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贵州这些政策,获多家央媒点赞!

贵州日报 2021-10-18


“农村产业革命”“涉农资金管理”“生态环境监测”“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处置”…… 今天,贵州多领域内多项政策措施受到《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经济日报》等央媒一致关注点赞!报道如下: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点赞贵州省黔东南州大风洞镇规范涉农资金管理,刊发《涉农资金管理更规范了》;关注贵州生态环境监测成效,刊发《贵州全年可获环境质量数据909.8万个》;关注贵州应对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处置情况,刊发《随时出发,与洪峰赛跑》。



涉农资金管理更规范了


“感谢你们,要不然我妻子今年的新农合医疗款就缴不上了……”前不久,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大风洞镇纪委同志到龙井坝村回访,村民吴仕祥不停致谢。

今年4月以来,针对涉农资金管理和发放等方面易发多发问题,大风洞镇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项监察。

“我通过村干部缴纳了全家6口人的新农合医疗款,可是系统里却查不到我妻子的缴费记录,村干部也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吴仕祥向入户走访的专项监督检查组反映。

“村干部代缴新农合医疗款,很有可能存在截留风险。”了解到吴仕祥一家的情况后,专项监督检查组敏锐地发现了问题所在。

经过调查发现,按照贵州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收缴工作要求,大风洞镇于2019年12月起,由各村两委牵头,在严格核实参合农户家庭基本信息后,由村干部按照每人每年250元的标准,代为收缴新农合医疗款,收缴后的款项统一交由镇合医办录入系统。结果,龙井坝村村委会主任包某某在填报参合人员信息时,漏报了吴仕祥妻子的信息。

这次调查还发现,龙井坝村个别村干部截留了7位村民新农合医疗款共计1750元。专项监督检查组随即督促相关部门补录了遗漏人员信息,并对涉案村干部严肃问责处理。

涉农资金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专项监督检查组将问题向镇党委、政府反馈,督促有关部门开展整改,尽快解决新农合医疗款收缴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风洞镇很快建立完善了《大风洞镇合作医疗收缴管理工作制度》,对资金收缴、信息录入、公示公开、监督管理等环节提出明确要求。大风洞镇还积极推行个人报缴制度,由村干部引导参合群众自行缴费;对个人不能自助缴纳的,由村会计及镇包村干部共同入户收缴,互相监督,并在缴费后10日内将群众参合信息录入系统,按时公示,从源头上避免村干部代缴费可能发生的“漏人”和资金截留等问题。

在强化日常监督检查的基础上,大风洞镇还整合各方面力量,成立新农合监管小组,对新农合收缴、管理及使用等工作进行不定期监督检查及审核,及时查处集体或个人截留、挤占、挪用群众涉农资金,对工作中不认真履职、敷衍了事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严肃处理,确保民生资金不受侵害。



贵州全年可获环境质量数据909.8万个


记者从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获悉:2019年,贵州投入8.52亿元,优化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及持续提升监测能力。全省依托人工监测网和自动站智能监测网,全年可获得910.5万个监测数据,其中环境质量数据909.8万个,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7428个。

生态环境监测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工作。截至目前,贵州已建成省级以上空气自动监测站201个,省级以上水质自动监测站109个;全部实现监测大数据平台联网;正在建设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监测站63个。全省96个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中,已有91个通过国家西部监测站达标验收,其中二级以上站通过国家验收的比例为100%,三级站通过国家验收的比例为94.2%。



随时出发,与洪峰赛跑


“罗甸县纳当、董当、董架单个遥测雨量站的监测数据小时雨量已超过50毫米,下游的沫阳水文站已达到建站以来最高水位,必须赶赴现场巡测,做好洪水调查。”6月8日凌晨4时,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水文水资源局站网测验科科长张健的手机上收到汛情报警提示。

6月7日至8日,据系统监测数据显示,黔南州南部罗甸县、三都水族自治县等7县和北部龙里县出现瞬时强降雨天气。其中,都柳江三都县县城段涨幅3.18米,都柳江三都县坝街河段涨幅达7.69米。

黔南州水文局立即启动应急监测预案。8日上午9时,带上水文巡测装备,张健和另外两名同事驱车前往三都县坝街水文监测站点进行洪峰监测,为下一步的洪水分析和精准预警预报收集第一手水文资料。

巡测车顶着风雨在山路上缓慢前行。“干我们这行,汛期一遇到下雨天基本上是睡不安稳的,半夜出发去抢测洪峰数据的情况常有发生,这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张健说。

