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聲 |《边城》:精巧的突破,人性的胜利
小编语:
(小编诚啰嗦,性价比却高。)
久违的「書聲」回归了,为什么选择在这天?因为即使高考解放了也不能放弃阅读。本期「書聲」主持人不再是熟悉的炜文蜀黍,而变成了两位文艺男(文艺部的男人)——坐山、刘子霂。他们同样极富才情,视觉敏锐,学比山成,辩同河泻……
说白了,就是以后的「書聲」栏目将由“坐山”和“子霂”来负责主持啦~他们两个会时常写东西,勤动笔,人间送小温。
说多无益,且看两位栏目新接班人为我们带来怎样一篇書聲首秀。
🔹
🔸🔷🔶以前别人一谈沈从文,就多半会讲他的《边城》,因此内心颇为不喜,向来不愿意凑这类热闹,有机会也不看。一日不得不看了,一看才发觉是不能错过的,才想这习惯有时也是害我。
读《边城》让我想起鲁迅的《故乡》。鲁迅写《故乡》,笔下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阴霾,是看不见前路的迷茫,记忆里和现实的故乡展现的是一种人性变质的过程;《边城》则恰恰相反,小说的笔调自然而圆融,《边城》里茶峒小镇的人还有着旧时小城人的纯朴,湘西民俗的热闹和自然景色的秀丽,几乎都是沈从文对往日美好的追忆。
自然而清新的美好呵,已是沈从文发自心底唱响的一次歌颂吧?但在这美好的、纯净的、饱满的呼喊中,试图给陷入物欲的人指一条路的沈从文,内心难道不是悲戚的吗?可以知道的是,这一呼喊的对象,也仅仅是对少数人,因为“这本书的出版,即或并不为领导多数的理论家和批评家所弃,被领导的多数读者又并不完全放弃它,但本书作者,却早已存心把这个‘多数’放弃了。”当“边城”以外的城都进入了变质的过程当中,沈从文已是知道大多数人已经回不去了,他唯有对已经从美好的过往中抽离或被抽离出来,又未进入变质的城中的少数人展现过往的美好。
然而我们都知道,那少数人也回不去了,就连沈从文先生未料到的湘西边城,渐渐也回不去了。就如同老摆渡人女儿随着军人死去一样,这美好的边城也在一场场内外的战争,在一天天膨胀的欲望,在一次次狂飙突进的运动中,随着数千万人的倒下也坍塌了。
如今你按着书中优美笔触去寻找边城,还能寻得到吗?老摆渡人的死去是小城的一个终结,二老不知所踪,即使翠翠接过了渡船,翠翠之后呢?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可是失去的不再回来。
🔹
🔸🔷🔶一口气看完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和短篇小说《三三》,《萧萧》,说不上个人的品行得到所谓的升华和凝练,但确实带给我一种超越现实的清新感。
一
茶峒是一座看不尽的城
《边城》是沈先生的力作,行文间透露着他独特的文笔,那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五四文人特有的“爱之美学”在其中抒写得淋漓尽致。全文立足于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开篇便直接描绘了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深厚的笔力用寥寥几词就写出边境小城的全部风光。
而其中值得赞叹的是,这样的直接描绘并没有带来一种生硬或浮夸之感,就算相隔数十年,当代的读者依旧能体会到曾经作家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故事借船家少女翠翠的婚嫁故事张开,这和同时期的其他文人的取材是一样的,但沈从文先生又偏偏在这样众多类似题材的作品中换取不同的写作角度。他写爱情,却不写为挑战封建礼教而分庭抗礼的冲动;他写爱情,却不写文中人物为夺爱而大打出手的昏蠢;他写隔代亲情,写市井小民的淳朴,写现在越来越少人关注的风气和习俗。这就是《边城》精巧的突破!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这就是有利的抨击,美好的叙述比任何讽刺都有力。
《边城》大陆版电影海报
也就像沈先生弟子汪曾祺所说的那样,《边城》的语言是他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在沈先生的这部小说中,并没有特意挑明人性的美好和善良,但是翠翠的苦恋,爷爷的厚道,兄弟俩对各自爱情的追求,无一不彰显着这份难能可贵的美好。所以说,与其说是这座小城成就了沈从文,不如说沈从文成就了这桃花源般的乡土世界。
二
封建是一堵绕不过的墙
而《萧萧》则是另一种入笔的风格。和《边城》取材相似,《萧萧》是一篇关于封建礼教中的“童养媳”的故事,也是一篇描写社会和少女命运的小说,主人公萧萧从小失去父母,在她12岁时,没有坐花轿穿红着绿的体面,便不明不白的做了媳妇,丈夫断奶不久,不满三岁。就在她情窦初开时,不免遭人诱奸,因为生了个儿子,才幸免于死,没有被“发卖”。她儿子长到12岁,便娶了个比他大6岁的媳妇,萧萧做了婆婆。
小说的剧情在当代看来着实没有出色的地方,毕竟现在的畅销书再露骨和羞耻的事情也能如若无事般写入纸张。但《萧萧》的出众之处并不在于剧情,而是在于故事中人物理念和动作的转化。
因为没有受过教育,再加上那时的恶风陋俗,年仅十二的萧萧不可能也没能力去反抗她的婚姻,也因为没有受过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她没有强烈的贞洁观。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萧萧,就像刚刚从原石中取出的翡翠,是近乎完全自然的,那听从的是自然本性的召唤。
于是,在花狗的山歌声中,她变成了妇人。
