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贵州,人们在谈论什么
提起贵州,你会想到什么?是连绵起伏的高山,还是穿越大山奔流不息的江河;是令人欲罢不能的老干妈辣酱,还是风风火火的发展态势;是古老精湛的苗绣、马尾绣,还是领先快跑的大数据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贵州正在将一种全新的姿态和形象展示给外界。全国两会期间,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力图通过他们的描述,展示他们眼中的多彩贵州。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农民作家马慧娟: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值得学习借鉴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村民、农民作家马慧娟2018年到过贵州。
“贵州良好的生态环境、贵州人民的热情好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马慧娟说,她还到过西江千户苗寨,“那里非常美丽整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得特别好,银饰等手工艺产品非常精美,村寨的环境治理也做得非常好。”
马慧娟十分关心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她认为,乡村旅游应达到全域旅游的规模,才能更加有看点。“‘千村一貌’是没有吸引力的。各个乡村应发挥各自的特色优势产业,并将其结合到一块,以形成优质旅游资源。”在贵州参观了西江千户苗寨等一些传统民族村寨后,她认为,贵州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专利保护协会会长孟凤朝:
取得的好成绩让人印象深刻
提到贵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专利保护协会会长、中国铁建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孟凤朝首先想到的,是贵州这几年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好成绩。
“贵州这几年的发展情况比较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贵州取得的成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孟凤朝说,贵州这几年在脱贫攻坚、大数据产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好成绩,让人印象深刻。希望多彩贵州发展得更好、更美丽!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刺绣生产部主任成新湘:
“苗绣+”让非遗走向世界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刺绣生产部主任成新湘去过贵州许多地方,她说,贵州有魅力独特的自然风光,是一个山清水秀、非常神奇的地方,贵州茅台酒也是家喻户晓,但让她印象深刻的是贵州苗绣。
“作为湘绣非遗传承人,我非常关注贵州苗绣,也常常和贵州的苗绣非遗传承人沟通交流。”她认为,贵州通过“苗绣+扶贫”,“苗绣+网络”,让“绣娘、绣爷”在家门口就业,不仅让苗绣得到更好传承,也让苗绣走出大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全国政协委员孙来燕:
贵州山清水秀,很美
“我生长在北京,过去对贵州没有什么印象,但是听说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感觉是欠发达的一个地方。我后来去了贵州几次,贵州山清水秀,很美。”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国资委原大型国有企业监事会主席孙来燕对贵州的认识有一个转变的过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州人要把家乡保护好、发展好,因地制宜地发展。”
孙来燕说,过去一提贵州就是贫穷落后,但他很高兴地听到,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贵州贫困的地方都实现了脱贫,感到很振奋、很鼓舞,希望贵州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要巩固好脱贫攻坚的成果,使大家能够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提到贵州,孙来燕还想到了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要发扬遵义会议精神,继承发扬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
全国青联委员、《重庆新闻联播》主任播音员张世轩:
“中国天眼”是新名片
“提到贵州,可能更多人想到的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但对于我来说,贵州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被誉为‘中国天眼’的FAST射电望远镜。”在张世轩看来,‘中国天眼’是贵州的新名片。
全国青联委员、《重庆新闻联播》主任播音员,张世轩很关注兄弟省市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贵州新闻联播》片头就有‘中国天眼’画面。”
他认为,“中国天眼”这个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落户贵州,得益于贵州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对贵州科技创新事业必将起到推动作用。“贵州虽然身处西部内陆,但有科技创新的雄心壮志,相信‘中国天眼’能够为贵州推动科技创新赋予底气、提高实力。”
青年演员王嘉:
美食是我的“乡愁”
近日,电视剧《鲜花盛开的乡村》正在央视热播,青年演员王嘉在剧中扮演李鲜花。其实,王嘉和贵州也非常有缘分,在2017年11月上映的电影《侗族大歌》中,她扮演了青年阿莲。
拍戏期间,贵州给王嘉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如果用三个字来形容贵州,就是‘纯’‘静’‘美’。”王嘉说,纯就是淳朴的民风和人们纯洁的心灵。静就是贵州能让人感觉到岁月静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工作,会觉得内心非常宁静。”而美,就是山美、水美、人美、食物美。“贵州人简单、善良,相处起来很温暖,贵州的酸汤鱼、丝娃娃等好多美食,我特别喜欢,成为了一种乡愁,走到哪里都会经常想念。”
撰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许邵庭 陈曦编辑:胡凯瑜 任诗音
统筹:胡莹
更多新闻
· “委员通道”直击 | 胡国珍:扶贫搬迁不是简单的“挪个窝”,还得“铺好路”
· “委员通道”直击 | 胡国珍讲述“妈妈制造”扶贫工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