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推介】《时代建筑》2020年第4期 第五代中国建筑师
主题阐释
《时代建筑》以群体研究的方式持续关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中国建筑师,无论是研究海归建筑师、年轻一代建筑师,还是研究20世纪50、60、70、80年代生建筑师,我们持续多期展开分析与探讨,试图为中国城市建设中重要的建筑师群体画像。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走向更为细化的层面,如“新三届”建筑师群体研究。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时代,建筑师的成长和转型的速度大大提高,新一代建筑师群体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以及个体的价值观逐渐凸显其特征,这个群体以70年代出生的建筑师为主,包括部分60年代末出生的建筑师,这批建筑师大多在1986年至1999年间接受高等建筑教育,并在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后开始执业,他们逐渐成为当今中国建筑界的重要力量,并且被国际建筑界所关注,我们称之为“第五代中国建筑师”。本期希望关注这批正在崛起的建筑师群体,讨论他们的研究与实践。
邓小骅将第五代中国建筑师群体置于知识社会学的代际研究视角,考察其代际差异;王凯运用“远读”的方法,从社会背景和话语生产机制的角度,描述作为一个模糊整体“代单位”的第五代中国建筑师群体的话语特征和历史贡献;周榕由“代际观法”讨论,尝试引入“代差视角”,考察并具体论述“第五代中国建筑师”在诸多方面对于中国建筑生态演进的迭代贡献;李怡和戴路从国际获奖建筑分析第五代中国建筑师群体设计实践技术探索;支文军和郭小溪基于一种媒体的视域,对100组第五代中国建筑师的相关文本进行数据挖掘;鲁安东试图就李兴钢的“胜景”设计思想展开理论思考与讨论,指出李兴钢的设计实践是这一世纪探索的延续,也是对其当代命题的开创性的探索;何润和伊浏等结合感性解读与理性的“数据分析”,对董功/直向建筑事务所展开多维度的分析;同时,我们简要介绍了66位第五代中国建筑师。
专题栏目以“新冠疫情视角下的城市与建筑反思”为主题的四篇文章,从城市韧性、健康性、应急性以及终端化生存等角度展开讨论。
本期作品栏目介绍了张斌的崇明东滩湿地科研宣教中心,刘宇扬的阳朔喜岳·云庐瑜伽亭及泳池,华黎的先锋厦地水田书店、汤朔宁的遂宁体育中心、江立敏的汪曾祺纪念馆和UA设计的虹桥世界中心等建筑作品。建筑历史理论栏目刊登了徐明松的《1962年前的陈其宽——“游”与留白的艺术》和钱锋、潘丽珂的《保罗·克瑞及其建筑和教学思想研究》等两篇研究文章。
本期编撰过程中,《时代建筑》杂志的创刊主编、编委会主任,我们敬爱的罗小未先生仙逝。我们深感悲痛,深切缅怀!
主编:支文军教授
封面:汪曾祺纪念馆 (建筑师:江立敏/王涤非/戴雨航 摄影:陈颢)
目次
第五代中国建筑师
1 / 编者的话 / 支文军
时事点评
4 / 深切缅怀罗小未先生 /
第五代中国建筑师
6 / 接续与融合:第五代中国建筑师的代际差异考察 / 邓小骅
10 / 远读“第五代”:时代背景下的知识状况与话语生产 / 王凯 陆地
16 / 从“代际观法”到“代差叙事”: “第五代”中国建筑师研究笔记 / 周榕
20 / 技术的话语重构与传统再现的理性途径:从国际获奖建筑看第五代中国建筑师群体设计实践技术探索 /李怡 戴路
28 / 第五代中国建筑师群体特征探究:基于媒体视域下的数据分析(1999—2019年) / 支文军 郭小溪
36 / 身·临·其·境:对李兴钢的“胜景”设计思想的再思 / 鲁安东
42 / 解码与对话:董功创作历程的再发现 / 何润 伊浏 姬伟军 戴春
50 / 优秀第五代中国建筑师简介 / 谭雅秋 董骜强 整理
新冠疫情视角下的城市与建筑反思
84 / 城市韧性空间设计 / 吴志强 冯凡 鲁斐栋 杨婷 甘惟
90 / 终端化生存:后疫情时代的城市升维 /张宇星
94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替代性护理场所规划及改造策略 / 邓琳爽 王兰
99 /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院建筑协同更新 /张姗姗 刘艺 武悦
设计作品
104 / 落入湿地:崇明东滩湿地科研宣教中心设计复盘 / 徐好好
114 / 空间消解的强建构:评喜岳·云庐瑜伽亭及泳池,广西阳朔 /张峰 孔秋实
122 / 模糊的清晰性:先锋厦地水田书店的设计研究 / 曹凯中
132 / 基于可持续理念的体育建筑集约化设计:以遂宁体育中心为例 /汤朔宁 贾鑫 宗轩
140 / 文学引导设计:汪曾祺纪念馆设计谈 / 江立敏 王涤非 戴雨航
148 / 自语·对话: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区的个体叙事和城市记忆/ 徐洁
建筑创作
156/ 基于城市综合体的高密度人居环境协同营建:以上海虹桥世界中心为例 / 王桢栋 陈有菲 余志峰
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
164 / 1962年前的陈其宽:“游”与留白的艺术 / 徐明松 黄玮庭
174 / 保罗·克瑞的建筑和教学思想研究 / 钱锋 潘丽珂
