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推介】《时代建筑》2021年第5期 日常空间的策略:型式、过程与方法

T+A 时代建筑 2021-10-10


主题阐释


建筑学需要在消解自身学科边界的进程中超越自身,直面鲜活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对于日常空间的研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具体个人与社区在特定政治、社会、历史等情境下的回应与策略。这一领域拓展了建筑学科既有的研究视野,使其更加贴近真实。本期主题是“日常空间的策略:型式、过程与方法”,从理论与实证角度出发探讨日常空间研究的可能性。


杨宇振与朱剑飞的文章系统地梳理了“日常”这一概念的出现与发展,指出日常空间在建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及其研究架构。杨宇振认为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需要放置在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中去理解。列斐伏尔的理论启示建筑学需要回到日常生活批判性实践中,直面鲜活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进而在认识论的颠覆和创造性实践中改变生活、改变空间。朱剑飞通过探讨跨学科语境下日常生活的出场及其社会政治意义,强调了建筑学应该在混杂包容的让无名氏出场的设计中寻找进步的社会意义。建筑学过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建筑的形式,日常空间的研究呈现的却是不同的型式。龙元从常识、类型与场地、模式语言的运用和间接设计的方法等视点,结合日本建筑界的若干思考和实践,探讨了日常和建筑的深刻互动和关联。


此外,日常空间也有其发展与演变的内在逻辑与地方性过程。以下两篇文章分别从民族与阶级以及个人生命史两个层面,呈现了日常空间在不同政治背景下的历时性变化:青木信夫、王若然和徐苏斌从民族和阶级两个层面解构了租界内的日常生活,揭示了租界内部从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矛盾为主流变为以资本主义特征的阶级矛盾为主流的动态发展过程。陈永明和张智钰的研究探索了厦港水上人在“游动—迁徙—定居”不同阶段的海洋流动性如何表现并塑造水陆居住类型的时空图景,认为应从普通人“个人生命史”的视角展开长时段的空间研究,并在方法论层面凸显出深描对日常空间研究的重要性。


随后的三篇文章分别从仪式空间、物质文化与用户活动切入探讨新的研究方法。郑静从承启楼的研究历程与田野调查入手辨析建筑学与人类学不同的研究方法与问题意识,进而通过深描发生在楼中的一场丧礼仪式来反思土楼建筑的功能、空间与形式,呈现了日常空间的研究方法如何能向建筑学的知识体系提出挑战。徐洁的文章以上海里弄家具的生命史为线索,探讨了里弄家具与生活的日常变迁,强调了里弄家具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日常性价值。王衍、李佳珊、万梓晴以生活实践场景为线索,关注日常空间中的用户活动,提供一种面向当代城市生活的质性研究方法,以此佐证设计实践学科中“以人为本”的价值创造和认知方法。


专题栏目“作为城市引擎的总部经济”将企业总部建筑对城市空间的关联影响作为研究切入点,瞿佳绮等人的文章通过CTBUH的数据分析了作为企业总部的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黄鹤等人的文章主要聚焦于对企业注册数据、税收数据和空间数据的关联性分析。艾侠等人的文章对企业总部型高层建筑的近地界面及相关建筑设计手法进行了研究。


作品栏目介绍了以下几个作品:西塘市集美术馆,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中心,深圳坪山美术馆,深圳坪山图书馆,深圳坪山锦龙学校,以及上海水库村的3座公共建筑。


历史与理论栏目中,韩曼等人的文章重点介绍了香港中环街市项目保护与再生的经验与教训。周鸣浩等人的文章对“建筑与旅行”这一主题进行了一次建筑学视角的梳理。


特别感谢陈永明、郑静两位年轻学者在本期杂志中担任客座编辑,以及他们在此次主题文章策划与组稿等工作中做出的重要贡献。


主编:支文军教授


封面:西塘市集美术馆(建筑师:祝晓峰| 山水秀建筑事务所,摄影:梁山)


目次


日常空间的策略:型式、过程与方法

1 / 编者的话/支文军


时事点评

4/ 捍卫日常生活的欢愉 “Lacaton & Vassal”与中国建筑 / 孙志健


日常空间的策略:型式、过程与方法

6 / 日常生活批判宣言 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关键线索  /  杨宇振

14 / 什么是“日常生活”?建筑学的远望与策划  / 朱剑飞

18 / 日常的建筑与建筑的日常 / 龙元

24 / 近代租界城市日常空间生产与演化 以天津英租界休闲空间为例  / 青木信夫  王若然  徐苏斌

32 / 渔船、船厝与骑楼 流动性视角下的厦港水上人建筑类型变迁 / 陈永明  张智钰

41 / 田野中的多重建筑知识体系 福建承启楼建筑及仪式空间的建筑人类学解读  /  郑静

48 / 上海里弄家具的生命史 以写字台、梳妆台、麻将台的日常性变迁为例  / 徐洁

54/ 记一次“以人为本”的日常空间田野调查 / 王衍  李佳珊    万梓晴


专题:作为城市引擎的总部经济

60 / 高层企业总部建筑发展趋势刍议 / 瞿佳绮    蒋妤婷    王莎莎    王桢栋

66 / 基于企业数据的北京产业空间分布及空间效益的特征研究 / 黄鹤    张璐    刘杨凡奇

71 / 企业总部型高层建筑的近地界面研究 / 艾侠    庄葵


设计作品

76 / 西塘市集美术馆 钢木整合式结构设计与家型探索 / 江嘉玮

84 / 纯净之“重” 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中心设计回顾 / 汤朔宁  邱东晴   余雪悦