变成妇人的萧萧,并不是因为失去了贞洁而痛悔。这种抽象的道德观念并不使她恐惧,甚至连束缚的作用都没有。可是她有了孩子,花狗又逃向远方,没人能帮她落掉孩子,这是不能忽视的事实。贞洁观没有打倒萧萧,但身体上的日渐的具体变化让她害怕,她明白了,这是切实的罪证。于是打算逃走,“收拾一点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可是没有动身,就被发觉了。
于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萧萧要面对存在了上千年的吃人制度。出了这样的不光彩甚至是败坏家风的事情,自然家里是“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不过也就仅仅到了这里,家里并没有继续采取更为激烈残酷的法制,而这也恰恰体现了人性的胜利。沈从文先生在这段小剧情之后添了一句有意思的话:“各按本分乱下去。”将生气流泪骂人写作是应尽的义务,而做完便也罢了。对萧萧的惩罚措施,传统“法制”上是十分严厉:“沉潭”或“发卖”,但伯父不忍将萧萧沉潭,发卖也找不到人家,久而久之,萧萧又安定地住下了,丈夫与她还是像姐弟一般。家人依旧对她好,直到生了个儿子。“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
萧萧在与礼法制度的冲撞,终于因为家人的消极执行,也有惊无险地避了过去。在人性与制度,包容和封闭的对抗中,沈从文选择了人性的胜利。对于无法逃避的婚姻,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家人以农人纯朴的天性来对抗。而这样的对抗,都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这样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却隐藏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沈从文不动声色地在搭建的,是他心中爱与美的,永恒的“人性的希腊小庙”。
然而,既便沈从文是将矛盾都尽量淡化,在冲突的弱化中进展情节的,但他还是不得不写进了残酷的现实与制度。——萧萧的命运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她仿佛是幸运的,可她的一生却只能服从于外在力量的摆布,从来没有过对于自己的命运的自主的权力。她的快乐里头,潜伏着无知与麻木。人性的力量是天然的,却带着蒙昧的面目,于是小说中还有另一个群与萧萧们完全不同类的人,“女学生”,是这群人,引进了自觉的反省反抗的力量。
三
湘西是一种永远的风情
《三三》这篇短小说是沈从文青年时期的一部作品,虽说是早期作品,但是行文间也投射着他生平的写作风格,那种温柔,清新和甜美,是挥之不去的烙印。
和前面所说的两部作品一样,《三三》取材的也是爱情,而且是一篇关于爱情的悲剧的小说。主人公是一群善良,真挚,美丽的人,无论他的身份是农民,地主或者是小业者,故事里的人物似乎都忽略了那种无情的等级压制个剥削。沈从文以美好的人性反观“常”与“变”的湘西世界,构成了他特殊的文化思辨。
故事还是一如既往的简单,三三对突然到来的城市公子感到好奇,从而渐渐变化成羞涩的倾慕和爱恋,但由于农人自身的朴素,她本人对这样的事情相当羞愧,又爱又恨的娇人儿形象呼之欲出。可好景不长,到文章的末尾处,城里来乡村养病的公子突然暴毙,三三心中那种懵懂的情愫也随之消散一地了。
可我们知道,这些只是幌子,沈先生的文字里常常暗含玄机,这篇《三三》也是这样。从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城乡二元制的冲突十分明显,乡下里的人对城市的生活有着一种矛盾的态度,嘴上常常抨击城市的生活和常态,但内心却十分渴望去体验这样的生活,他们常常臆想城中的生活,这也是三三爱恋男主角的一个引子吧。这样也可以看到沈从文先生对理想中的湘西世界的渴望。无论是三三,还是她的母亲,还是周遭的邻里,他们对于城里生活的渴求是显而易见的,这也表现出乡下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和城市人的距离感,同样,这种距离感也产生出隔阂与难以理解造成。
在这种城市与乡村,理性和本性,爱的追逐和爱的权利的相互摩擦之下,《三三》便出现了。
电影《边城》剧照
倘若人的一生有什么事必须要经历的,我想阅读和旅行就是其中之二吧。旅行是创造出你个人的故事,阅读则是进去别人的故事。我一直以为,人的寿命真是太短了,世间上太多东西需要我们花费很多价格高昂的时间才能去体会和触摸。所以,为了将自己那微不住道的思想插入在我们出生前几千年就存在的文化土壤,阅读,旅行,我一直不肯懈怠。
而相同的,我也喜欢和你们交流。不管是这次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还是他之后的《长河》,亦或是其他时代的其他作家作品。我都想,在这里,看到你对阅读的渴望,对经典的尊重,对文学的理解。
我想,这些就是你我共筑的思想“边城”。
——子霂
—— 插播广告 ——
我们十分欢迎屏幕前爱看书、爱思考的你,来说说你对文学、对书籍的看法,和我们来一场灵魂碰撞,也许在这里就能遇到你的知己或伯乐哟!
投稿邮箱:
m13268043941@163.com(子霂)
1483882167@qq.com(坐山)
投稿格式: 文件名为“书声+文章名”,记得在文章末尾写上您的学院和名字。
栏目主持 | 坐山、子霂
文章作者 | 坐山、子霂
图文编辑 | 阿Yan
微信丨gsxb2014520
微博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报
投稿邮箱丨gsxb20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