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贵州奇迹是这样炼成的!
望谟县易地移民搬迁高车安置点。 徐忠庆 摄 (贵景网发)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总在转折处激越动人心魄的波澜。
“全面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
在2019脱贫攻坚决战之年收官之际,贵州向世人郑重宣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怀厚爱下,全省各族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用苦干实干创造了易地扶贫搬迁的贵州奇迹!正在创造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的伟大奇迹!
何为奇迹?变不可能为可能,做到了看来不可能做到的事,获得了看来不可能获得的成就,就是奇迹!奇迹的创造,总是从绝地突围的冲刺而来,总是从千变万化的挑战里来。
作为全国搬迁规模最大、任务最重的省份,4年时间,贵州将188万贫困群众,从生存条件恶劣的石山区、深山区搬出来,95%以上实施城镇化集中安置,彻底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绝对贫困问题!
无论从时间节点、涉及规模,还是从工程难度、实际成效等方面来看,这都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迁徙。
只有钢铁一般的信念和决心,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只有科学合理的创见与智慧,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只有日拱一卒的艰苦与付出,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砥砺前行,4年的艰苦奋战,188万人壮阔的大迁徙,数十万家庭命运的大转折,我们党领导人民用奋斗创造的气壮山河的人间搬迁奇迹,已经被深深铭刻在了大国治贫的宏大叙事中,注定成为中国减贫史乃至世界减贫史上的恢弘史诗与壮丽奇迹。
一
奇迹起笔处,总是浸透了艰苦卓绝的付出与血汗。
“站在高山上,低头思故乡。离开可爱的家乡,来到这个孬地方……”曾经多少个日子,袁新芝受不了山里的穷,独自跑到山顶上,用家乡曲调自编自唱,边唱边哭,直到泪干。
眼前是重重大山,山下是浩浩乌江。这个从河南开封远嫁到沿河自治县思渠镇一口刀村的媳妇,切身体会了刻骨铭心的贫困:全村人均耕地半亩多,且九成以上耕地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在高毛组,34户村民轮耕一丘不到两亩的田,一户种一年,34年一轮回!
乌蒙群山深处,分割黔滇两省的牛栏江一路向东奔腾,20余条溜索,成为连接两岸的唯一途径。母亲背着孩子过溜索不幸坠江的悲痛往事,成为很多人的痛苦回忆。
西起高寒荒凉的乌蒙山脉,东至破碎奇崛的武陵山区,西南横亘着滇黔桂石漠化片区……贵州大山延绵,阻断了山里人的脚步和眼界,世代贫困如影随形。
时间的刻度上,清晰地记录着贵州与贫困斗争的注脚。
早在1997年,贵州就在中央支持下,选择紫云、罗甸、长顺、普安4县开展了“以工代赈移民搬迁脱贫试点工程”。2012年到2015年,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搬迁53.18万人。剩下的贫困人口,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几十年没有啃下的“硬骨头”!
梦想催生力量,时间见证奇迹。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视察贵州,强调要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向全国发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动员令!
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投入最大、难度最大、风险最大的系统工程,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焦点战役,是解决生存环境恶劣地区极度贫困问题的治本之策。
彼时的贵州,全省有9000个贫困村、493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数量排全国第1位。
全省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73%的面积为喀斯特岩溶地貌,且是全国唯一无平原支撑的省份。
惟其艰难,方显担当。
2015年12月2日,贵州决策层立下军令状:在“十三五”时期,完成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实施总规模18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0万人,整体搬迁自然村寨10090个!
抢抓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贵州率先在全国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炮”。
搬进新家,黔西县锦绣花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居民杨绍书夫妇真诚感恩祖国。 罗兴祥 摄 (贵景网发)
二
出山,为了188万父老乡亲期待的眼神。
出山,誓要砸碎世代困厄于山的沉重枷锁。
用不到4年时间,搬迁188万人,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三峡工程移民安置140万人,持续了18年之久;要知道,188万人接近6个冰岛人口总和!
