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静水深流 (6)|照进心底的月光——大卫•梭罗《瓦尔登湖》

2017-01-15 含含妈 港中大深圳家长



《瓦尔登湖》,今生最爱的书,没有之一。

道不清我与这本书缘起何时,只感觉多年来它一直陪在我的枕边案头,常读常新;大约吸引我的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契合,因为在这本书里,常常能照见自己。

古今中外亦有不少文人雅士寄情于山水田园,留下许多不朽的诗文佳话。如东晋陶公归隐南山,宋代林逋隐居孤山、人谓“梅妻鹤子”,还有明朝张岱对西湖的魂牵梦萦等。然而和这些高蹈方外、终老泉林的行止相比,大卫·梭罗在瓦尔登湖的超验(注1)实践却有着更加不同寻常的意义。

1845年,时年28岁的梭罗离开自己的家乡康科德镇,在瓦尔登湖畔的密林里,盖了一间小木屋,独自一人度过了两年又两月的隐居生活。与其说梭罗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不如说他是伟大的哲学家更为贴切。同时他又是一位渊博严谨的自然科学家,他对科学充满了热情,对大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精确研究,令人惊异。

因他此去并非是单纯的隐身世外,而是带着非常明确的使命及目标。梭罗在流连自然、沉吟山水之际,并未忘记自己的时代,而是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对人类社会的价值体系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批判。他追寻着一系列古老命题的召唤,为要回答一个恒久的哲学问题:关于人性的探究和生命的意义。

我虽无法对这部经典之作的伟大之处做出完整而准确的解读,但我仍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阅读体验,感兴趣的朋友或能从中窥得一斑。

1. 它有着无法比拟的文学修辞美感,处处显示出作者卓越的文采和艺术审美。

有人说,大卫•梭罗在他的栖心之地“瓦尔登湖”留下了世间最浪漫的吟唱。此话不假,翻开《瓦尔登湖》,你总能看到一些最美丽最深刻的刻画与描摹,他写春日的神圣美好:“我移居林中的一个诱因是,我能有闲暇和机会目睹春天的来临。……春天的到来好似混沌中宇宙的开辟那样,又使黄金时代得以重现。”;写夏日的瑰美: “太阳从水雾中奋身而出,浑如硫磺的油松花粉洒满湖面”,我们可以读到“莲花散蕊,金尘铺地,溪流着黄”的佳句而放纵想象;写秋日的湖面镜平:“宛若一面十全十美的镜子,它用精美的石子镶边,在我眼中,美轮美奂,无以伦比。此时的瓦尔登美丽、纯洁、庄严,它躺在大地的怀抱中,世上还有什么能跟它相比?这是天界的圣水,不需要藩篱。”;而他笔下冬日的湖泊尤其令人充满遐想:“过了一个飞雪飘零的寒夜,湖水对每一缕气息都那么敏感,它会反射每一束光线,每一方阴影。每到冬天,那液晶微晃的水面就变得坚硬。……瓦尔登湖也像四周山上的旱獭,紧闭双眼,沉入酣睡达三个月,甚至更久。那里笼罩着微波不兴,四季如一的宁静,好似朦胧微明的琥珀色天空,它回应着外界的寒冷,甚至是居民的脾性。天国既在我们的头顶,又在我们的脚下。”……书中诸如此类的妙语佳譬比比皆是,让你总会惊诧于他笔下这举世无双的美感。

还有他对栖息于林间的各种小动物们也做出最传神的状绘,形象生动、憨态可掬,其言辞幽默也会令你忍俊不禁甚至捧腹大笑。如他谈起“好邻居”红松鼠是这样的:“红松鼠整日来来往往,机敏谨慎,趣味良多。……它时而这边,时而那边,驱动座驾,使劲飞奔,速度快得惊人,急得像是在打赌,每次下来跑不了半杆之远;突然停下来,面相滑稽,无谓地翻个筋斗,好像全世界都在盯着它——即使在森林最深处的幽僻地带,松鼠的举止都好像给人一种感觉:它像舞女那样拥有很多的观众。……”

梭罗的这种诗意浪漫更具格局和深度,并非是华美词藻的堆砌,而是让你在享受文学之美的同时,又获得思想的升华与精神领域的深邃。梭罗对于大自然的很多描绘,已堪称该类题材的典范。如他对鹌鹑眼神的描写,读来直呼惊叹!

