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抗美援朝中的中石大人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是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战歌
志愿军将士以舍我其谁的担当
视死如归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魄
不畏任何困难,不惧强大敌人
用鲜血与生命
展现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今天上午,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回望70年前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瞻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无比坚定、无比自信。我们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
抗美援朝战争中,也有中石大人的身影!
在汉城追击战中被烧成重伤
“永不残废的战士”——田克东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
管理战俘的志愿军战士——鲍冲
承担军用航空燃料油研究
以及部队油料工作人员培训
以科研支援“抗美援朝”
——曹本熹、朱亚杰、侯祥麟、武迟等
曹本熹
朱亚杰
侯祥麟
武迟
他们有哪些热血奋斗的动人故事?
抗美援朝停战后
中石大人掀起学习志愿军热潮
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炼56—1班
被批准命名“杨连弟连特别排”
特别排还曾受到过国家领导人刘少奇的接见!
特别排与人民英雄杨连弟
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
回首激情燃烧的岁月
了解当年中石大人热血奋斗的动人故事
以科研支援“抗美援朝”
有这样一批有担当、有作为的老教授,他们专心学术,攻坚克难,在朝鲜战争爆发时,承担了前线军燃油研究任务,以科研援助战争。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这年冬天,时任清华大学教授、北京石油学院成立后任副院长的曹本熹带领化工系刚刚成立的燃料研究室师生承担起前线军用航空燃料油的研究以及培训部队油料工作人员的任务。
在曹本熹、朱亚杰、侯祥麟、武迟等几位教授的带领下,张履芳、赵铁玲、孙怀琳、徐述华、孙岳明等研究人员全力参与,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
孙怀琳(左一)、张履芳、刘文钦等人在北京石油学院门前合影。
油料匮乏对曹本熹等人触动很大,于是开始倡导开设石油类课程,建设石油学科。1953年,以清华大学石油系为主体、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北京石油学院正式成立。而那些参加抗美援朝科研的研究人员,后来大都成为北京石油学院教师,为祖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继续作贡献。
1957年,侯祥麟(右一)等人访问苏联。
1958年3月7日,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系主任、中科院学部委员朱亚杰(中)和外籍专家在一起。
1959年6月3日,北京石油学院副院长曹本熹在人造炼厂培训班结业典礼上讲话。
1959年,北京石油学院分析教研室徐述华(右)辅导学生。
1962年,北京石油学院分析教研室教师合影(二排右二为张履芳)。
管理战俘的志愿军战士:鲍冲
北京石油学院的师生中,有许多都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指战员,他们驰骋汉江,奋勇杀敌,以责任和担当,在抗美援朝这场正义之战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停战后,从前线战士转到后线教书育人。
鲍冲,1948年参军,在解放军第十九兵团“俘管团”当干部。1951年4月下旬,该兵团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鲍冲所在的“俘管团”是专对联合国军俘虏进行管教工作的机构。其后,志愿军各部队的俘管机构整合,鲍冲等百余名志愿军奉调回国接受“建设培训”,转战新中国建设战线。
1952年9月,鲍冲以“调干生”的身份进入清华大学土木系攻读本科,不久转入新成立的石油系储运专业学习。1953年,鲍冲随系到北京石油学院继续攻读石油储运专业,1956-1988年留校任教。
1985年4月26日,华东石油学院储运教研室主任鲍冲(右)指导实验员做实验。
“永不残废的战士”:田克东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原名誉校长田克东,是一位志愿军战斗英雄。
田克东是志愿军一五〇师政治部主任,1951年在汉城追击战中,一颗凝固汽油弹落在他身边,他被烧成重伤,生命垂危。随后,辗转回国被送到北京协和医院治疗,进院时,他的伤情十分危重,一年半时间内,他动了十五次手术,但他咬住牙,忍住疼痛,顽强地用仅有半截拇指的右手,学会了用镊子,学会了挂衣服、拉窗帘、开抽屉,学会了夹住笔写字,他乐观地说:“就凭这半截拇指,我还要办大事情哩。”1953年2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著名记者金凤写的一篇报道《永远是个不残废的战士》,详细介绍了田克东的感人事迹。
