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7年医药费节省67亿元 基层诊疗量持续增加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重点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每个区至少建设一个紧密型医联体,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完善预约挂号系统,严厉打击号贩子,让群众看病更方便。日前发布的《北京市“十三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按病种分组付费方式覆盖全部病组,每万名居民拥有3名以上全科医生,人均预期寿命达82.4周岁,实现每千名常住人口拥有0.5张康复护理床位。截至2017年底,提供“先诊疗后付费”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1个,占全部中心数量的75%。
从市卫生计生委获悉,本市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以来,医药费用去年一年大概省67亿元。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大医院门诊量下降一成多,看专家号的患者减少两成多。同时,社区医院门诊量增长16%。
基层诊疗量增16%
2017年4月本市启动医药分开综合改革,3700多所医疗机构全部取消药品在销售过程中的加价,实行“平价进、平价出”。医改实施以来,通过加大医疗保障和救助,没有明显增加患者个人负担。综合来看,医药费用去年节省约67亿元,整体惠及老百姓。
与此同时,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也促进了分级诊疗。市卫生计生委介绍,从改革以来的数据看,三级、二级医院门急诊诊疗人次分别减少12%和3%,一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长了16%,城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量增加25%左右。
一些普通病常见病逐步分流到基层机构,扭转了十多年来基层诊疗量下降或徘徊的局面,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战时状态得到有效缓解。副主任、主任医师门急诊人次分别减少8.6%和23%,患者选择专家看病更加理性,看专家难的问题有所缓解。
2017年,本市通过医事服务费的差异化分级设置,引导患者就医下沉。比如三级医院就诊,最低的医事服务费也要50块,二级医院是30块,但是在社区医院只收20块钱。经过报销以后,个人实际上在社区承担费用只有1块钱,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这1块钱还可以减免,相当于零门槛。不仅如此,同时推出的60岁以上慢病患者2个月长处方、先诊疗后结算等服务举措,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分级诊疗格局的实现。
截至2017年底,提供“先诊疗后付费”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1个,占全部中心数量的75%。
报销标准倾斜基层医疗
自今年1月1日起,本市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险合一”,开始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原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2188家定点医疗机构,原新农合有1878家定点医疗机构,其中,有1035家定点医疗机构重合。“两险合一”后,参保人可选的定点医疗机构范围扩大至3000余家。在报销标准方面,与以往政策不同的是,本次针对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设置了不同的起付标准与报销比例。报销标准明显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具体来说,城乡居民门(急)诊起付标准以上部分报销比例为:一级及以下定点医疗机构55%,二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50%。据介绍,此举能积极发挥医保调节作用,推进本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新制度还统一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服务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城乡居民医保可报销的药品种类将由目前的2510种扩大到3000多种,与职工医保保持一致。
文章来源:法制晚报
欢迎关注,CHINC服务号获取最新大会消息
公众号ID:jcdm2006
传播数字医学领域发展最新动态,关注医疗卫生信息化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