94 / 架构:深圳坪山美术馆的空间生产 一次源于对谈的评论 / 张宇星

106 / 从乌托邦到异托邦 深圳坪山图书馆 / 王辉

118 / 多维乐高花园 评Crossboundaries的深圳坪山锦龙学校 / 王飞

126 / 地景与地方 上海水库村公共建筑小记 / 王红军


建筑创作

134 / 教育体育结合,空间多重共享 常州皇粮浜实验学校设计 / 李振宇  宋健健  张祎言

140 / 社区与社群营造 融创精彩天地项目建筑设计 / 潘允哲  李锦程  延永辉


设计与研究

146 /  “祛魅”时代的中华传统景象空间 从台湾板桥林家花园与苏州留园说起 / 朱宇晖   徐瑞彤  郑晓義  孙文达

154 / 从浦东乡村空间评估到城乡等值发展思考 / 张龄

160 / 资源分配角度的感知密度研究 / 王挺  黄一如


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

165/ 空间—结构作为现代主义建筑遗产保育和活化的重要考量 香港中环街市项目的经验教训 /韩曼  吴佳维  顾大庆

172 / 寻找镜子  “建筑与旅行”相关研究的多维视野 / 周鸣浩  卢叶炅  王笑  汪妍泽


柯林·罗与《拼贴城市》

176 / 关于现代建筑的凝视 《拼贴城市》的写作背景及其理论意涵 / 童明

185 / 柯林·罗的思想传记(1938—1978年)/ [美]大卫·格雷厄姆·肖恩 著  江嘉玮  翟宇琦 译


时代建筑视窗

192 / 今日建筑 / 章明  孙嘉龙 (主持) 

194 / 简讯 / 王秋婷  孙嘉龙 (主持) 


===============================


主题文章作者及主要观点


日常生活批判宣言

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关键线索

Manifesto on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Key Clues to Henri  Lefebvre's Theory of Production of Space

杨宇振 

列斐伏尔认为资本主义正在征服日常生活,社会主要矛盾域发生了变化。他批判旧认识论,认为既要超越抽象虚构,从鲜活的社会关系中去理解真实问题,同时又要认识到“熟知不是认知”,要从习以为常中去寻找日常生活革命的可能。在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框架下,列斐伏尔提出空间三元辩证法,抵抗资本主义的抽象空间,呼唤生产差异性的空间。差异空间是日常生活参差多彩的必要和载体,是诗意和愉悦,是实现艺术化生活的必要。列斐伏尔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总体性认识,超越工业社会时期被分割的、强制连续性的工业理性,认为空间生产就是空间的政治。列斐伏尔的理论启示建筑学的革命不在建筑学本体内部,它首先需要执业者的批判性和自发性。建筑学需要在消解自身学科边界的进程中超越自身,才有可能在死亡中获得新生命;需要回到日常生活的批判性实践中,直面鲜活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进而在认识论的颠覆和创造性实践中践行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宣言:要改变生活,要改变空间!


什么是“日常生活”?

建筑学的远望与策划

What Is "the Everyday"?

Reading Across Multiple Spheres for an Architectural Agenda

朱剑飞

日常生活作为学术话题,今天被广泛讨论,其意义或所指却模糊不清,导致讨论趋向两个极端:或教条膜拜理论家,或深潜挖掘日常世界而不问大义。文章聚焦无名氏及其物质生活世界作为场景或视野的“出场”,寻找作为议题的“日常生活”的意义和所指,发现这个出场的形式语言和社会政治意义,并由此推出关于建筑学的新认识和建筑设计策划的新目标。


日常的建筑与建筑的日常

Everyday Architecture and the Everyday of Architecture

龙元

建筑作为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要素之一,本就是承载日常生活的容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建筑开始脱出日常并逐渐攀升到形而上的概念领域,导致在地的真实性缺失,人的需求被忽视,抽象空间成为建筑学主流议题。20世纪60年代起,日常生活逐渐回归到学术讨论的主流中,日常的建筑和普通环境的价值得到再次确认。文章从常识、类型与场地、模式语言的运用和间接设计的方法等视点,结合日本建筑界的若干思考和实践,探讨日常和建筑的深刻互动和关联。重视日常的建筑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普通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也为建筑实践探寻新路。