书评
180 / 后理论的“田园城市”:《良渚文化村:田园城市的中国当代实践》评论 / 孙施文
时代建筑视窗
182 / 今日建筑 / 章明 孙嘉龙 (主持)
184 / 简讯 / 王秋婷 孙嘉龙 (主持)
===================================
主题文章作者及主要观点
接续与融合
第五代中国建筑师的代际差异考察
Continuity and Integration
A Survey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Fifth Gener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s
邓小骅 DENG Xiaohua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助理研究员
文章将第五代中国建筑师置入知识社会学的代际研究视角,分别从观念、实践及影响等若干方面,考察其与第四代建筑师形成的代际差异,论述了第四代建筑师的价值理性偏向与第五代建筑师的工具理性偏向,文章认为,与第四代建筑师的开拓性、批判性及反思性相比,第五代建筑师整体呈现出接续与融合的代际特征。
远读“第五代”
时代背景下的知识状况与话语生产
A Distant-Reading of the Fifth Gener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s
Knowledge Conditions, Discursive Production, and Social Context
王凯 WANG Kai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
陆地 LU Di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文章将1965—1975年之间出生的中国本土“第五代”建筑师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在代际研究的视角下,运用“远读”的方法,从社会背景和话语生产机制的角度,尝试描述作为一个模糊整体“代单位”的这一群体的话语特征和历史贡献。
从“代际观法”到“代差叙事”
“第五代”中国建筑师研究笔记
From "Intergenerational View" to "Narrative of Generational Difference"
Research Notes on the "Fifth-Generation" Chinese Architects
周榕 ZHOU Rong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尽管作为一个集合概念,“第五代”中国建筑师已逐渐显影成像,但与前代建筑师相比,其创作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价值多元性和形式差异性,使得“第五代”建筑师很难作为一个统一的“世代共同体”被总结和呈现。在对“第五代”的认知上,强调研究共同体一致特征的传统“代际观法”开始失效。文章尝试采用“代差视角”,考察中国建筑师在代际演替过程中“代差优势”的作用;指出“乌托邦叙事语境”的裂解,给“第五代”带来了某种历史性超越机遇;最后全面论述了“广义消费语境”下,“第五代”在不同建筑领域创新性的“代差叙事”;并预测随着互联信息的充分流动与高频迭代,中国建筑师的断代划分将因代差消失而不再继续具有认知价值。
技术的话语重构与传统再现的理性途径
从国际获奖建筑看第五代中国建筑师群体设计实践技术探索
Reconstructing the Discourse of Technology and the Rational Way of Representing Tradition
Examining the Technological Exploration in Design Practice by the Fifth Gener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Award-winning Architecture
李怡 LI Yi,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戴路 (通讯作者) DAI Lu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
摘要 文章指出国际获奖是全球化时代对建筑实践价值的肯定,第五代中国建筑师以国际建筑奖见证了该群体的成长与崛起,对技术的重视成为极重要的获奖原因,也是同前几代建筑师相比巨大进步之处。文章从近些年该建筑师群体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获奖作品入手,分析奖项评选标准;以获奖作品作为线索,探讨建筑师群体的设计实践技术体现。认为其实践中通过对材料与建造的再认识实现创作的理性化,意识与策略的共进促进传统以更具时代性的方式再现,以实现对“物”的升华,进而反思技术如何体现创新与对现实的关注,最终得出第五代中国建筑师技术创造性的群体设计实践特征。
第五代中国建筑师群体特征探究
基于媒体视域下的数据分析(1999—2019年)
Research on the Coll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fth Gener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s