任何不可能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创造奇迹必须进行思维革命,变惯性思维为创造性思维,变按部就班为超常规举措。
钱从哪里来?搬到哪里去?搬后怎么办?这是搬迁伊始接踵而至的问题。
在易地扶贫搬迁实践中,贵州从实际出发,创造性探索出了“六个坚持”搬迁实施路径和政策框架。
坚持省级统贷统还,为确保市县两级集中精力抓好工程项目实施和移民后续发展、防止筹资压力层层下移增加搬迁群众负担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坚持以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在彻底拔除穷根、保护迁出区生态环境的同时,通过集中安置把乡情、乡愁、乡音一起带到安置点,加快了搬迁群众的社会融入进程。
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斩断贫困群众与恶劣生存环境的直接联系,实现城乡人口分布重构、产业结构重组、山区生态环境重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
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为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控制建设标准和成本、落实就业等政策措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坚持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举债,严格控制建房标准和成本、实行差别化补助标准、落实旧房拆除复垦奖励政策等综合配套措施,确保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搬尽搬”。
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合理确定城镇搬迁安置规模,精准落实“一户一人以上就业”政策,同时探索并推广易地扶贫搬迁生计保障和后续发展“五个三”经验,确保“挪穷窝”和“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
“‘六个坚持’是我省在易地扶贫搬迁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实践创新。”在2018年贵州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中,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六个坚持”,更加精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坚决打赢易地扶贫搬迁硬仗!
离一口刀村200多公里外,铜仁市碧江区,新家园拔地而起。告别穷乡僻壤,搬进城里生活,一口刀人在适应、在改变——
袁新芝不再坐在山头哭泣,开始邀请远方的娘家人到新家来做客;朱进华在新建小区当保安,每个月有了满意的固定收入;朱翠花得到了公益性岗位就业机会,孩子与城里娃娃一起念书……
牛栏江边,威宁自治县海拉镇花果村大石头组的贫困群众,整寨搬迁到了县城五里岗易地扶贫安置点富康馨区。搬出大山,告别贫困,曾经的大石头寨和摇荡在牛栏江上的溜索,连同悲苦的历史记忆,渐渐消逝在孩子们欢快的笑声中。
越来越多的“一口刀人”,越来越多的“大石头寨”,成为了这场浩大迁徙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正在开创属于他们的新生活。
三
创造奇迹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科学、缜密、系统的制度设计,需要以上率下、一抓到底的决心,需要体察入微、落细落实的作风,需要把握时机、节奏和力度。
对于刚刚搬出深山石山,住进赫章县城西城区移民安置点金银山街道银山社区的1万多名群众而言,城市的灯光如此璀璨,街道如此宽阔。他们惊叹的同时,也徒然生出一种距离感。
如何才能让这些新市民尽快融入城市生活,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银山社区遇到的难题在全省并非孤例。
省委、省政府敏锐地发现,随着易地扶贫搬迁的深入推进,这项工作实际上已经从过去单一项社区再造和重建工程,发展为一项人口分布、资源环境、经济社会重新调整和完善的系统工程。
如此精准把脉,源自易地扶贫搬迁打响“当头炮”以来,省委主要领导近30次亲赴搬迁安置点现场调研,为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打下了坚实基础。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在脱贫攻坚决战之年,《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意见》及7个配套文件应声而出,“五个体系”作为制度性安排,成为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强大引擎。
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解决的是搬迁群众城镇生活的基础问题,让搬迁群众“住得放心”。
构建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解决的是搬迁群众在城镇“稳得住”的根本问题,让搬迁群众对发展“充满信心”。
构建文化服务体系,是培育搬迁群众市民意识、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让搬迁群众精神上“过得舒心”。
构建社区治理体系,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关乎移民安置点的管理现代化,让搬迁群众在社区里“生活安心”。
构建基层党建体系,让党成为搬迁安置社区的领导核心,让搬迁群众对未来“坚定决心”。
体系,意味着诸多作战单元、要素的有效集成。体系的力量激荡人心,推动了人的解放,也唤起了人的觉醒。
银山社区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对新市民开出学习培训、创业就业、社会公德、家风家教、社区建设“五张积分单子”,通过加分兑换奖励,减分暂缓提供非政策性服务等方式,消除群众的陈规陋习,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和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兴义市义龙新区安置点,从望谟县麻山镇前锋村搬来的杨通斌、从岜聪村搬来的张群英,各自开起了小超市、粮油店,成为“创业就业之星”;罗小长在基地学会了制衣手艺,每月收入3000元,满意指数爆棚,已完全习惯了“出门要化妆、穿得很漂亮”的城市生活。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当“众人拾柴”的心气被党的好政策一唤而起,内部奋发就能与外部帮扶形成共振,开创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生活的大好局面。
与“六个坚持”一脉相承,“五个体系”同样是根植于贵州大地的新创造,丰富和发展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既与时俱进地回答了易地扶贫搬迁后期扶持的群众诉求,又科学细化了实现途径,其丰富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借鉴价值,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对助力城乡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
不到4年时间,188万人的命运柳暗花明,梦想破土而出!以如此大的规模跑出如此快的速度,以如此短的时间实现如此大的变化,这一奇迹的震撼人心之处更在于,它经受了人民群众最客观的检阅——
2019年年初贵州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的随机入户抽查结果显示,群众对搬迁政策的满意度达99.46%,对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达99.03%,对住房的满意度达98.28%,对就业脱贫措施的满意度达97.95%!
