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你的选择 | 东南大学临床医学类欢迎你!


整体介绍

东南大学医学院源于1935年创立的原中央大学医学院,历经86年风云变迁,始终屹立于书香浓郁的玄武湖畔丁家桥校区。数以万计的医学学子从这里走出,有的已成为共和国院士、医学大家和时代楷模,不断续写我校医学教育的传奇。新冠疫情防控战役中,医学院一大批教师和校友冲锋奋战在一线中的一线,充分体现了东大医学人的大爱情怀与牺牲精神,体现了东大医学人强烈的大局意识、政治觉悟和责任担当。

临床医学类涵盖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两个五年制本科专业,两个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ESI世界排名前1%学科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医学领军人才提供强力支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专业设置

A 临床医学


依据卓越医生培养计划,全面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决策领导能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较宽厚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掌握医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较强的专业英文水平的医学人才。毕业后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具备在各级医疗机构担任住院医师或其他相应工作的岗位胜任能力;具有自主终身学习能力和进一步深造潜力。

B 医学影像学


紧密围绕卓越医师培养计划,重视多学科交叉融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具备较宽厚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及多学科交叉融通能力,掌握医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较强的专业英文水平,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及创新能力。毕业后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和(或)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具备在各级医疗机构担任住院医师或其他相应工作的岗位胜任能力;并具有自主终身学习能力和进一步深造潜力。


课程设置

临床医学类课程设置在充分享受东南大学多学科通识教育基础上,始终坚持三个不断线。临床能力培养不断线,坚持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精心设计从基本急救技能到内外科临床技能的系列临床技能课程;职业素养培养不断线,始终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全面融合,第一、第二、第三课程联动,培养学生的仁心仁术和家国情怀;科研能力培养不断线,从文献检索到统计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文献评阅与写作等分层递进的课程,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


此外,多元教学方法的运用也为大类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充分保障。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开展不断线的以问题为基础的PBL系列专题研讨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医学教育阶段,通过大量案例为基础的CBL研讨课,不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同时在二年级的暑期学校开设RBL跨学科实验设计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和转化研究能力。


分流方案

临床医学类在第一学年结束后进行分流:


学生入学后,经过一年的通识课程学习,第一学年结束后按照大类规定的纳入排名的课程首修平均学分绩点进行排序,遵循志愿优先原则通过双向选择,在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两个专业计划人数范围内进行专业分流,其中临床医学专业约占总人数的55%,医学影像学专业约占总人数的45%。


第一年人才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类学生第一学年的课程为通识教育课程,涵盖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类、自然科学类必修课以及人文社科类、美育劳育类、心理健康类、创新创业类、信息素养类等选修课。


新生研讨课是大类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由学院院长书记领衔精心设计规划,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行合医是大一暑期学校的特色课程,主要包含基本急救技能和早期临床、社区见习的学习。通过对急救知识、基本急救技能的学习,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早期到医院的导诊、陪诊、就诊以及到社区的服务实践与社会调查更是锻炼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自己青春和力量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医学院从入学起即对每一名临床医学类新生配备本科生导师,对学生整个本科生学习过程进行双向指导和交流,为其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特色优势


依托培养学科强势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5个:临床医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

•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1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

•国家临床技能培训中心1个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个

•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

•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

•直属附属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临床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

•临床教学基地15个:南京鼓楼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等

•留学生教学基地5个: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京明基医院等

•国家住培重点专业基地3个:全科、临床病理科、急诊科


专业培养师资高端

大类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CJ学者奖励计划”特岗学者2人,国家火炬计划人才1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6人,国家级工程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骨干2人,国家卫计委突贡中青年专家5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得者1人。

来源 | 医学院



 往期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