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以医联体为载体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2018-01-30 中国数字医学
点击上方中国数字医学 可以订阅哦!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医联体为载体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严格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首都实际情况,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公立医院下沉优质资源为发力点、以四类慢病患者双向转诊为突破口,扎实推进以医联体为载体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一、立足首都实际,突出医联体建设特点


北京市医联体紧贴医改方向,立足首都实际情况,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突出政府主导原则。医联体建设具有明显的公共利益导向,超越了个别医疗机构的利益,要处理复杂的协调问题、外部性问题,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的作用。这是医联体建设的内在要求。通过医联体的建立,推进大医院带社区服务模式的建立,推进医疗、康复、护理有序衔接的服务体系建设,从而更好地发挥三级医院专业技术优势及区域医疗中心的带头作用,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构建以医联体为主要载体的分级诊疗模式,方便群众就医。


二是突出区域概念。北京市医联体建设以16个区域为界限,各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结合本区实际情况,按照医疗机构分布情况和群众就医需求牵头组建有规划地建立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层级清晰、布局合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密切协作的医联体。2016年底各区实现医联体服务辖区内居民全覆盖,努力满足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方便其看病就医,提高其健康水平。


三是重要的制度安排。北京市医联体建设是医疗机构关系模式的重大变革,是对医疗服务格局和秩序的重大调整。


四是以分工协作机制为核心。医联体的核心和实质在于分工协作机制,强调明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分工,大医院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让出服务空间,促进资源纵向流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康复护理机构能力建设,医联体作为一个整体提供协调连贯、有序衔接的服务,从而实现优化配置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最大程度保障辖区居民健康权益的最终目标。


二、持续稳步推进,医联体建设初见成效


经过四年多的医联体建设工作,北京已建成58个医联体,包括核心医院55家(包括委(部)属、委(部)管医院9家、市属医院9家、厂矿企业办医院3家,部队医院1家,社会办医院2家,区域医疗中心16家、其他区医院15家), 合作医疗机构528家,覆盖了北京市16个区。在528家合作医疗机构中,有45家三级医院、66家二级医院,415家一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形成了医联体为主体的分级诊疗格局。58个医联体医疗机构通过病床、设备、人员的综合统筹、调整,优化配置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最大程度保障辖区居民健康权益。


各医联体主要开展了双向转诊、定期派出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出诊查房带教、基层医师到上级医院进行专业培训及免费进修、基层预约大医院专家号源、远程会诊等信息化建设、推进检查结果互认等帮助基层提升水平的工作,并突出了高血压等四类慢病管理内容、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考核绩效等工作。2017年1-12月,医联体内双向转诊患者共计16.9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6.3%,其中医联体内上转患者13.6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2.6%,下转患者3.3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10.3%;下级医院医师到大医院进修约3700人,派出专家约2.3万人次。


三、强化政策设计,不断完善分级诊疗机制建设


我市分级诊疗将本着强基层、建机制、搭平台、管长远的总体思路,加强分级诊疗建设,明确了7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促进分级诊疗。2017年,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就注重分级诊疗政策设计,以重构医疗服务体系为目的,通过医事服务费的差异化分级设置,引导患者就医下沉,尤其是推出60岁以上慢病患者2个月长处方、先诊疗后结算等服务举措,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分级诊疗格局的实现。从改革以来的数据看,三级、二级医院门急诊诊疗人次分别减少12%和3%,一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长了16%,城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量增加25%左右。一些普通病常见病逐步分流到基层机构,扭转了十多年来基层诊疗量下降或徘徊的局面,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战时状态得到有效缓解。副主任、主任医师门急诊人次分别减少8.6%和23%,患者选择专家看病更加理性,看专家难的问题有所缓解。


二是明确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明确分级诊疗医疗卫生机构范围包括所有公立医院(含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部队、行业等医疗卫生机构),鼓励民营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参与。明确区域医疗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医联体内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2018年底前各区明确各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在分级诊疗工作中的定位和任务,2020年底前进一步优化提升功能。


三是加强基层卫生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加强各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水平、完善基层医务人员激励机制、推进“四个一批”工作充实基层队伍等。各区根据本区常住人口状况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情况完善15-30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建设,按照辖区服务人口状况,优化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良好运行状态。到2020年各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现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接诊新流程。


四是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积极参与创建国家级群众满意卫生院及优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设置要求,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科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方式、内容、收付费、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创新突破,到2020年建立基层医务人员家庭医生服务考核与激励机制,重点人群实现签约全覆盖。推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辅助检查水平、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长处方病种和调整长处方用药。


五是推动居家及社区康复护理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康复医院、护理院等机构建设,研究完善康复、护理医保支付政策。2018年各区应在每个医联体内确定一家医疗卫生机构,能够为辖区内疾病稳定期患者提供专业、综合的康复治疗,并具备其他疾病的一般诊疗、处置能力和急诊急救能力,承担本辖区康复患者诊疗、转诊等延续性医疗服务功能。到2020年,各区通过多种方式加快补充专业护理院,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等连续性医疗服务。鼓励社会办诊所、门诊部等机构参与分级诊疗工作。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有利于我市康复、护理医疗机构发展的医保支持政策。


六是发挥医联体在分级诊疗工作的主导作用。各区结合辖区居民分布和医疗卫生机构分布情况,按照全部三级公立医院纳入医联体建设的要求,对辖区内综合医联体布局进行调整。2018年各区至少建立1个紧密型医联体。在2017年启动专科医联体建设的基础上,启动构建疑难疾病转会诊为重点的专科医联体工作,建立疑难复杂专科疾病的诊治渠道。到2020年实现北京地区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疾病救治及转会诊体系。


七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电子化诊疗平台。在2017年完成市级临床会诊中心和市级医技会诊中心(影像、血液检测、病理诊断、心电监测)建立工作的基础上,2018年启动标准化服务建设,实现与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有效对接,2020年实现远程会诊服务的常态化。各医联体要加强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诊疗信息的传送和审阅网络化。鼓励各级医院探索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形式,开展健康监测、疾病监控、紧急救治应对指导等服务。


文章来源:北京市卫生计生委


欢迎关注,CHINC服务号获取最新大会消息


公众号ID:jcdm2006

传播数字医学领域发展最新动态,关注医疗卫生信息化相关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