Data Analysis Based on the Media Horizon (1999-2019)
支文军 ZHI Wenjun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小溪 GUO Xiaoxi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摘要 在迅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第五代中国建筑师展现出大量的建筑实践与动态的思想变迁,传统的归纳解读方式难以窥见这一处于动态网络中的群体特征全貌。文章基于一种媒体的视域,对100位(组)中国第五代建筑师的相关文本进行数据挖掘,从知识演进图谱与社会网络分析等方式入手,对所选建筑师的“群体知识演进”与“群体互动关系”进行了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并对建筑师设计思想关键词进行文本与词频分析,以关键词词云图展现建筑师思想特征。通过对群体数据的量化呈现和结果可视化表达的尝试,试图勾勒出第五代中国建筑师群体特征的图景。
身·临·其·境
对李兴钢的“胜景”设计思想的再思
Embodied Encountering of That Nature
Rethinking Li Xinggang's Design Theory of "Shengjing"
鲁安东 LU Andong
鲁安东,男,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李兴钢在他多样的设计实践中保持了对“胜景几何”设计思想的持续探索。在延续了中国建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传统空间体验当代化的世纪探索的同时,李兴钢的设计作品呈现出有别于前辈的强烈物质感和介质感。文章在设计思想史的语境下分析了“胜景”这一概念涉及的一组关键的空间经验特征,并指出面对着当代城市与技术条件下的空间栖居问题,传统空间中的主体化的、能动性的、文化共鸣的经验特征具有了全新意义,在这一认识下来解读李兴钢的设计实践所具有的实验性和开创性。
解码与对话
董功创作历程的再发现
Decoding and Dialogue
Rediscovery of Dong Gong's Creation Journey
何润 HE Run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伊浏 YI Liu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姬伟军 JI Weijun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戴春 DAI Chun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都市设计院 设计师
文章选取第五代中国建筑师中突出的代表人物董功为分析对象,以“解码”与“对话”两条路径解析董功的创作历程。“解码”是以建筑师执业多年所积累的项目、出版物、展览、教学、演讲、奖项等作为数据样本,结合感性解读与理性的“数据分析”展开多维度的分析,并以量化与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其创作路径与思想特征的变化。“对话”是以微访谈展开的第二条路径,是对第一条路径的分析结果进行校验,同时从建筑师个人的视角对其自身经历和思想变化做出进一步的阐释。
优秀第五代中国建筑师简介
Introduction to Distinguished Fifth Generation Chinese Architects
谭雅秋 Edited by TAN Yaqiu
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 助理建筑师,勒拓论坛(Let's Talk ) 研究助理
董骜强 Edited by DONG Aoqiang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助理建筑师
===================================
本期杂志责任编辑:戴春、王秋婷
如有任何有关此期主题的建议、问题或讨论等,
欢迎发送邮件至ta_weixin@163.com
标题请写明前缀【第五代中国建筑师】
谢谢!
===================================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
中国命题 · 世界眼光
学术性 · 专业性
时代性 · 前瞻性 · 批判性
《时代建筑》杂志电子版二维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订购《时代建筑》杂志
感谢关注《时代建筑》微信平台
微信平台:timearchi(微信号),时代建筑(公众号)
新浪微博:@时代建筑杂志
内容策划:戴春
官方网站:http://timearchi.tongji.edu.cn
电话:(021)65793325、(021)65038903
邮箱:timearc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