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按下暂停键的日子里,我们学会的生存技能 | 疫路同行

镜相工作室 湃客工坊 2022-07-12
文 / 皮桑利
2022年春天,上海按下了暂停键,一如两年前的武汉,而又与当年完全不同。
距离封控隔离已经过去一个月,我决定记录下我所经历的这一切。

小区门口
作为闵行区的重灾区之一,我所在的小区从3月18日起,正式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小区正门的大铁门无声地关上了,外面的霓虹车灯仍在闪烁跳跃,可它们却不再与我相关。封控就这么开始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生活物资变得弥足珍贵。

你在排队做核酸,

他在写SOP迭代流程  
第一轮核酸检测如火如荼地组织起来,从最初的几天一采,到月底变成隔天一采。四月初,原本计划的4月5日全市解封无望之后,核酸检测更密集地开展下去,核酸天天采,更有甚者,上午抗原检测,下午继续核酸。我们小区是人数过万的大型社区,一旦下午才开始核酸检测,那是通宵都做不完的。最晚的那天,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一直工作到了凌晨后,第二天早上继续补采。

4月17日晚间发放的抗疫大礼包(图中抗原检测物资为一人份)
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已经记不清做了多少轮核酸,也不敢去想还有多少次核酸要做。
就在我们仍惆怅于做核酸时间太长时,却偶然得知别的小区有居民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已经开始运用“互联网思维”写SOP优化核酸检测流程,在得到实践检验并快速迭代后,这套流程让原本持续一整天的核酸检测时间足足缩短了一半。
这位写SOP优化核酸检测流程的小哥叫神作,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当被问起写SOP的初衷,神作笑着回答,“这也算是“职业病”吧,我在日常工作中就会带着这种思维去看待问题,哪个环节有卡点,会本能地去思考怎么解决和优化”。  
3月9日,他报名成为了小区的志愿者,当时团队只有10个人。而他们所在的社区上上下下有三千多人。这对志愿者团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志愿者工作照
人手不够的情况下,就只能无限拉长战线。核酸从早做到晚,穿上防护服后,为了避免上厕所,志愿者通常长达六七个小时不能饮水。哪怕志愿者竭尽所能,工作效率仍然很低下,有时候居民也会有怨言,有不配合。这也让志愿者感到力不从心。
3月17日,神作这一天的志愿工作从早晨五点半就开始了。在近一周的志愿工作时间里,他一直在暗暗观察和记录志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很多老人不会操作健康云(后来更改为核酸码),排队过程中部分居民不遵守秩序,当然这些都只是小事。通过这些天的观察,神作发现最核心的两个环节是扫码录入和医护人员采样。要提高人效,缩短时长,解决这两大痛点便可事半功倍。

核酸检测SOP

核酸检测SOP
接下来的一周里,神作牵头把想法付诸实践,这套核酸检测SOP出炉了。志愿者的工作重心从维持秩序转移到确保居民提前准备好二维码,以及简化医护人员工作这两个核心环节。在这套工作流程的指导下,平日里要花上一整天的核酸检测工作,半天就结束了!这让整个社区都沸腾了。 
在得到小区验证成功的前提下,居委会将他设计的SOP流程上报到区里,随后作为样板在松江区其他小区得到复用。“看到自己的成果切实普惠到部分社区居民和上海抗疫工作,我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在微信群里,在楼道里,总有居民朋友对我道谢和赞扬,我们的志愿者团队也壮大了好几倍,这些,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奖赏了。”
对于这次意外的出名,神作不过一笑置之,“我只不过和大部分在各个岗位齐心抗疫的普通大众一样,用自己的微小力量去推动改变,换上海一个迟来的春天。”

