好像是从附近的变电所里传来的。变电所里面住着一群“工人阶级”,高高的围墙将他们与我们分隔开来,我们从未走进去过。不过此时,听着这歌声已是十分享受的了。从这之后,我每天都在这个时候去河边洗衣服,那个人也总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唱歌……直到有一天,歌声再也没有响起。我始终不知道唱歌的人是谁,也不知道她为何而来,又为何而走……故乡就像茫茫夜空中的明月,那清冷皎洁的月光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漫漫长路,照耀着我们来时的方向,在那最远的尽头,或许就是我们心中最近的那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