1961年至1964年,田克东任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书记,担任名誉校长一直到1966年,许多当年的“石油附中”校友,至今还保存着这位满目伤疤的田校长用半截拇指题赠的人生箴言和激励之语。2014年10月10日,96岁高龄的田克东在北京逝世。
“志愿军杨连弟英雄连特别排”的故事
做无惧无畏的“攀登者”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批凯旋回国,全国掀起学习志愿军热潮。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同学开展了学习“志愿军杨连弟英雄连”的活动。杨连弟是著名的志愿军“登高战斗英雄”,英雄所在连队被中央军委命名为“杨连弟连”。
1958年,炼制系同学与该英雄连队建立起军民友谊联系,炼56-1班被铁道兵司令部批准命名“杨连弟连特别排”,在学生中播下英雄主义的种子。
1958年,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开展学习“志愿军杨连弟英雄连”活动,邀请连长胡占芳来学校作报告。
1958年,北京石油学院“杨连弟连特别排”与杨连弟的父亲和连长合影。
杨连弟,男,汉族,中共党员,1919年生,天津市北仓镇人,1949年3月参加铁道兵部队,生前系原铁道兵某团一连副连长,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在修复陇海铁路8号高桥时,他勇敢攀上40多米高的桥墩,提前完成修桥任务。1952年5月15日,在抗美援朝战场清川江大桥指挥连队架桥时,被敌机投下的炸弹击中头部,光荣牺牲。被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连弟连”,陇海铁路8号桥被命名为“杨连弟桥”。
缘起:为了一个响亮的名字
1958年,北京石油学院开展了热烈的劳动竞赛,师生们以班作为排编队,行动军事化,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刘文钦作为炼56-1班的团支书,带领大家开展这些活动,但首先就遇到一个问题——起名字。别的班都有很响亮的名字,例如董存瑞排、邱少云排、黄继光排等,以人民英雄的名字来命名。炼56-1班的同学们为了想一个好名字煞费苦心,讨论来讨论去最后有一个同学说:“不如我们就学习‘登高英雄’杨连弟,叫‘杨连弟排’。”这个提议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缘来:获批“杨连弟连特别排”
后来开始正常上课,为了将学英雄活动贯彻到大家整个学习、生活中去,使大家树立革命人生观,增强刻苦勤奋学习的动力,刘文钦决定,先从图书馆借出《杨连弟》传记读本,让大家传阅,深入了解杨连弟的英雄事迹。后来班级宣传委员张士勇与铁道兵政治部联系,成功邀请到了政治部干事焦乃积来班级作关于杨连弟精神的讲座。不仅如此,杨连弟连的连长胡占芳和杨连弟的父亲每年还会来班级与大家相互交流,互相鼓励。有一次胡连长在座谈时,提出把炼56-1班设为杨连弟连的一个特别排。顿时,台下的同学们掌声四起,大声欢呼,热情高涨。能够用英雄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班级让同学们感到特别的光荣。后来经过胡连长推荐,铁道兵司令部、政治部批准,炼56-1班正式成为铁道兵杨连弟连的一个特别排,并给每位同学颁发了“杨连弟连特别排战士”证书。
缘续:学习英雄立践行
每次交流都会听到杨连弟很多的英雄事迹,同学们最爱听胡连长讲杨连弟是如何独自一人爬上四十多米高的桥墩:1949年,为解放大西北,杨连弟所在的团队奉命抢修陇海铁路8号桥,是当时全国最高铁路桥。大桥被炸毁后,施工难度极大。面对无法攀爬的桥墩,杨连弟琢磨出用铁钩绑杆子登高的办法,他带领18名战士在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的条件下冒险登高作业。前后耗时4个小时,杨连弟创造了“单面云梯”施工法,为大桥提前修复奠定了基础,比预定计划提早了12天。每次讲到这里,同学们屏住呼吸,一口气都不敢喘。听完之后,大家都备受鼓舞,因为与杨连弟遇到的困难相比,自己生活学习上的困难不过是小事。
学习英雄见行动,炼56-1班的同学为了将英雄精神落到实处,学习上成立互帮互助小组,思想上也都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人人都立下努力加入共青团的目标。1961年7月毕业前夕,炼56-1班受邀到铁道兵司令部进行毕业汇报,受到了铁道兵司令部全体正、副司令员和政治部、宣传部主要领导的共同赞扬。同学们也表示,将会在新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以英雄为榜样努力工作,贡献青春力量。
炼56-1班毕业后,炼制系党、团领导为了将此活动继承下去,特选了炼61-4班来接续“杨连弟连特别排”,继续开展学英雄活动。1965年炼61-4班作为特邀代表派人参加了全国解放军英模代表大会,受到了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亲切接见。
向参与抗美援朝的中石大人致敬!
向以钢铁意志谱写热血战歌的志愿军战士致敬!
向所有为国奉献的人民英雄致敬!
部分资料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档案馆
文案:华南 魏志博
视频:陈淼
配音:朱昌玺
编辑:杨利
三年提升269位,5个学科进全球百强!
这么年轻!这么优秀!
经略海洋,贡献中石大力量!
凝心聚力,驰而不息,中石大扶贫在路上
Hi,追光少年!
无畏无惧,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