2022,上海欠下了一个春天
四月以来,上海最高温度已破30度,最后一丛晚樱也应声落幕,春日在愈演愈烈的疫情中渐行渐远。然而外面的温度变化,草木新颜,对于居家隔离一个多月的我们来说并不敏感,除了手机上空洞的天气预报数字,不外乎就是把家居服从珊瑚绒换成了全棉开衫。 
每天早晨推开窗,看楼下的玉兰开了又谢,再萌发出盎然翠绿的嫩芽,那是我们错过的春天。这一个月那么漫长,却又那么措手不及。偶遇小区里不经意间盛放的春花,成了下楼做核酸最大的慰藉。

上图3月17日拍摄,下图4月18日拍摄
原本计划三月底和朋友们一起去西藏林芝看雪山桃花,3月1号抢了“藏易行”往返套票,随即拉了群开始满心欢喜地准备攻略订票,而在第二天,上海就通报了新冠肺炎病例,且行程码上了*,如果14天内不能清零,意味着进藏计划将被迫搁浅。
当时大家都还挺乐观,毕竟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以上海的疫情治理能力,应该不会拉锯太久。没想到,这一仗打到今天还远未结束。

小区一景
倒回到3月5日,正上着班,部门同事被居委电话通知立即回家隔离,是的,她们单元出现了确诊病例。3月7日晚间,公司发布通知,上海区域员工可在接下来的一周申请居家办公。次日,由于还有一些比较紧急的工作待完成,我还是去了公司。当天是三八妇女节,放假半天,完成工作后,下午回家路上顺道采购了一点物资,现在每每回想起来,捶胸顿足恨自己当时没多扫点货。当时都以为只是临时性的,不曾想,长达一个多月的居家办公就这么开始了。

这一个月多月的时间里,从羽绒服到短袖,从自我调侃到全民自救,小区园林景观花开花落也已换了好几茬,那么,春天,2023再见了。

合租一年未曾谋面的室友,

弹尽粮绝后亲如一家
网上有一个帖子,“封闭就像坐牢,你不光失去了自由,还逐渐失去了姓名,比如我最近主要叫3#601。” 

苦中作乐的上海居民甚至还开发了头像自动生成器(截图来自群聊)
事实上,大家不仅有了数字化的姓名,部分人甚至还有了共享名字。“共享姓名的可能普遍住得惨一点,我的名字四个人用。”群里的同事调侃道。
在封控刚开始时,那会儿还能在小区内活动,为了凑对子楼下打羽毛球锻炼,我通过公司内部软件的大群发布了寻求同小区同事的帖子,就这样,我们的微信群建了起来。从最初的12人,壮大到如今的三百多人,大家在群里互帮互助,分享各类信息,而建群的初衷约打球却一次也未能实现。

在这个群里,发现了很多奇妙的缘分,比如前任租客和现租客的“认亲”现场,比如合租了快一年的两个室友,之前很少有交集,在群里标上楼号室户后发现原来是同事,在此之前,这名同事已经弹尽粮绝自个儿窝房间里吃了一个星期的泡面了,而他的室友天天在我们公司群晒各种美食,“公开关系”后喜获来自大厨的投喂。

干啥啥不行,

加群第一名
随着封控进一步严格化,加入的群聊也越来越多,物资的匮乏让大家像无头苍蝇一样,团购群、宝妈群、宠物互助群、商铺送货群,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入群再说。很快,这些群超过200人,需要邀请才能入群,再后来,满500人,1群2群……一直发展到4群。群主忙于送货无暇顾及喷涌而出的添加好友申请,此时,互助群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缺什么,只要你在群里吼一嗓子,马上会有热心邻居拉你进相应的群组。
大家在微信群里分享团购信息、抗疫指南,交换物资,这里边,可能还掺杂着一些鱼龙混杂的群聊信息,有些会在后来被证实为谣言,但大部分都是各区里发生的让人啼笑皆非却又深深共鸣的疫情糗事,比如彭于晏炸带鱼,又比如从苏州搬家到上海自我隔离的中华第一勇士“830”,在封闭压抑的日子里,也不失为一种放松的乐子。

不可置否,这一轮突如其来的疫情,在持续发酵的日子里,无限拉近了每个社区邻里、同事间的关系,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除了一起跳广场舞的大妈,PK棋牌健身的大爷,大家从未如此活跃接近,如此团结一心过。

