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杭州制造业加快升级智造步伐 看传统制造如何华丽转身

2016-09-07 杭州市经信委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从3个人、借款14万元白手起家,到成为年缴税金56亿元的中国最大饮料企业,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娃哈哈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传奇故事。
坚守实业,做强主业,是以娃哈哈为代表的杭州制造业所展现的群体形象。娃哈哈、万向、华东医药、西子联合、华日、万事利……这些杭州企业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茁壮成长,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进入经济新常态,传统制造业面临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挑战。在互联网+理念的导引下,杭州制造业加快了调整升级、迈向智造的步伐。在这些杭商杰出代表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务实,专注,包容,开放,创新,他们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了一个时代的杭商精神。
创业难,守业更难。做企业界的“常青树”,走向世界的广阔舞台——在杭州的B20峰会上,我们看到杭州企业家群体发出了更响亮的声音。这是宗庆后第二次参加B20峰会。2011年他曾在法国戛纳B20峰会上提出建议:“要给实际创造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更多的财政资源支持”。这次在家门口参加盛会,更是要展现东道主风采。宗庆后说:“G20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面向全球展示自己的舞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创新从饮料到机器人
在宗庆后办公室的橱柜里,满满当当都是各国各地形状各异的饮料瓶。出差到国外,随手带回当地的饮料,已成为宗庆后的职业习惯。
食品饮料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没有创新,就意味着落后、出局。“娃哈哈从来没有停止过创新。”宗庆后说,“这是企业的生命线。”创新,来自于敢于打破旧框框的勇气。
1991年,刚起步的娃哈哈就书写了“小鱼吃大鱼”的传奇,一举兼并了有6万多平方米厂房、2000多名员工的亏损国有企业杭州罐头食品厂,并迅速实现三个月扭亏,从此娃哈哈开始步入规模经营之路。创新,来自于产品市场的精准定位和填补空白。在国际两大可乐的夹击下,娃哈哈推出的“中国人自己的可乐——非常可乐”异军突起,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市场策略,现年产销量已超60万吨,也打破了两大可乐不可战胜的神话。
从制造走向智造,娃哈哈又一次走在了创新的前列。娃哈哈下沙第二生产基地内,全自动化的瓶装水高速生产线让参观者大开眼界。生产线上,每小时制造的饮料瓶达54000个,令人目不暇接。原水经过层层处理成纯净水,实行吹连灌一体化,迅速灌装打包的纯净水又经过码垛机器人的操作,自动实现成品入库。整个生产线,除了少数几个设备监控人员,全无操作工人的身影。在娃哈哈的机械制造公司,一排红色的工业机器人更是吸引眼球。除了饮料码垛、装箱机器人,娃哈哈还开发了为铅酸蓄电池企业研制电池极板上下料、炸药自动化生产线装箱等机器人。今年预计共有100台机器人工作站投入使用。
从饮料到机器人,娃哈哈正谋求新的转型升级。“现在饮料发展潮流已从解渴转向保健营养,娃哈哈将重点从生物工程如菌种、发酵技术、中医食疗等几个方面进行突破。”宗庆后透露,目前已经建立了近3000株乳酸菌的菌种保藏中心,这在国内都是极少见的。另一方面,娃哈哈积极进军“智能制造”。从最早期整线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到后来引进单机自己集成自动化生产线,再到现在自行设计规划智能工厂,娃哈哈通过“三步走”的战略,实现了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转型升级。娃哈哈已成为食品饮料行业唯一具备自行研发、自行设计、自行安装调试设备能力的企业,并成为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
坚守实业真正创造财富
“娃哈哈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实业,相信实业真正创造财富。”宗庆后说。
在他朴素、低调的办公楼里,宗庆后一守就是29年。每天工作16小时,一年中200多天奔走在市场一线。《福布斯》排行榜上,宗庆后两度成为“中国首富”。与房地产、互联网经济爆发而涌现的富豪相比,这位靠一瓶瓶水卖出来的“首富”堪称业界奇迹。娃哈哈2015年上缴税金就达56亿元。平均每天向国家上缴税金超过1500万元,每位员工平均向国家贡献税收20万元。
“再多的财富其实都属于社会。” 对宗庆后来说,“首富”光环最大的好处是在国际交流合作中提高了知名度。除了工作,宗庆后最大的嗜好就是喝茶、抽烟。这位“首富”喜欢穿布鞋,也很少有应酬饭局。“企业家的精力应该专注在事业上。”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连年快速发展的食品饮料行业也进入了调整期。娃哈哈的一举一动尤为引人关注。 “娃哈哈将继续立足主业,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宗庆后说,“现在是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机会。”宗庆后坚信,新一轮的改革红利将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智造杭州制造主题词
发展实体经济,夯实社会发展的基础,这在杭州市早已形成共识。2002年,杭州市召开首届工业兴市大会。大会上,娃哈哈、万向、青春宝集团的三位领导者宗庆后、鲁冠球、冯根生分别被重奖300万元!这是杭州改革开放以来授予企业家的最高荣誉和最重奖励,这在国内亦属首创,引起极大的冲击波。业界普遍认为,重奖的价值不在于奖金本身,而在于它背后的激励机制,这不仅是对为杭州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的一种肯定,这种社会认同还将是创造更多名企、名品、名企业家的原动力。
此后,杭州的大企业大公司“集团军”规模越来越壮大。近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我市有50家企业进入榜单,占全国的10%,占浙江省的37.31%,上榜企业数第14次蝉联全国第一。杭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民营经济强市。实业兴,则经济兴;实业强,则国家强。进入新时期,杭州始终把振兴实体经济作为巩固杭州经济基础和竞争优势的根本,作为杭州赶超发展的首要任务。先后出台《关于全面实施“三名”工程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不断激发新的政策红利。
知名企业是杭州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知名品牌是杭州产品和服务的“金名片”,知名企业家是杭商群体的“领头雁”。我市通过全面实施“三名”工程,发挥“名企、名品、名家”的示范带头作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创新驱动发展,为打造杭州经济“升级版”注入强大动力。目标包括培育80家国际化程度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培育60个在国内外拥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好消费者满意度的产品品牌,力争省级以上品牌企业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占比达到40%。对应《中国制造2025》,前不久,《中国制造2025杭州行动纲要》正式出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与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时尚产业等六大产业都将成为杭州制造的重点发展方向。
杭州制造,正从“规模红利”转向“效率红利”。统计数据表明,杭州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正发挥出积极的效应。去年底,我市规上工业劳动生产率达25.91万元/人。“智能”将成为杭州制造业的主题词。包括推进智能生产、智能管理、智能服务,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就是实业强国,所以我们实体经济的企业家们要坚定信念,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宗庆后说,这次B20峰会,汇集了世界各地的优秀企业家,他们身处各自领域和创新技术最前沿,杭州企业家应该抓住机遇,寻找机会,实现真正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来源:杭州日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