“你负责查看水位,我操作电脑,他负责开绞车。”都柳江边,大家一到站就拿出仪器,分工合作,动作有条不紊。

“不能只靠推算,必须实测。”张健介绍,进入汛期,对于重点河流,水文局工作人员在洪峰来临之前,就要到站点上去监测、等待,预判洪水的涨幅,是否会对当地造成灾害,为相关部门及时组织应对提供精准的数据参考。

监测持续近3个小时,张健和同事们很快测到了洪峰流量数据,流量达到2150立方米每秒,和黔南州水文局水情分中心监测到的数据水位相差仅0.17米,流量值相差7%,预见期达4个半小时,为三都县城群众及时转移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抹去脸上的雨水和汗水,顾不得休息,张健又准备赶往下一个站点,“汛情就是命令。第一时间出发,为的是和洪峰赛跑,做好侦察兵。”


《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每日电讯》点赞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刊发《产业革命”帮贵州走出“地无三尺平”困境》;聚焦脱贫攻坚,刊发《荒草坡变枣子园,“问题村”变“明星村”|历经三年脱贫攻坚,贵州石阡县大湾村大变样》。



“产业革命”帮贵州走出“地无三尺平”困境


峰峦如聚,云雾蒸腾。在黔北大山深处的遵义市汇川区松林镇松林村,近处的坝子中,一排排竹藤蔓架整齐地插着,鲜嫩的毛冬瓜苗已破土出芽,开始顺着藤架向上攀爬;远处的山坡上,一棵棵柑橘树、李子树、桃树林立其间,郁郁葱葱。

“眼前这些,都是靠老百姓一点点干出来的好产业。”走在田间地头,松林村党总支书记王晔仔细端详瓜苗、果树的长势,打开了话匣。“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山高坡陡、土地破碎,传统种植业增收困难。多年来,松林村的老百姓都是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效益低,大多数家庭只能靠外出务工维持生活。

转机发生在2018年,贵州在脱贫攻坚中掀起“农村产业革命”,开始大力调减低效传统作物,重点发展食用菌、辣椒、石斛、刺梨等12大特色产业。王晔告诉记者,松林村请来农业专家实地考察研究,经筛选最终确定发展毛冬瓜、大葱、柑橘等特色产业。

当地引进专业的公司,流转村民水田1859块688亩,将田埂推倒变成了733亩的“一块地”,并于2019年开始了“毛冬瓜+菜”“藕+鱼”等高效种养模式。修建3条机耕道总计4.35公里、修建22条排涝渠总计4.12公里、修建灌溉管道4.5公里……一些现代高效农业设施也同步规划建成。

除了这些设施,走到田间,一块块牌子同样醒目。种植品种与面积、综合产值、责任党员和技术指导员的姓名电话都清清楚楚地写在上面。松林村将坝子划分为13个网格,每个网格明确1至2名党员负责田间管理的各项事宜。松林镇党委副书记赵成都说:“我们结合党员特长,组建了技术指导、纠纷调解、土地流转、销售对接4个专班,有效解决了田间技术管理、农产品销售等难题。”

400万元,这是去年这片733亩的坝子在发展特色产业后发给前来务工老百姓的工资。“从低效益到高收入,特色产业让这块坝子实现了‘飞跃’。”王晔说,前来务工的不只是松林村村民,还有周边村寨的贫困群众,“粗略统计,2019年松林村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的群众人均增收超过3000元。”

松林村贫困户王荣义就是受益人之一。今年56岁的他,皮肤黝黑,身材壮实,曾在广东务工多年,因家里有4个孩子上学导致贫困。去年,他将自家的1.5亩田流转给公司种植毛冬瓜,剩下的山坡地则自己栽上了李子树。“在公司流转的坝子上做工,一天能有100多元收益。”犁地、栽种、除草、采收……王荣义不放过任何一次务工机会,一年能干9个月,收入3万多元。计算着去年的收益账,王荣义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妻子到公司食堂务工,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加上自家山上的果树收益和产业分红,去年全家赚了近8万元。

据统计,贵州2019年调减低效作物511.55万亩,替代种植高效作物508.58万亩,带动111.8万贫困群众增收。如今,贵州重点发展的12大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已达5000多万亩,为“黔货出山”奠定了基础。近两年,贵州加速发展农村电商,并面向东部省市及国际市场建立数百个农产品供应基地,有效推动了特色农产品“出山出海”。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何光前说,“农村产业革命”的纵深推进,带来的是农村产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开辟了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的新路径,为贵州贫困山区点亮了“新未来”。


