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山地公园省”的“诗与远方”!贵州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六盘水神雕峰飞拉达轨道攀岩项目。郭君海 摄(贵州图片库发)
毕节:草原景点丰富山地旅游。罗大富 摄(贵州图片库发)
镇远:激情高过河,清凉一盛夏。江杰 摄(贵州图片库发)
当山地文化与旅游相遇,贵州黔东南成为外媒口中“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包括建筑、服饰、饮食、节庆、手工艺等在内的在地文化体验,构成了贵州乡村旅游资源体系的鲜明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是国际游客的“诗与远方”。2016年,贵州以“迄今为止尚未开发大众旅游的纯正中国山地民族”上榜《纽约时报》公布的世界上52个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2020年,在《孤独星球》世界最佳旅行目的地榜单中,贵州作为中国唯一入选地区的推荐理由是:“低调但绝对精彩的中国秘境。” 在文旅融合的基础上再加上山地体育,从2022年夏天至今火了又火的“村BA”“村超”就是最好证明。数据显示,“村超”期间,榕江县累计吸引游客338.4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34亿元。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表示,从传统观光型旅游到深度的体验型旅游转型过程中,体育旅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一些地形地貌复杂的山区,可能在发展传统产业上难以找到优势,但转变一下思路,发展户外运动等体育产业就很有优势。贵州‘村超’等赛事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创新。”业内人士认为,“村BA”“村超”火爆出圈的流量密码除了纯粹的快乐体育外,还来自贵州少数民族淳朴乐观、热情好客的“精气神”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能量场。 业态丰富 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 9月7日,“翱翔贵州 写意山水”2023国际高桥极限运动邀请赛在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落幕。来自英国的运动员托马斯·贝雷曼在摘得第一名后兴奋地表示:“能从世界第一高桥跳下绝对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在他看来,此次比赛的举办地坝陵河大桥和北盘江大桥在世界桥梁中都是令人惊叹的工程杰作,贵州的喀斯特地貌造就的独特美景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高桥极限只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体验,但立足丰富的桥梁资源,贵州早已开发出了一系列与桥梁结合的文体旅新玩法。比如坝陵河大桥的蹦极、高空秋千、空中漫步以及桥梁博物馆研学,平塘天空之桥服务区的悬崖酒店、房车露营、观星之旅。正在建设中的花江峡谷大桥更是从设计伊始便按世界级景区景点的标准进行打造。 作为全国首批两个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省份之一,近年来,贵州积极探索体育旅游发展新路子,通过建立新模式、打开新局面、取得新进展。
绥阳县双河溶洞景区“洞听之声”文艺节目。李仁军 摄(贵州图片库发)
溶洞密布、峡谷绵延、茂林幽深,位于遵义市绥阳县的十二背后旅游风景区是喀斯特地貌的经典呈现,也是开展山地旅游与户外运动的绝佳场所。据景区负责人刘得章介绍,目前景区已经推出了洞穴探秘、飞拉达、攀岩等10多项体育旅游项目,创新开发“洞穴+体育”“洞穴+诗歌”“洞穴+非遗”等文旅新业态,成功获评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而地处雷公山东南麓八妹河上游的黔东南州榕江县乐里镇,山林间散落着72个侗族村寨,一直在传承和发展斗牛的民间传统活动。这里有亚洲最大斗牛场,吸引了西班牙驻华大使的目光。
“花海毕节·清凉狂欢夜”音乐节。李亮 摄(贵州图片库发)
山地旅游在贵州,当然不仅仅是体旅和桥旅。5个世界遗产地、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8个国家森林公园以及757个中国传统村落,初步建立起功能齐备、种类齐全的产品体系。今年的暑期市场上,避暑、康养、研学、非遗、民宿、酒旅等业态备受青睐。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全省旅游市场接待游客4.64亿人次、旅游收入5344.66亿元,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109.2%、117.7%;游客人均消费达1152.25元,恢复到2019年的107.8%。 服务用心 让游客感受满满诚意 “一票7日使用制”是8月26日以来,荔波为方便游客推出的小七孔景区门票政策。事实上,在黄果树景区、西江千户苗寨景区都有类似的门票多日使用政策。 宁愿少赚点门票钱,也要让游客感受到满满诚意。今年暑期,贵州推出“两免两减半”优惠活动,对全国各地的学生、老人、儿童等群体实行景区免门票等政策,其他群体实行半价优惠。同时,在特定时间对外省份入黔车辆实行过路费半价优惠。
为了给游客营造放心、舒心、安心的旅游环境,贵州实施全省旅游大培训大演练大排查专项行动,培训5.1万人次,演练4.7万人次,出动检查人员2.1万人次,整改隐患1750个。加强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强化部门联动执法,出动执法人员4.1万人次,立案68件。开展“痛客行”活动,收集采纳游客意见建议346条。 实现黄果树、荔波、西江千户苗寨景区间相互直通车。在高铁站、机场新增异地租车网点9个,提升9对高速服务区自驾旅游服务功能。3A级以上景区新建5G基站200余个,总结基站数达2956个……
2023万峰林半程马拉松赛鸣枪开跑。刘朝富 摄(贵州图片库发)
但更多是贵州这片山地之上,热情淳朴的民风——经营者用多彩贵州的热情让八方来客感受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百姓邀请订不到旅社的游客去自己家里小住;因游园人数达到最大承载量的黔灵山公园倡导本地市民让景于客;上万个政府机关停车位面向社会免费错时开放等。 在资源、客源、服务的合力之下,贵州山地旅游的潜能持续释放,正进入新的发力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雯
编辑:胡凯瑜
统筹:刘义 晏海艳 胡锐
编审: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