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推介】《时代建筑》2020年第1期 精细化再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主题阐释
中国城镇老旧小区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住区改造具有紧迫性与复杂性特征,类型多样、建造标准不统一。为寻求品质提升,对建造时间超过15年至20年的旧区、旧宅进行科学维护管理、定期检测与修复,及时降低导致住宅退化或损毁的因素等等,是城镇老旧小区更新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与挑战。本期我们邀请专家学者对既有住宅质量的监控问题;城市旧区、旧宅改造与再生的机制问题;政府、市场、业主三方角色关系如何达成共建、共识、共享的问题;改造的技术策略问题;以及更新的金融工具等方面展开探讨。
范悦、李翥彬和张琼梳理了中国既有住区建筑再生的问题,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维护性再生概念和架构,通过构建知识库体系,实现科学的诊断评估以及精细化的再生。松村秀一讨论了日本建筑品质足够高且数量饱和的现状,分析了日本各地通过激发使用者的创造性,将很多空置住宅和办公楼成功改造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所的案例。邹兵、王旭尝试构建多元更新模式下城市更新的社会学评价框架,总结不同更新模式及其社会影响间的规律和作用机制。毛键源、孙彤宇面对当下中国城市社区的旧改困境,解析美国社区发展公司形成的内在机制。伍攀峰、魏沅和莫霞,基于上海中心城区已完成及正在开展的五个典型案例,探讨上海市中心城区旧住房改造的要素落点以及主要举措。姚栋、郝明宇、张侃、张招招和杨挺反思了南丹小区的社区更新实践,指出通过公共服务重塑人与环境关系将成为当代旧城改造的核心目标。王书评和郭菲以杭州拱宸桥地区老旧小区为例,探讨了城市更新的自平衡协同模式。黄怡、李光雨、鲍家旺和吴长福归纳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成的既有城市住区更新中存在的常规共性问题及发展趋势,探讨既有城市住区更新中的功能提升与设施改造的需求问题。王翔和范悦以新加坡大巴窑地区的邻里更新项目为例,总结其较为成熟的户外环境更新的组织流程和改造策略。
随着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成功举办,我们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探讨滨水公共空间的活力再造。作品栏目中刊登了西岸美术馆、绿之丘、中国科举博物馆、上音歌剧院、建筑模型博物馆、广州蒙圣社区上蒙圣街十八号改造、上海西扎锐驰馆和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企业临街办公区等建筑。历史理论栏目刊登了华霞虹、吴皎的《同济大学教学中心大楼“民族形式”之争(1953年—1955年)》文章。另外,在维也纳现代建筑的发生专栏中,刊登了董书音、林哲涵和吕瑞杰的研究文章。
值此新春之际,感谢《时代建筑》的朋友们一直以来的陪伴与支持!
祝大家新春快乐,阖家幸福!
主编:支文军教授
封面:绿之丘(杨浦滨江原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更新改造)
(建筑师:章明/张姿,摄影:章勇)
===================================
目次
精细化再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1 / 编者的话 / 支文军
时事点评
4 / 存量再生:旧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卓可凡 王飞
精细化再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6 / 既有住宅维护性再生的科学体系与知识库系统建构 / 范悦 李翥彬 张琼
10 / 日本住区更新的发展趋势 / [日]松村秀一 著 李翥彬 译
14/ 社会学视角的旧区更新改造模式评价:基于深圳三个城中村改造案例的实证分析 / 邹兵 王旭
20 / 效率与公平调和下的美国社区发展公司 / 毛键源 孙彤宇
28 / 面向城市更新演进的上海旧住房改造措施研究 / 伍攀峰 魏沅 莫霞
33 / 旧城改造:迈向美好生活的社区更新 / 姚栋 郝明宇 张侃 张招招 杨挺
40 / 城市更新的自平衡协同模式研究:以杭州拱宸桥地区老小区更新为例 / 王书评 郭菲
46 /既有城市住区更新的功能提升与设施改造需求探析:以上海浦东新区金杨新村街道社区为例 /黄怡 李光雨 鲍家旺 吴长福
50 / 重构居民社会联系:新加坡组屋户外空间发展与邻里更新计划的实践 / 王翔 范悦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54 / 走向总体艺术的城市空间艺术季 / 郑时龄
58/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规划建筑板块:开幕论坛内容回顾 / 阮昕 章明 等
68 / 再生——水之魔力:2019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规划建筑板块对滨水空间有机更新的探索 / 张海翱 李迪
76 / 地形重生与对象终结:上海杨浦滨江的空间艺术及其基础设施向度 / 谭峥 吴静遥
80/ 从工业遗地走向艺术水岸: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区5.5 km滨水岸线的更新实践中公共空间公共性的塑造和触发 /秦曙 章明 张姿