“它们的眼睛大方安静,那种及其成熟,然而无比纯净的神态让人难以忘怀。所以的灵慧都似乎写在那双眼睛里面,其中不只是童蒙的纯真,也有经过历练得以升华的智慧。这双眼睛是造物主的馈赠,跟它映出的苍穹一样久远。大森林再不会呵护出这样的珍宝,游人也难得有机会欣赏如此明澈的水井。”

2.  在当下这个物质至上、“拜金现象”严重的社会里,阅读《瓦尔登湖》会适时给你力量,让你挣脱世俗价值观的碾轧,防止你被物质捆绑或奴役而不自知。

对于书中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和领会,也是阅读的核心与精髓之所在。大卫•梭罗是一位虔诚的求道者,更是一位清教徒似的思想家,他提倡过极简约的生活甚至是以反物质的姿态矗立在人类思想之林。

他在书里写道:“大多数人,即便生活在这片相对自由的土地上,只是因为蒙昧愚鲁,也被虚妄的焦虑和过度的劳役淹没,而无法采撷生命的华美果实。” 

他提出应该通过实践找到什么才是“生活最基本的需要”,对于追求奢侈享受的生活做出批判:“绝大部分奢侈品及不少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毫无疑问,是阻遏人类进步的一种障碍。就奢华和舒适而言,智者过着一种较贫者更为简约质朴的生活。”……“人只要气度恢宏,处身微贱也能守住自己。过量的财富只能买过量的物品,对满足灵魂的需求,金钱没有用武之地”。

对于是否应该追求穿戴,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一个人,如果最终找到了一些可做的事情,就会觉得没有必要穿着新衣服去干活,对他来说,旧衣服就够了。……人之所需,并非需要什么,而是做些什么,或者确切言之,是成就自我。”

关于他写该书的目的,他说道:“我无意为那些勇敢强毅的人开列清规戒律,……我主要说给那些心怀不满、无所事事,但又抱怨自己的命运和世事艰辛的人们,其实他们可以改善自己的境遇。有人抑郁丧气,有人大肆抱怨,不遗余力,因为就如同他们所说,这是他们份内的事。此外,我也说给那些人,他们看似腰缠万贯,实则赤贫如洗,他们聚敛了一堆废物,却不知道如何花销,或如何打发,因此,用黄白之物替自己打造了一副枷锁。”

3.  他并非倡导人人都去追寻“诗意与远方”,恰恰相反,他劝诫人们应该每个人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勉力而为,成为本然的自己。还告诉人们,比外出旅行更有益的事情是好好地探索我们的内心世界。

他说:“我们用眼睛看世间的风景,更应该用另一双眼睛看往内心世界,那里的一切仍在沉睡。”所以,当有一个青年人想重履他的足迹去过隐逸的生活,得到了他的劝阻。其实,我们本无需长途跋涉去寻找他笔下的净土,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瓦尔登湖,“它是大地之眼;人们注视着湖泊,就可以测量出自己天性的深浅”。瓦尔登湖的实质是精神意义上的,它是我们的心灵所流淌的诗篇,是个体生命追寻自身意义的旅途,是一条洗涤心智、重塑自我、让人成为“完整的人”的道路。

诚然,大卫•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经历,曾被时人视为异端,也被后人误解为模山范水的小资人物。然而梭罗在其短暂的一生里,终其一生都在进行生命意义的探索,这也是古今先贤所作的事业。梭罗的超验实践,成就了蜚声中外的“瓦尔登湖”,而后者(或大自然)更是赋予了他非同凡响的思想高度,犹如一轮明月高悬夜空。每当我捧读《瓦尔登湖》,那澄明清澈的感觉,分明就如这轮古老的明月,总能感受到那皎皎月光一路倾泻,穿过云水淼波,越过荆棘草莽,直达内里心田,照亮着我寂静无声的精神世界。


注1:超验主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先表现为宗教、哲学思想中的改革,后扩展到文学创作领域。这一派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文主义,即强调人的价值,反对权威,祟尚直觉,主张个性解放,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的束缚,对美国作家产生不小的影响。超验主义者代表人物:爱默生,大卫 梭罗

注2:文中引用出自《瓦尔登湖》中译本,译者:仲泽。



后记:由于对《瓦尔登湖》的挚爱,我曾先后阅读过3、4个不同的中译本(译者有徐迟、田伟华、李继宏、仲泽等),综合来说最令我心仪的是仲泽译本(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4.6),堪称完美。近两年来我尝试深读其英文原著,亦感收获颇丰,无论是从学习英语的角度,还是品味文学趣味性来说,此书的中英文版都值得一生珍藏。



推荐书名:《瓦尔登湖》  

推荐中译本:仲泽译


作者简介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协助爱默生编辑评论季刊《日晷》。其思想深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1845年,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为题材写成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又译为《湖滨散记》)(1854),成为超验主义经典作品。梭罗才华横溢,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而《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欢迎投稿 | 邮箱 : cuhkszjz@foxmail.com

点击-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港中大深圳家长微信公众号:cuhkszjz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微信公众号:cuhksz2014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招生办微信号:CUHKSZ_AO

徐扬生微信公众号:xuyangsheng-

博闻约理微信公众号:cuhkszbwyl

港中大(深圳)家长咨询1群:42430219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