人民是用脚投票的!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
188万久困于穷的父老乡亲们,用脚宣示了选择谁、依靠谁——
从乌蒙高原到苗岭侗乡,从乌江之畔到南北盘江,搬迁群众家家户户都在家里显眼处挂了两张照片,一张是搬出大山时的老屋,一张是现在的新生活。
新与旧,苦与乐,新市民们把两张照片作为“传家宝”传下来,永远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恩党中央。
亲历大迁徙的共产党人,用智慧与血汗昭示了为了谁、服务谁——
抚慰贫困群众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的情绪交织,振奋搬出大山重建家园的志气和信心,数万名基层干部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农家庭院,跑断了腿、说破了嘴,每一步都成为我们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命运相系、攻坚克难的深刻实践。
日与夜,行与思,共产党人把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镌刻在了群众心里,生动诠释了一个政党对根脉的深情。
历史是最生动的教材,实践是有力的证明。
仔细审视贵州创造易地扶贫搬迁奇迹的源头和演进,我们就会深刻认识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贵州奇迹”的创造过程是社会主义本质得到空前体现的过程,是制度优势与活力得到空前发挥的过程,是共产党的宗旨信念得到空前强化的过程,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得到充分践行的过程。
五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实践已经明证,易地扶贫搬迁贵州奇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最具说服力的有力实践。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千多年前,忧国忧民的文士杜甫发出了“哀民生之多艰”的喟叹。
千年后的今天,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用奋斗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岁月深处写下了人民利益至上的荣光。
2019年4月12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在贵州黔东南州召开。这是短短三年间,在贵州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这意味着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所磨砺的创见与智慧,实干与付出,能够为其他地区的脱贫事业所借鉴。
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奇迹不但具有全国意义,同样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博士,曾率领《中国脱贫攻坚》摄影组多次来到贵州进行采访,向世界报道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政策与经验,他称赞贵州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具有“世界意义”。
历史的长河滔滔,让我们铭记这些隐于奇迹之内的感人瞬间。
2019年12月2日,冬日的暖阳里,在道真自治县上坝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孙志刚紧握着一位老人的手说,“我们就想大家生活好一点,住得好一点,老年人老有所养,年轻人有工作,多挣一点钱,把家里照顾好。”
三个“一点”,分量却何其沉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唯一的宗旨。老百姓期盼的小康,我们“一点”都不能少。
只有走进最贫困的乡、最边远的村、最困难的农户,才能深切体会责任之重。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多次在脱贫攻坚蹲点调研中,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带着对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和政治责任,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实际问题,把初心和使命写在脱贫攻坚战场上。
正是这些看似细微的“一点”,正是这一份份“深厚感情”,擦亮了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砖一瓦砌成易地扶贫搬迁贵州奇迹的“四梁八柱”,激励我们“一竿子插到底”续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拂照人心,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到来,瞻望前方,奔跑的脚步永不停歇!
相约2020,两个“百年梦想”交汇于此,脱贫攻坚的战斗决战于此,全面小康的征程制胜于此,令人油然而生置身大历史的感慨,更有创造大历史的豪迈。
“好日子还在后头。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拿出“大事难事看担当”的境界攻碉堡,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打冲锋,以不懈努力投身伟大事业、以无私奉献照亮伟大征程,奋力创造与全国人民同步全面小康的伟大奇迹!
撰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马刚
编辑设计:刘娟 徐然 胡锐 刘思博
统筹:施昱凌 晏海艳
您还可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