近代租界城市日常空间生产与演化

以天津英租界休闲空间为例

Production and Evolution of Everyday Space in Modern Concession Cities

A Case Study of the Leisure Space in the Former British Concession in Tianjin

青木信夫  王若然  徐苏斌

租界休闲空间作为一种具备文化混杂性的日常空间,其发展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阶段城市空间现代化的复杂路径。对于租界休闲空间的研究,有助于以全方位的视角揭示租界的日常生活。文章以天津英租界休闲空间为例,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和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切入,首先系统梳理1860至1943年天津英租界存续期间休闲空间的发展与演化,将其空间特征划分为“殖民主义空间塑造”“多重博弈和复杂动态协商”“阶层和种族的区隔逐渐弱化”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三个阶段不同的空间生产意图和特点,论述其空间生产既包含了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带来的阶级特征,也包含了外国人与华人之间的民族主义冲突和协商的特征,并提出租界休闲空间是包含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性质的表征空间。研究旨在通过考察近代租界城市休闲空间的演变与发展,揭示租界内部从殖民主义为主流变为以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为主流的动态发展过程。更进一步通过分析其空间演化背后深层次的多方博弈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在租界空间生产的反映。


渔船、船厝与骑楼

流动性视角下的厦港水上人居住类型变迁

Fishing Boat, Boat-house, and Arcade Building

 The Changing Residential Typology of Boat People in Xiam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bility

陈永明    张智钰 

建筑与城市形态常常被认为是固定与持久的物质实体,并与特定的地点形成锚固的空间关系。流动性视角下建筑类型、生计模式和社会关系存在动态复杂的时空关联。文章以厦港水上人居住类型变迁为切入点,通过地方文献、口述访谈结合民族志等研究方法,探索水上人在“游动—迁徙—定居”不同阶段的海洋流动性如何表现并塑造水陆居住形态的时空图景。文章认为渔船作为一种嵌入海洋流动性的生计工具与居住形态兼具了流动与锚固的双重空间属性。海洋流动性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历史重新定义了不同时期水上人居住类型的实践。文章旨在丰富从普通人“个人生命史”的视角展开长时段的空间研究,并在方法论层面凸显出深描对日常空间研究的重要性。


田野中的多重建筑知识体系

福建承启楼建筑及仪式空间的建筑人类学解读

The Multiple Architectural Knowledge Systems in Field

An Architectural-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the Building and Ritual Space of Chengqi Lou in Fujian, China

郑静

文章以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的“承启楼”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建筑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思路出发讨论该建筑及其与社区的关系,通过“深描”承启楼中的丧礼仪式过程,在土楼建筑研究的语境中反思若干建筑学核心概念。文章指出在田野中存在着多重的“建筑知识体系”。建筑学与人类学的学科交叉须放进田野现场,针对具体的建筑案例和社区事件进行讨论,辨析不同概念在特定语境中的用法,并回到自身的“学科本位”上思考,才能进行实质性的对话。


上海里弄家具的生命史

以写字台、梳妆台、麻将台的日常性变迁为例

The Life Trajectory of Shanghai Lilong Furniture

The Shifts of Desks, Dressing Tables, and Mahjong Tables in Daily Life 

徐洁

文章以上海里弄家具的生命史为线索,探讨中国近现代城市上海里弄家具与生活的日常变迁,从中国古典家具的收藏研究,引出家具的价值与文化意义,将上海里弄家具放置在中国建筑和家具同构共生的语境里比较,发现里弄家具的多重面向和日常性。从里弄家具三张桌台(麻将台、梳妆台、写字台)百余年的生命史,了解其兴衰、流失到收藏的过程。以历史风貌建筑与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原理,发现里弄家具的历史、文化、日常性价值,它们不仅被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也能够在上海里弄和历史建筑中保存和使用,同时融入当下上海城市的日常生活。


记一次“以人为本”的日常空间田野调查

A Human-centered Ethnographic Fieldwork on Everyday Space

王衍    李佳珊    万梓晴

以人为本(human-centered)也被称作以人为中心,作为一种设计思维模式,它“可以创造我们对未来、对个体幸福和共同幸福的乐观态度”,也是建筑学、城乡规划、设计学等直面人因与生活环境的实践学科最重要的共同议题之一。文章归档了一次“以人为本”的日常空间田野调查。调查尝试以生活实践场景为线索,围绕日常空间中的用户活动,将上海鞍山工人社区中一个普通小店——锦鞍粮油店作为研究对象。调查试图提供一种面向当代城市生活的质性研究方法,以此佐证设计实践学科中“以人为本”的价值创造和认知方法。


===============================

本期杂志责任编辑:邓小骅,高静

如有任何有关此期主题的建议、问题或讨论等,

欢迎发送邮件至ta_weixin@163.com

标题请写明前缀【日常空间的策略:型式、过程与方法】

谢谢!

===============================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

中国命题 · 世界眼光

学术性 · 专业性

时代性 · 前瞻性 · 批判性


《时代建筑》杂志电子版二维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订购《时代建筑》杂志


感谢关注《时代建筑》微信平台

微信平台:timearchi(微信号),时代建筑(公众号)

新浪微博:@时代建筑杂志

内容策划:戴春

官方网站:http://timearchi.tongji.edu.cn

电话:(021)65793325、(021)65038903

邮箱:timearchi@163.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