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鄂州重症监护室里的“生命保卫战”!贵州医疗队首用“人工肺”和死神掰手腕

贵州日报 2021-10-18


“病人严重呼吸衰竭,无创呼吸和有创呼吸支持效果不佳,目前的氧合维持比较困难,上ECMO(人工肺)……”3月5日晚上,在鄂州市中心医院RICU(呼吸重症监护室),一场“生命保卫战”打响。


“人工肺”被临床医生形容为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最后法宝”,这是贵州医疗队在鄂州救治战场上,首次运用的“黄金武器”,高科技和死神“掰手腕”,期待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拽回来。



鄂州老人病情告急


当天傍晚6点,在鄂州市中心医院RICU病区门口,来自遵义医科大学的两支战队会师。


第一支,是遵医附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鄂州市中心医院医疗组组长傅小云,重症医学二科梅鸿、胡杰副主任医师带领的“重症先锋队”;第二支是遵医二附院副院长、遵医附院胸外科主任徐刚,遵医附院胸外科副主任宋永祥,遵医附院心血管外科、体外生命支持中心田仁斌医师为主要成员的“科技救治队”。

两支战队,分属贵州援鄂第一批、第六批医疗队。在鄂州市中心医院,他们的“战区”相隔只有20米,但在各自分秒必争的战场,咫尺亦是天涯。

此刻重逢,没有寒暄,护目镜下凝重的眼神,望着同一个方向——是RICU里的一位新冠肺炎危重症老年患者。

患者杨爹爹(化名)在鄂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有35天,8天前转诊RICU,“老人的双肺变成了“大白肺”,贵州医疗队先是给予面罩吸氧,病情持续恶化;接着上无创呼吸机,病情一度好转;可新冠肺炎的危重症的病情变化瞬息万变。”

说起当时的惊心动魄,梅鸿心有余悸。3月5日一早,医师在为杨爹爹进行无创进通气治疗时,发现他体内二氧化碳排不出,急剧升高,达到137mmHg,是正常人的3倍多,老人出现了意识模糊,心率减慢,“我们紧急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仍然未能改善他的呼吸衰竭加重的情况。”

杨爹爹病情告急,考虑已并发肺性脑病。


首次使用ECMO“抢命”

十万火急,分秒必争。


贵州医疗队立即与鄂州市中心医院多学科讨论,又与前线指挥部再次对杨爹爹的病情研判,一致认为,用ECMO去创造生命奇迹。

ECMO,被称为体外膜氧合,简称“叶克膜”,很多医生将其称为“人工心肺机”,是针对心肺衰竭患者最后的救治手段,它的主要工作原理就是将人体内的血液通过导管引出,经过模拟人体心脏功能的“血液泵”,将血液送入“人工肺”,把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然后通过导管输回人体。

从事ECMO的医师流传一句话:生与死之间还有一个ECMO。

鄂州市中心医院原先没有ECMO,经国家调集,几日前,这件“生命重器”运至医院。与此同时,贵州援鄂医疗队前线指挥部把我省开展ECMO经验最丰富的专家——遵医附院心血管外科、体外生命支持中心主治医师田仁斌紧急召集到鄂州前线,参与“生命保卫战”。

傍晚6点半,来自遵医附院重症、呼吸内科、心外科、心内科、胸外科的专家以及鄂州市中心医院ICU、呼吸内科、胸心外科等科室的专家,聚集在了杨爹爹的身边。

黔鄂医疗精锐携手,一起为建立“人工肺”做准备。



运用高科技和死神“掰手腕”


13位专家身着厚重防护服,通过一根插管把股静脉血引流出体外,经过ECMO转变成动脉血,然后回到病人体内。

田仁斌说,回体内的通道有两种,一种是回到动脉(VA模式),一种是回到静脉(VV模式),“杨爹爹是VV模式,即单纯进行肺支持。”

高科技和死神“掰手腕”,从死亡线上“拽”回病人。

此刻,RICU里,氛围严肃、凝重;战斗紧张、激烈,甚至有些悲壮。

操作“人工肺”和其他仪器有很大不同,需要多名医生协同配合。戴着三层乳胶手套,平时轻轻一碰就能摸到的脉搏,现在必须凝神静气去感触;防护服下,汗如雨下,内衣完全湿透;护目镜里起雾,凝成水滴,外面还有隔离面罩,没有余光去兼顾周围,心里、眼中、手上只有操作,一刻不能停,一步不能错……

困难如山一重重,生死抢命一瞬间。随着维系生命的管子全部正确连接,晚上9点,“人工肺”建立顺利完成。

流量正常、氧合正常、“人工肺”运转正常……离心泵引出的暗红色血液,经膜肺化为鲜红的血液,回到患者体内。杨爹爹的呼吸衰竭情况很快得到缓解。

“和死神掰手腕,我们初步赢了。”晚上11点,梅鸿走出RICU,脱下防护服,单穿的一件洗手衣,湿漉漉地贴在身上。

晚上11点50分,他和田仁斌刚走出市中心医院大门,突然接到电话,杨爹爹病情有反复。没有丝毫犹豫,没有更多交流,有的是多年并肩战斗的默契:立刻穿上新的防护服,折返隔离病房,守护老人直到病情趋于稳定才离开,看看表已是次日凌晨4点。

这是鄂州市开展的首例“人工肺”,也是当地用在新冠肺炎患者上的首例“人工肺”。目前,杨爹爹病情稳定,身体内环境得到了较好地调整,争取早日成功撤离“人工肺”。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危重症隔离病房,贵州、鄂州的医护力量正全力守护着、拼搏着、战斗着,一刻不停、一刻不松懈,战士们在超乎想象的惊心动魄中,在猝不及防的生死考验前,死战不退,托起生的希望。



撰文摄影: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丹

编辑设计:成桂红 刘思博 任诗音

统筹:晏海艳


更多新闻

· 贵州卫健委:3月6日12至24时无新增确诊病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例

· 黔东北“牛村”的“牛算盘”!新华社聚焦贵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全力服务农村产业革命!贵州省调整充实25支专家团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