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春,报国!从校友王德民院士的“国家有需要我就多干”到今天的中石大青春力量!


从劳动节到青年节这几天

中石大人的朋友圈被一篇文章、一位校友刷屏

这就是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特别策划栏目《先生》

推出,并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多家媒体转载的

《王德民:择一事,终一生》

他说:

“国家有需要,我就多干!”

他说:

“看准了国家的需要,

你就干一辈子,

中间有多少困难,

有多少问题,

你都要干下去。”

当时,他在志愿书第一栏郑重写下:

党的需要、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



近70年后

“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依然是中石大青年的第一志愿

在青年节前夕

我们一起走近克拉玛依校区首届毕业生

聆听他们为祖国加油争气的故事

日前,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青年突击队授旗仪式在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吉庆油田作业区举行。该突击队是一支以科研骨干为主的青年队伍,校区首届毕业生王良哲、赵新龙、徐凯强正在这支青年突击队中投身重大项目建设和核心技术攻关等关键任务,攻坚克难、挺膺担当。


王良哲




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王良哲刚一入职,就投入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吉庆油田作业区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建设。为尽快掌握作业区先进技术和现场情况,实习期间,王良哲背着装满资料和工具的书包走遍了作业区400多平方公里的井场。他将流程图纸与现场设备反复对比,认真记下看不懂的地方,回到办公室后,第一时间查阅资料、向前辈请教,直到搞懂吃透。

实习期结束后,王良哲开始承担页岩油井区现场管理和动态分析工作。他所管理的井场共有141口水平井,管理初期,作业区产量一直欠计划运行,油井频繁“病躺”,不能维持稳定生产。为了尽快解决问题,他对每一口生产井前期生产情况进行摸排,厘清油藏规律及举升工艺,制定优化转抽井“供采平衡”生产模式,确保生产井“病躺”不过夜。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油井得到有效治理,修井周期得到延长,作业区产量持续提升,从欠计划运行跃升至超计划完成。2021年底,王良哲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的科技项目获得了作业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

2023年6月,王良哲加入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青年突击队,担任勘探突击小组组长,负责勘探评价和产能建设相关工作。他主动用创新思维破解管理、技术和设备保障等方面的难题,积极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科研论文和发明专利。其中“进一步提高黄金靶体的钻遇率”这一研究申报国家专利两项、荣获国际会议论文三等奖、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青年油水井分析大赛一等奖,王良哲个人也被评为“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技术能手”。





赵新龙




“2020年7月7日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赵新龙身边的老师、同学都在讨论同一件事情,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校区首届118名留疆毕业生回了信。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寄语让他深受鼓舞。赵新龙在心里默默与三年后的自己定下一个约定,学有所成后回到新疆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研究生毕业后,赵新龙顺利进入吉庆油田作业区,成为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青年突击队的一员。为尽快适应岗位,他认真向书本学、向前辈学、向实践学。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压裂现场总能看见赵新龙“寻根究底”的身影,大到施工曲线压力升降的原理,小到一个油管压裂的桥塞,他都要学懂弄通才罢休。凭着潜精研思的劲头,两周的时间,他已初步掌握了体积压裂现场的施工流程及现场设备的技术要求。

“赵新龙勤奋好学,非常能吃苦。”这是赵新龙师傅对他的评价。2024年初,吉七井区直井亟需补层压裂,需尽快完成方案的编制,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与此同时,页岩油的压裂工作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赵新龙白天要在压裂现场,晚上回到办公室后还要开展压裂设计方案编制。他和压裂室的同事们坚守岗位,顺利完成了压裂设计的编制,吉七井区的补层压裂得以顺利进行。





徐凯强




2020年本科毕业时,为深入了解油气专业相关知识,徐凯强选择继续深造。在研究生期间,许凯强一直与校区选择留在新疆基层工作的朋友们保持联系,了解他们在新疆的工作和生活,谈到最多的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对青年的勉励。他也想毕业后回到新疆,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在研三求职时,徐凯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研究生毕业后,徐凯强成为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青年突击队的一员。工作后,他主要负责110口井的压裂工作。压裂现场必须24小时值守,徐凯强白天要在现场监督压裂进度、汇总压裂数据,晚上还要汇报当天压裂进展和异常情况分析。在井场,为确保能快速应对突发情况,必须打起12分精神。在一次压裂过程中,徐凯强碰到无明显破压,但排量提不上的情况。他冷静思考、高效处置,第一时间将实时工况上报,迅速结合专业知识判断原因,因发现及时、处理妥当,有效避免了事故发生。