88/ 面向未来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闭幕研讨会综述 /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设计作品
92 / 绿之丘:上海杨浦滨江原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更新改造 / 鞠曦 章明 秦曙
100 / 后工业场址中的美术馆:上海西岸美术馆 / 莫万莉
106 / 建筑考古与场地再写:中国科举博物馆,南京 / [意] 劳拉·安娜·佩泽蒂 著 李焜 译 郑超 李华 校
114 / 上音歌剧院:建筑与音乐的对话 /徐风 尹澎
120 / 通天塔悖论:建筑模型博物馆杂谈 / 刘晨
130/ 孟岩:广州上蒙圣街18号住宅 / 徐好好 曾宇健
建筑创作
140 / 阿尔瓦罗·西扎锐驰馆探析 / 陈嘉炜
148 / 回归建造: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企业临时办公区的设计思考 / 任祖华 梁丰 潘天佑
专栏:维也纳现代建筑的发生
156 /维也纳现代建筑中木的多义使用:约瑟·普莱契尼克、阿道夫·路斯与赫尔曼·切赫作品中木材的使用与表达 / 董书音
160/形的新生:法兰克福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空间重构 / 林哲涵
165 /空间区分的两种方式:比较路斯的莫勒住宅与诺伊特拉的克罗尼什住宅 / 吕瑞杰
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
170/ 同济大学教学中心大楼“民族形式”之争(1953年—1955年) / 吴皎 华霞虹
养老建筑研究
177 / 北欧养老建筑设计理念的基本原则与形成根源 / 涂慧君 王琳静 叶佳怡 刘昕昱
专题
184 / 中国明代白银本位的确立与江南园林的兴起 / 赵晶鑫
书评
188 / 向风土建筑学习:重读约翰·拉斯金《建筑的诗意》 / 潘玥
时代建筑视窗
192/ 今日建筑 / 章明 孙嘉龙 (主持)
194/ 简讯 / 王秋婷 孙嘉龙 (主持)
===================================
主题文章作者及主要观点
既有住宅维护性再生的科学体系与知识库系统建构
Research on Scientific Framework and Knowledge Base System of Maintenance Regeneration on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s
范悦 FAN Yue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特聘教授, 院长,博士生导师
李翥彬 LI Zhubin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讲师,硕士生导师
张琼 ZHANG Qiong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助理教授
随着国家对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力度的加大,存量住宅再生模式发生转型并出现了多样化和精细化的需求。文章梳理了中国既有住区建筑再生的问题,并从阶段性发展和需求出发,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维护性再生概念和架构,通过构建知识库体系,实现科学的诊断评估以及精细化的再生。
日本住区更新的发展趋势
Trends in Community Regeneration in Japan
[日]松村秀一 著 Shuichi MATSUMURA
东京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建筑学专业 教授,日本一级注册建筑师
李翥彬 译 Translated by LI Zhubin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讲师,硕士生导师
在建筑品质足够高且数量饱和的背景下,日本建筑产业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即从“盒子产业”转向“场所产业”。文章通过多个代表性案例的研究,阐明了这场变革的发展及其本质。
社会学视角的旧区更新改造模式评价
基于深圳三个城中村改造案例的实证分析
Evaluation of the Old District Renewal Model from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ree Cases of Urban Village Renewal in Shenzhen
邹兵 ZOU Bing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博士
王旭 WANG Xu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规划师,高级规划师,硕士
文章辨析城市更新概念内涵,分析城市更新社会学意义,构建多元更新模式下城市更新的社会学评价框架,选取深圳不同模式的城中村更新案例,按照框架评估不同更新模式的社会影响,总结不同更新模式及其社会影响间的规律和作用机制,为提高城市更新的社会效应和综合价值探索路径。
效率与公平调和下的美国社区发展公司
Trade-off of Efficiency and Equity: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s in the U.S.