抢菜行不通后,

我们靠团长活下去
没有经历过魔都抢菜风云,那你的隔离日记一定是不完整的。  
封控前夕,小区里的菜店和超市被“洗劫一空”,那时候大家已经没了最开始的淡定和从容,目所能及之处片甲不留。  
封控至今,小区发了五次物资,频率差不多一星期一次,按户发放。我仍清晰地记得,3月29日,等来第一辆驰援大货车的我们,一个个欣喜若狂地趴在窗户上,口水与眼泪并流。
但是,如果家有老小或合租室友较多的情况下,光靠小区发放的物资还是有些捉襟见肘的。于是,斗智斗勇的抢菜之战正式拉开帷幕。

从三月底开始,我就没有睡过一个懒觉,每天跟上了发条一样,提前五分钟醒来是拖延症患者最后的DDL,摩拳擦掌准备名额有限的准点抢菜。对了,清晨叫醒你的除了抢菜闹钟,还有5:30志愿者大喇叭喊话下楼做核酸的酸爽。并且大部分早上,当你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刷新、高频大拇指攻势后,仍然落得个空手而归,在一声长叹中懊恼睡去。
4月8日,如同无数个睡眼惺忪却不得不在5:55准时醒来的清晨一样,莫得感情的“抢菜机器”准时上线,不同的是,那一天,大家发现美团买菜、叮咚买菜等软件已经全面暂停上海地区的配送服务,首页发布的公告冷冰冰地坠入眼帘,对无数“嗷嗷待哺”的“缺菜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噩耗。
抢菜软件悉数下线之后,“上海团长”成了我们最后的救命稻草。
“暴躁小吴”就是其中一员。疫情开始前,小吴是社区快递站的负责人,当危机来临之时,作为社区的一份子,他没有袖手旁观,而是利用平日的物流资源和工作经验,快速投入到新的战斗中来。
4月4日,小吴团长正式上岗。
如今,谈起“暴躁小吴”这个群昵称,小吴团长仍然有些记忆犹新:做团长确实很磨人,需要对接的人和事太多了。从联系供应商拿货,到盯物流运输,接货消毒分装,再到送货上门,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不可控因素。“我每天都在告诫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   
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团长承担着很大的风险,如果物资携带病毒团长是要担责的。但其实最让他难过的还是被误解。这误解的背后,是物流的不确定性,和居民等米下锅的焦灼情绪之间的巨大矛盾,当矛盾无法缓和,矛头自然就转到团长身上。
4月9日凌晨,正在加紧送鲜牛奶的小吴接到物流电话,被告知装有一车新鲜蔬菜和冷鲜鸡的货车因物流卡点要晚几小时才能送达。当时一下子就懵了,原本计划是今晚必须把冷鲜品全部送达居民手里,团购群里已经有不耐烦的居民在催单了,再者,快递站也没有这么大的冷藏柜可以存放。可眼下那车鸡肉几点送达都未知。愣了30秒后,小吴团长做了一个决定,眼下先抓紧把这批鲜牛奶送完,冷鲜鸡接货后立马拉到店里,中央空调打到最低温度,为了尽量不影响居民休息,次日天一亮再开始配送。 
成为团长之后,小吴坦言睡眠自此成了他的稀缺品。每天至少花17小时在处理团购相关工作上,供应商、物流、接货卸货、统计、配送以及售后等各项工作都等着小吴去处理。物资基本都是在夜里送达,后半夜是送货高峰期,白天才能见缝插针补补觉。“说句实话,快递站双十一都没有这么拼过!”
再后来,有群友看他们太辛苦,自发组建了后援团做志愿者 ,帮忙统计整理表格,加入配送队伍。