收到总书记回信三年多来

克拉玛依校区的首届毕业生们

有的百炼成钢勇夺金牌

有的披荆斩棘巾帼建功

有的“内外兼修”矢志追梦……



金牌是怎样炼成的

范凯元



“功夫不负有心人”

是校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2020届毕业生范凯元

对自己三年多来基层工作的总结



现就职于

独石化公用工程部硫磺装置的范凯元

为了尽快跟上生产节奏

快速融入车间日常工作

紧跟在师傅后面边问边记笔记

成为了范凯元在大家心中的初印象



车间的值班长对他寄予厚望

“做事情一定要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

抓住工作中的每一次机会

未来才不会找不到要走的道路”

这让范凯元很受鼓舞



工作第一年

车间给范凯元安排了两位师傅

分别传授他工艺原理

和现场操作的相关知识

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启发

加上自身夜以继日地勤学苦练

入职一年

范凯元被评为了公司级优秀实习生



眼前的成绩并未让范凯元止步

他转而把目光投向了

全国硫回收操作工职业技能竞赛

在选拔和备赛阶段

范凯元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

从早上8点学到凌晨1点更是家常便饭



无数个疲惫不堪的夜晚

范凯元也曾想过放弃

但每天清晨自习室里奋笔疾书的身影

无声地讲述着他的坚持

厚积方能薄发

范凯元在全国竞赛中一举斩获了金牌

被独石化授予一等功

聘为了高级技师



今年

范凯元又给自己制定了新目标

争取考上硫磺装置的班长岗位




炼油厂来了个“花木兰”

姚颖



都说“孔雀东南飞”

可校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2020届毕业生姚颖

这个土生土长的新疆姑娘

毕业后却选择留下来

扎根西部,建设家乡



来到独石化炼油催化装置后

姚颖才知道

她是该装置近几十年来

唯一一名女生

这让她心里犯了嘀咕



后来听师傅说

这套装置是由老一辈石油人

独立自主建成的

打破了当时西方国家

对我国炼油深加工技术的垄断

是独山子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走进档案馆

触摸那一页页满是手写公式

和手绘流程图的技术资料

先辈们“有条件要上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

让姚颖深受触动

“我致敬他们最好的方式

就是立足岗位把工作干好”



踏实的工作

为姚颖打下了坚实基础

工作第一年

她参加公司举办的流程模拟大赛

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和韧劲

成功拿下流程模拟大赛第一名



不甘于现状的她

还主动申请调往核心的反应岗位

面对需要一次性加注几十公斤的加剂工作

姚颖从没喊过一句累

“别人一次性可以完成的工作

我就像蚂蚁搬家一样

多搬几次”

被运行部评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工作三年多

姚颖在基层这块“磨刀石”上

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

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

“把建设家乡和个人成长结合起来

我觉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内外兼修”的追梦人

陈迪



“让最美的年华在西部热土熠熠发光”

是校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2020届毕业生陈迪

在毕业时寄给父母的明信片上写的一句话



毕业后

陈迪成为独石化聚烯烃二联合车间的

一名外部操作员

她接到的第一个任务

是熟背200多页的制造工艺流程图



白天,她跟在师父身边学习辨认各种管线

晚上,她抓紧时间给自己“开小灶”

一年的积淀

陈迪在同届学员中

第一个拿到外操上岗证

被评为优秀实习生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操作员,

必须“内外兼修”

工作第二年

陈迪主动从外操岗转到了内操岗



内操是装置的“眼睛”

任何细微的纰漏

都会影响到装置的产品质量和长周期运行

陈迪对自己提出

“稳在技能、稳在经验、稳在心理”的要求



时常和师傅们讨论难点问题

每天穿梭在工业区巡检现场

小小笔记本写满了关键操作要点、难点

“她爱动脑、肯钻研、能吃苦”

师傅们对陈迪赞不绝口



现在

即使面对密布的流程图

和上百个控制点时

陈迪也能从容应对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我要在这个领域钻研下去

实现自我价值

为社会做贡献”


来源:央广之声 中石大克拉玛校区

编辑:杨文琰

责任编辑:华南

审核:李丽平 刘志庆



青春,激扬!中外青年,大道同行!

光荣,首都劳动奖章!今天,聚焦最美的人!

中石大招聘启动!涉及这些岗位!

怀念您!景仰您!

这么优秀,是张东啊!

 青春,报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