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媒聚焦】安徽宣城实施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 让法治基因深植于每个家庭

安徽司法 2022-03-19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昌桥乡田坊村村民吴祥生先后有两次“名声在外”:一次是因为不满林业部门拍卖山场,成为全县有名的信访难缠户;一次是带动家庭成员学起法律知识,成为善于化解矛盾纠纷的热心调解员。

     说起“名声”转变,吴祥生解释道:“这是法治宣传教育的作用力。”

‍‍‍‍‍     “以前因为不懂法,不能理解政府行政行为和有关信访答复,后来在他们释法说理过程中,我认识到依法维权才是正理。”吴祥生笑着说,如今一家子都对学法产生了兴趣,不仅出面给村民调解过纠纷,还受邀给村里作过法治讲座,发动更多人加入学法队伍。

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俞村镇干部到村民家中询问法治需求,送去法治书籍。

     吴祥生一家是宣城市“法治家庭”中的典型代表。自2017年起,宣城市探索实施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全面落实全市“七五”普法规划,以家庭为单位,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将法治宣传教育嵌入群众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环节,提升家庭成员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由点及面推进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发挥先进典型头雁作用

     为教育引导家庭及其成员充分认识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将法治社会建设工作落到每个家庭,2017年4月,宣城市委、市政府以两办的名义下发了《宣城市法治家庭建设2017-2019年三年行动计划》,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也由此拉开序幕,用3年时间在全市培育了1万户法治家庭示范户、1000户法治家庭标兵户以及100户最赞“心动法治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基层依法治理最基础和最有效的载体。增强全民法治观念,需要从家庭抓起。”宣城市司法局局长吕雪峰说,“法治家庭”培育工程是该市“七五”普法打造的重要品牌,突出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法律知识普及和法治观念培育,有利于提高法治社会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是不断满足群众法治需求的切实举措。
     法治家庭有一定的建设标准,必须满足“六无六带头”,即无家庭暴力,无非法宗教活动,无邻里和家庭纠纷,无涉黄涉赌涉毒和传销行为,无违规违法上访,无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带头尊法,带头学法,带头守法,带头用法,带头诚实守信,带头传承和弘扬好家风。按照年度计划,每年在全市评选出法治家庭示范户;按照10%的比例,从“示范户”中评选出法治家庭标兵户,择优推荐参加最赞“心动法治家庭”评选活动,并通过法治家庭事迹展播、巡回宣讲等形式,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头雁作用。
     今年67岁的罗宣林与爱人吴金兰就荣获了首届最赞“心动法治家庭”。作为宣州区人民法院的一名人民陪审员,罗宣林注意到涉罪未成年人多是来自单亲家庭,辍学儿童、留守儿童居多。于是,罗宣林动员所在社区工作人员,摸排出一些重点家庭,走家串户向孩子家长或监护人宣讲自己的心得,做孩子的心理辅导,还在小区制作法治展板,联系法官、检察官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其爱人也积极参与,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帮助他们解决家庭问题。

     “这么多年来,我们小区未发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罗宣林自豪地说。

普法新招融入地方特色

     “党的政策要记清,扫黑除恶要抓紧……”在宣州区水东镇张吴村的法治广场上,何泽华带来了法治皮影戏《暴风骤雨》的首秀。只见白色幕布上,牛皮人偶在他的操控下,活灵活现地上演“民警”与“恶霸”斗智斗勇的故事,赢得了台下的阵阵叫好。

     何泽华是皖南皮影戏第九代传承人,从去年开始与法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告诉记者,狸桥镇发生的一起建筑领域涉黑恶案件,社会影响较大,当地司法局希望利用皮影戏对群众开展以案释法,于是他与工作人员一起创作了以扫黑除恶为主题的剧目,在全区进行巡演。每次演岀结束后,很多村民都意犹未尽。
     红马甲、宣传单,是很多人脑海中对普法的第一印象。而培育法治家庭过程中,宣城市打破这种印象,采取皮影戏等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家庭成员。

     “我们按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思想性相统一的要求,围绕法治启蒙、宪法精神、法治格言、中西法律文化和法治传统、基层法治进程等主题,编印‘法律进家庭’系列丛书发放给群众,还以‘美好生活·与法同行’为主题,以‘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为抓手,从群众关心的衣食住行入手,组织开展乡村行、社区行、校园行、企业行等活动,将法律送到群众身边。”宣城市司法局副局长陶群介绍说,依托主题活动,组织开展以案释法微宣讲749场、律师“一对一”帮扶2925人次、发放法治家庭教育读本27.33万份,不断增强基层群众的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

      为让法治文化润浸更多家庭,宣城市深入挖掘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将法治元素与皖南花鼓戏、大鼓、皮影戏等地域特色“非遗”项目相结合,推动形成“一县一品、百花齐放”的工作格局,让“乡土风情”与法治文化完美融合,并启动“一县一馆一公园”建设,因地制宜将法治元素融入公园、广场、街道、长廊、景区,先后建成法治公园(广场)177个,实现“抬眼见法,随时学法”。     “我已经将法治文化创作基地搬进了皮影戏博物馆,新的法治皮影戏也在创作中。”何泽华透露。

激励机制带来惠民红利

     夫妻之间经常吵闹扣6分,邻里见难不帮扣2分……这是郎溪县“法治家庭示范户”评分细则,从遵纪守法、家庭和睦、依法维权等八个方面制定“扣分项”,并根据“六无”标准,实行“一票否决”。

     想要成为“法治家庭”并不容易,也非一劳永逸。记者了解到,宣城市建立了“法治家庭”考核管理和长效激励机制,设置科学的法治家庭创建考核指标体系。按照属地原则,每两年由各县市区组织一次复核,对于年度内居民家庭成员因发生违法犯罪,被依法处理的以及经群众评议不符合“法治家庭”标准的,取消其“法治家庭”资格。

     “按照激励机制,法治家庭可以建立法治家庭授信档案,享受金农法治家庭贷。部分试点村建立‘普法微积分’,不仅记录了村民学法、宣法过程和成效,还将进一步推动‘微积分’与子女教育、个人医疗、交通出行等福利挂钩,让诚信守法带来实实在在的法治红利。”旌德县司法局局长鲍童德说,一旦“法治家庭”被取消资格,将会失去这些红利。

     法治家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已经如期实现,但法治家庭培育工程还在继续深化。宣城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党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实施办法(试行)规定,每个村每年要培育10户法治家庭,还要建立健全村级“一约四会+X”制度,将法治家庭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该市将适时设立法治家庭专项经费,鼓励法治家庭成员,尤其是农村的法治家庭成员充实到“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队伍中,协助开展村居法治宣传教育、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随着“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的不断深入,宣城市先后荣获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城市、全省社会治理防控体系建设先进城市等称号,全市刑事案件发案、公共安全事故数逐年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逐年提升。

     “我们深切感觉到,以每个家庭作为依法治理载体,使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互学互帮氛围,才能形成良好的叠加效应。只有每个家庭成员成为‘法律明白人’,才能真正让法治思维、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推动群众从认知法律向认同法律、从学习法律向运用法律转变。”吕雪峰说。
来源:法治日报
编辑:孙淑娟
见习:方安琦
编审:胡光林


 安徽省司法厅出品
欢迎投稿到邮箱sft7000@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