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故事⑩|我在越南造轮胎:那些中国工厂教会我的事儿
在越南一个日下线发货量达6000条的中国轮胎制造工厂,上千名员工中中国籍员工只占了不到百分之五,一线技术操作员几乎全是越南籍员工。三年来,这里每天都上演着中国师傅和越南徒弟“同志加兄弟”情谊的动人故事。
今年10月,贵州轮胎组织第二批越南员工到贵州交流学习
关于成长
“周总,您最近身体好吗?贵州的冬天开始变冷,要注意多穿保暖的衣服,期待越南再见……”结束在贵州一周的培训回到越南后,黎文啡总是想起他的“中国师傅”。
2017年,贵州轮胎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成为贵州第一个走出海外的企业,在越南前江省龙江工业园成立了前进轮胎(越南)有限责任公司。
作为贵州轮胎出海计划突破性的一步,越南工厂复制了国内工厂最先进的生产线。2020年9月,周璇作为工控主管被调到越南工厂负责设备工业自动化工作。与此同时,毕业于胡志明市教育技术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黎文啡,成为公司成立后招进的第一批本地员工,也成为了周璇的第一个越南徒弟。
黎文啡和师傅周璇合影
“设备就是我们的病人,我们要像中医一样望、闻、问、切,多观察、多思考,才能真真切切地处理或改进。”为了让徒弟更好理解这份工作,周璇打了这么个比方,被阿啡一直记在心里。
700多个日夜里,工作上的耳传面授、生活中的朝夕相处,语言不通并没有影响这对师徒的感情。直到2022年11月周璇因身体原因调回国内工作,师徒俩仍然经常通过手机交流工作和生活。
黎文啡正在检查设备维护情况
“在公司我们是上下级的关系,在生活中我们就是好朋友好兄弟。”从“小白”成长为设备维护主管,阿啡最想感谢的,始终是对他倾囊相授的中国师傅。未来,他将继续向更高的位置奋斗。
关于改变
在工厂部件区,留着干练短发的杜氏娇莊,忙碌地穿梭于设备间,她需要及时反馈设备故障,把控生产流程的正常运转,总是踏着夜色才回到宿舍。
“我等这份工作等了11个月都没有放弃,就是一定要来这里上班。”三年前,毕业于越南芹苴大学阿莊和阿啡同一批进入越南工厂工作,语言不通同样是她面临的第一道关卡。性格不服输的她规定自己每天早上五点半必须起床,学习一个小时汉语再上班,几个月下来汉语水平突飞猛进。
杜氏娇莊正在检查车间生产运行情况
更大的难关还在前面等着她。工作刚上手不久,阿莊的师傅临时回国,她需要独自完成对生产工艺的把控。“当时有个指标一直不达标,我急得在卫生间里哭。”阿莊说,她日思夜想思考解决办法,通过远程向师傅请教和不断地调整思路,最终顺利渡过难关。
“以前我是很内向的,现在我变得很活泼,敢去说,也敢去做。工作辛苦一点没关系,因为我还很年轻,这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一次次的磨练,让阿莊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部件区技术主管,不久前又调任生产主管,实现了她入厂时的梦想。
杜氏娇莊和同事合影
关于收获
“我的父母觉得中国企业在越南发展很快,学习中文可以找一个好工作。”26岁的阮氏碧簪从孙德圣大学中文专业毕业后,便进入前进轮胎行政人力部工作。
在行政人力部门,协调沟通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说话温柔、中文流利的阿簪便成为中越员工之间的“桥梁”,负责中越员工的人事管理、工资社保、面试培训、翻译行政等工作。
阮氏碧簪
对于学习语言的阿簪来说,管理经验几乎为零。最开始,她也曾焦虑。但在中方前辈的带领下,通过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现场工作实践、业务汇报练习,如今,她已经能够熟练地将“模块化”“精益生产”等管理词汇挂在嘴边并很好地落地。在公司业务评比中,阿簪和团队多次获得好名次。
除了工作能力的提升,阿簪还收获了意外之喜,爱情。工作之余,她会与中国男友逛街,一起看中国电影、听中国流行歌。
阮氏碧簪(左一)和部门同事游览湄公河
“我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在公司发展空间很大,这里有很多年轻人,看见他们,就觉得自己也要努力,不能落后。”进入公司3年,在阿簪看来,中国企业管理规范、协调性高,中方员工专业技能强、有奋斗精神,令她收获颇多。
前进轮胎(越南)有限责任公司中越员工合影
目前,前进轮胎(越南)有限责任公司已招收1070名越南员工,培养了越南籍梯队性骨干人才100余名,为当地建设了一批“带不走”的轮胎制造业技术人才。
他们的故事,是中国企业大胆“走出去”,在越南落地扎根实现合作共赢,不断深化中越友谊的一个个缩影。
本次活动由贵州茅台独家公益支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庞博 岳端 刘义鹏 周璇 高航 李钰
编辑:刘添元
统筹:晏海艳 胡莹
编审: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