毛键源 MAO Jianyuan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研究生
孙彤宇 SUN Tongyu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院长,教授,博导(通讯作者)
旧区改造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历来都是一大难点。美国20世纪40年代开始进入旧改阶段,先后经历了市场主导的城市更新计划和政府主导的社区行动计划,前者为了快速推进旧改,以市场效率为导向引发城市发展不均衡难题,后者为了矫正以社会公平为导向,又陷入社区发展停滞的效率困境。随着翻越效率和公平优先论的“二元困境”思潮,20世纪70年代美国旧改逐步进入社区发展公司阶段,试图结合政府和私营制度,并从主体构架、资金来源、运作制度、监管机制、开发模式和社区服务等6个方面展开效率与公平的调和策略。面对当下中国城市社区的旧改困境,解析美国社区发展公司形成的内在机制,对中国社区更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面向城市更新演进的上海旧住房改造措施研究
Study on the Renovation Measures of Old Housing in Shanghai for Urban Renewal and Evolution
伍攀峰 WU Panfeng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详规处副处长,工程师
魏沅 WEI Yuan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建筑设计院 高级设计师,工程师,硕士
莫霞 MO Xia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建筑设计院 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博士
旧住房改造事关民生改善、城市安全,是当今“留改拆”的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发展建设中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梳理归纳了国内外旧住房改造的有效措施,并基于上海中心城区已完成及正在开展的五个典型案例,研究了上海市中心城区旧住房改造的要素落点以及主要举措,对旧住房改造项目实现精细化管理,促进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引导,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旧城改造
迈向美好生活的社区更新
Urban Reconstruction
Community Regeneration Towards a Better Life
姚栋 YAO Dong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
郝明宇 HAO Mingyu,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
张侃 ZHANG Kan,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
张招招 ZHANG Zhaozhao,
曼彻斯特大学 硕士
杨挺 YANG Ting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
旧城改造贯穿了城市发展史。发达国家自19世纪开始为解决城市问题而推动的大规模改造重塑了现代城市和理性主义的现代住宅与城市设计;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自上而下城市更新的反思促使旧城改造走向多元合作。伴随城市扩张,涉及公共服务、市政和城市功能的全方位旧城改造在上海城市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作用,而旧城改造中的公共空间建设又支撑着城市功能和人民生活的可持续提升。南丹小区自1949年以后历经的3次改造与自治共治的落实证明了旧城改造在物质环境与社区关系上具有双重价值。通过对城市发展史、上海城市建设史与南丹小区的社区更新实践的反思,文章指出通过公共服务重塑人与环境关系将成为当代旧城改造的核心目标;公共空间建设是解决社会分异并重塑空间正义的有效手段;公众参与有助于共建追求美好生活的社区关系。
城市更新的自平衡协同模式研究
以杭州拱宸桥地区老小区更新为例
Research on Self-Balancing Coordination Model of Urban Regeneration
A Case Study of Old Community Regeneration in Gongchenqiao Area, Hangzhou
王书评 WANG Shuping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研究生
郭菲 GUO Fei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法学院 副教授
在城市化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的大背景下,文章以杭州拱墅区拱宸桥地区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为研究对象,提出拟更新老旧小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尝试从理论理念、组织机制和实施途径等几个方面对城市老旧小区就地更新做一个全方位的制度和路径探讨,创新性地提出城市更新的自平衡协同模式,通过模拟更新的过程,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城市更新机制体制,引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既有城市住区更新的功能提升与设施改造需求探析
以上海浦东新区金杨新村街道社区为例
Functional Upgrading and Facility Renovation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Pre-existing Urban Settlements
A Case Study of Jinyang New Village Community, Shanghai
黄怡 HUANG Yi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光雨 LI Guangyu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研究生
鲍家旺 BAO Jiawang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吴长福 WU Changfu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授、博士生导师,浦东新区金杨新村街道社区规划导师(通讯作者)
中国既有城市住区正迎来规模化改造的集中期,文章以上海浦东新区金杨街道社区为重点案例研究对象,基于在社区规划过程中对其下辖102个居住小区物质空间与社会人口现状开展的调研,结合对基层管理人员和居民意愿的问卷调查结果,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成的既有城市住区更新中存在的常规共性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归纳分析,探讨了既有城市住区更新中亟待提升的交通、公共活动、养老服务、智慧服务及生态维护等功能提升与设施改造需求。
重构居民社会联系
新加坡组屋户外空间发展与邻里更新计划的实践
Reconstructing Social Connections
Evolvement of Singapore HDB Outdoor Space and Practice of Neighborhood Renewal Program
王翔 WANG Xiang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博士研究生
范悦 FAN Yue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院长(通讯作者)
新加坡从2007年开始展开由政府主导的邻里更新计划(NRP),以提升老旧组屋的居住品质,促进邻里交往。文章通过梳理新加坡组屋户外环境的发展脉络和更新背景,以大巴窑地区的邻里更新项目为例,总结其较为成熟的户外环境更新的组织流程和改造策略,进而对中国目前广泛开展的“自上而下”的老旧住区建筑户外空间改造提供借鉴。
===================================
本期杂志责任编辑:戴春,王秋婷
如有任何有关此期主题的建议、问题或讨论等,
欢迎发送邮件至ta_weixin@163.com
标题请写明前缀【精细化再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谢谢!
===================================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
中国命题 · 世界眼光
学术性 · 专业性
时代性 · 前瞻性 · 批判性
《时代建筑》杂志电子版二维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订购《时代建筑》杂志
感谢关注《时代建筑》微信平台
微信平台:timearchi(微信号),时代建筑(公众号)
新浪微博:@时代建筑杂志
内容策划:戴春
官方网站:http://timearchi.tongji.edu.cn
电话:(021)65793325、(021)65038903
邮箱:timearc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