荒草坡变枣子园,“问题村”变“明星村” 丨 历经三年脱贫攻坚,贵州石阡县大湾村大变样


走在贵州石阡县中坝街道大湾村的山梁上,可以看到白色大棚从山顶一直延伸到山脚,大棚下面一米多高的枣树上挂满了浅黄色的花骨朵。“再过1个月就会挂满枣子,中秋节前后枣子可以上市,今年的收成应该不错。”石阡县纪委监委派驻大湾村的驻村干部毛承健说,历经三年脱贫攻坚,大湾村的荒草坡变成了如今的枣子园,见证了一个深度贫困村的涅槃重生。

2016年,大湾村党支部被评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当时的大湾村党建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村里17个党员平均年龄超过60岁。

毛承健说,初到大湾村开展驻村工作时,村里给他留下的印象是“一高、二多、三难”:“一高”是贫困发生率高,全村174户73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2户331人,贫困发生率44%;“二多”是上访户多、矛盾纠纷多;“三难”是出行难、开会难、发展产业难,全村没有一条硬化路,群众会开不起来,产业更是一片空白。

2018年初,来自石阡县纪委监委、县教育局、旅产中心、政府办、中坝街道办事处等单位的8名驻村干部与村干部组成了村级脱贫攻坚队,吃住在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入驻大湾村伊始,大湾村的攻坚队长莫若就把做强基层党组织作为第一要务。在莫若的动员下,几名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村干部主动辞职,2名大学生和村致富带头人加入到村委工作中来,同时还陆续发展年轻党员夯实基层党组织。莫若说,现在大湾村已有32名党员,党组织的新鲜血液得到了及时补充,村委班子得到选优配强,村级战斗堡垒也得到了加强。2017年,大湾村党支部还被中坝街道党工委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

在党组织带领下,驻村攻坚队把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大事推进。“2017年初,全村没有一条硬化路,通村通组路都是泥巴路,遇上下雨天,摩托车都无法开进村。村民们最大的愿望是修一条路。”石阡县纪委监委派驻大湾村原驻村第一书记赵仕永说。

为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赵仕永一方面带领工作队到各村民组走访了解路况,到每一个组召开群众会和动员会,统计能投工投劳的人数,另一方面向派出单位和所属街道党工委寻求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2017年8月,大湾村通村公路硬化项目终于开始实施。“驻村工作队牵头,群众投工投劳,上级党委政府给予资金及政策支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大湾村驻村干部费树卫说。

如今的大湾村,12公里通村公路全面硬化贯通,8个村民组7.9公里通组公路、8.6公里串户路全部硬化,实现了“组组通”“户户通”全覆盖。

道路通了,发展产业的成本大大降低,发展的机遇随之而来。大湾村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中秋酥脆枣基地350亩,养殖中华蜂160余群,套种时令蔬菜150余亩,初步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截至2020年5月底,累计带动老百姓务工1.35万余人次,累计发放务工工资120万元,销售蜂糖120斤,实现收入2.16万元。费树卫说,350亩中秋酥脆枣去年已全部挂果实现初产,预计今年将进入盛果期。

随着时间推移,大湾村变得越来越富裕。2018年末,大湾村顺利摘掉了深度贫困村的帽子,2019年末大湾村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8年至今,大湾村分红共计28.92万元,户均分红达到1078元。

脱贫攻坚让大湾村从原来的“问题村”变成了现在的“明星村”,老百姓在村级党组织和村级脱贫攻坚队的带领下,正朝着巩固脱贫成效的方向前进,阔步迈向全面小康的时代。石阡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张晓亮说,人民群众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全面动员群众参与到脱贫攻坚最后关头,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关注贵州应对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处置情况,刊发《贵州:紧急下拨救灾资金680万元》



为应对持续性强降水影响,6月9日,贵州省财政厅、省应急管理厅向近期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的从江、罗甸、普安等重灾县紧急下拨省级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680万元,紧急调拨救灾帐篷300顶、单衣裤2000套、棉被1300床及折叠床、大功率发电机等一批救灾物资,支持重灾区做好受灾群众转移安置等救灾工作,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为应对持续性强降雨及局地雷暴大风、冰雹天气过程导致的暴雨洪涝及风雹灾情,贵州省减灾办于8日8时紧急启动省Ⅳ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省应急管理厅先后组派5个工作组紧急赶赴罗甸县、从江县等重灾区查看灾情,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求强降水区域内有关市(州)、县(市、区)立即启动防洪预案,强化水库、山洪灾害易发区等重要区域的巡查防守,全力做好防范应对工作。


(来源 人民日报 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日报


综合:张良胜

编辑:胡蓉 喻辉

统筹:王迟

编审:王璐瑶 杨仪

更多新闻

· 了不起!新华社、人民日报官微头条关注这名贵州男孩

· “全省通办、一次办成”!贵州公布第一批事项清单,8月1日起可办!

· 嗨早安!天眼早新闻 | 6月11日 星期四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