小吴”大白“工作照
除此之外,小吴团长还是社区的一名志愿者。团购没那么忙的时候,他又穿上防护服成为一名“大白”志愿者。
小吴团长的繁忙工作还远没有结束。只要居民需求合理,他们都会穷尽所能去联系供应商,保障生活必需品供给。从一开始基础的蔬果奶蛋,到消杀用品,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得到满足之后,改善型团购开团了。对于憋了一个多月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上海居民来说,咖啡、可乐、薯片、烘焙食品等食饮物资是稀缺品,因此比生活必需品更加供不应求。 
团长在供应商、物流、群接龙、送货之间来回周旋,分身乏术,送货到半夜三更是家常便饭。
当然,团购也要拼手速,热门团购在巨大的需求缺口面前仍然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小区里的水果店创下的最快接龙记录是十分钟秒完500单,过时不候。
网上流传的这首打油诗,是无数慌乱中饥不择食囤物资上海人的真实写照,无奈中夹杂着一丝丝心酸。
我已经不记得
我在哪个群
群主是哪位
接了什么龙
买了什么东西
付钱没付钱
转账还是现金
送货不送货
哪天送货
自取吗
哪里自取
……

21世纪的物物交换,可乐是硬通货
当然,团长也不是万能的,2500万人口,个性化的需求还是需要通过更精细化的方式来获得。 
疫情封控的日子里,抢物资逐渐白热化,货币多少有点不管用了,一夕之间,回归物物交换原始的快乐,可乐、香烟才是硬通货。如果你拥有富余可交换的可乐,将在小区群受到众星捧月般的待遇,几乎可以换到你想要的任何物资。 
“姐妹,香蕉换沃柑嘛!刚买了一箱!”
“换!”
“哪位好心人还有辣椒酱,可以用吐司挂面交换!”
“我给你现做,油泼辣子!”
“大家有囤多余的油嘛?家里的油只够撑两三天了
“我这有一桶,可以给你倒点。”

用六罐可乐两小袋茶包换回的宝贵物资

一秒穿越回原始社会?不在上海的你可能难以置信,这是小区互助群里常有的对话。21世纪的今天,在中国GDP最高的一线城市,物物交换一夜风行,对于身处疫情中心的我们来说已然司空见惯。

“请控制住灵魂
对自由的渴望”
这是2020年2月上海第37场新冠疫情发布会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位于宛平南路600号)主任医师谢斌曾对广大市民的提醒。两年后的今天,“600号男神”的这句告诫再次被翻了出来。
错过的春天,居家办公的不适,生活物资焦虑,就医困难……这些哪怕只是其中一项,对每一个处在疫情漩涡里的我们来说,都是一道难坎。既然个体无能为力,那就只能换个角度安慰自己了,有时候,慢下来,也不失为一种全新的体验。

在阳台上邂逅梦幻夕照
比如说,在居家隔离的这些日子里,我把健身环大冒险打到了World 15,每天运动一小时,体脂率下降了5%;绚烂的夕阳会在傍晚六点时分如约而至,这是我从未在家见过的美景;也慢慢戒掉了熬夜的坏毛病,每天早睡早起(被抢菜逼的);学会了很多生存技能,厨艺也拿得出手了……
虽然有很多负面信息,但我也在群聊中看到很多感人瞬间。“上个星期,大家隔着窗户目送小区一名即将临盆的孕妇上了救护车。今天,妈妈带着新生儿回来了!哪怕是在这万难时期,见证新生命的诞生,一瞬间让我们热泪盈眶。”这位妈妈肯定也和我们一样,祈祷着上海能够快点好起来,这样,她就可以带着宝宝去感受ta人生中的第一个春天。
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还是能有一些收获和感动的。
这几年,疫情反反复复,每次某地疫情冲上热搜,都让全国人民提心吊胆,对于每一波疫情我们都感同身受。它离我们那么远又那么近。
而今,上海也陷入了疫情的漩涡,还是场硬战。我们都期盼着攻克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记得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那天,打开热搜上的解封视频,汉江上恢复通航的轮渡船鸣起汽笛那一刻,泪流满面。
我想,等到上海解封的那一天,亲历过这一切之后,我反倒会心平气和一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