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承诺算不算数?这座创业之城为企业首批政策兑现1.18亿!
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今年以来,省司法厅持续巩固拓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更强的担当、更实的举措、更暖的服务,不断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
为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聚焦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安徽、平安安徽,近期,省司法厅精心策划重磅推出“法治让生活更美好”专题报道,记录展现全面依法治省工作亮点和安徽司法行政便民利民惠民的生动实践。
安徽省无为市青年企业家潘庆好猛然发现,“这次你兑现了吗”正成为当地创业者见面时的一句问候语。
兑现对象,指的是公共政策,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比如: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企业科技创新的奖补等,此外还包括企业因行政征收产生的补偿、渔民退捕的安置保障等,纷繁复杂,牵涉广泛。
企业都十分在意政府作出的承诺,究竟算不算数?尤其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政府的扶持政策,往往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推动力”,助其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不久前,无为市向11家羽毛羽绒企业现场发放涉及27项公共政策近200万元兑现资金。潘庆好的企业因科技创新政策,连续拿到了近80万元的奖励,此外申办流程比以往缩短了近一半时间。“钱只有揣在兜里,才是自己的!”潘庆好的一句感慨,道出了部分中小企业主曾经遭遇过的无奈。
针对一段时间以来少数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存在的不守信践诺问题,安徽省在芜湖市进行依法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试点,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
政府作出的承诺,算不算数
今年以来,无为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20个镇、23个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对公共政策兑现进行全面部署。
政府的承诺要兑现,首要前提是,自己出台的文件既要合法又要“合时”。为此,无为市组建“工作专班”,对2020年之前制定的134件公共政策兑现文件进行筛查和梳理,最终并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保留86件,废止36件,修订12件。
“多年来首次集中清理,省市县下发的公共政策散布在各个文件中,一些文件时间较久,或是阶段性的已经失效,这给政策兑现造成困扰。”无为市司法局党组成员董亚俊举例道,“有一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扶持政策,2019年就已经到期了,查出后进行废止,不能让一个‘过时’的条款成为今后工作的‘绊马索’。”
公共政策梳理清晰了,接下来就是兑现“历史遗留问题”的攻坚克难了。无为市司法局聘请优秀律师组建5个专业化法律团队,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兑现申请和权益保障等服务。青年律师沈小弟因此有了一个“新角色”,长期在司法局坐班,对问题库进行甄别,制作兑现清单、缓兑现清单、存量清单,就“是否兑现、如何兑现,兑现多少”提供法律意见。
他在工作中发现,有争议的行政合同较多,问题集中在工程建设、征收补偿方面。“企业认为符合政策兑现条件,政府审查发现企业存在违约,或者不符合条件;或者双方的期望值存在差距”。
“为此,我们建议他们首先进行仲裁,不行就走诉讼途径。”董亚俊补充道,“如果企业和群众需要,我们可以花钱请律师,帮他们‘告政府’。”在他看来,这样可以树立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意识,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解决行政不好解决的“疑难杂症”,倒逼相关部门落实好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能否“进超市”“上货架”
本轮改革不仅是对历史问题的清算,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建设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让企业真正从公共政策中受益,让创业者吃上“定心丸”。
“此前的(公共)政策比较零散,我们只能从一些网站获知一些碎片信息”。苏芳芳供职于一家初创型的新材料科技企业,据她介绍,公司主要申请科技创新有关的奖补政策,每年金额有两三百万元,往往是花钱找第三方服务公司来分析政策、代办手续,由此也增加了一定的经营成本。
不过,上述状况有望得到解决。10月28日,无为市“一窗式服务”门户网站——“惠企通”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它以“政策精要一览便知、资金兑现一网直达、问题诉求一呼即应”为目标,提供政策精准匹配、政策线上兑现、诉求实时受理等功能。
提起这个网上“政策超市”,董亚俊比喻:就像把政策的“层层包装”拨开,像产品一样陈列在货架上,一目了然,从而大大提升企业获取政策的效率。
对于部分创业“小白”来说,如果还是吃不透政策怎么办?为此,全市组织21个市直单位的23名“导购员”全程参与试点,落实“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理念,“手把手”地指导创业者申办各项公共政策,实现由“企业围绕政府申请兑现”转变为“政府围绕企业主动兑现”。
“最理想的模式,是不见面的服务。”在董亚俊看来,将公共政策兑现流程搬到网上,等于设立一个中转平台,企业上报兑现事项,平台交给各个职能部门办理,部门再反馈办理结果。改变以往企业申请一个政策要跑好几个部门的情况,最终将实现政策兑现“一键直达”“一网办理”,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新创业中。
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引导效应
“这次专项清理应当引以为戒,公共政策的出台,不能靠领导一时拍脑袋,自由裁量权不能过大,决策过程应当公开透明。”一位当地的政界人士表示,“如果政策稀里糊涂出台了,最后难以兑现,势必会影响政府的信誉以及营商环境。”
截至目前,无为全市共收集321个问题,其中有13个问题不属于政策兑现范围,目前首批58个问题得到了兑现,涉及136家企业,金额共计1.18亿元。
面对这一成效,无为市政府市长匡健认为,有省、市政府的支持,试点无疑给了无为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的机会,只有勇于直面由来已久的历史遗留问题,才能灵活运用法律手段逐一破解,“试点是提升依法行政、科学决策能力、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契机,无论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是系统提升依法治理能力,都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有了信心、看到了希望”。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倒逼政府部门提升科学行政和依法行政的意识、能力,平等对待市场主体,打造诚信政府,构建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匡健总结道。
改革也引发了无为市各部门对公共政策的集体反思。“公共政策必须对产业起到引导和撬动作用,今后不再搞大而全、普惠性的政策,要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据匡健透露,市政府围绕产业谋划政策,正在研究坚果、蓝莓、电缆等新兴支柱产业的公共政策,尤其在人才引进方面,将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
“很多创业者因此产生了观念上的变化,原先对公共政策是‘后知后觉’,现在都在提前做好申报准备。”在潘庆好看来,这也无形中倒逼中小企业逐步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比如,每项原始票据、原始合同都要归档,财务管理要更加规范细致”。
“年轻创业者不仅期待政策扶持,更看重地方良好的营商环境。”青年企业家王凯表示,希望政府继续加大政策兑现监管力度,切实发挥引导作用,进而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前来无为创业就业。
让无为人欣喜的是,不仅中小企业近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大型产业项目也纷至沓来。近期,一个规模达数百亿级的新能源电池项目落户当地,并追加了后期投资,而企业开工建设也创造出新的“无为速度”。
“企业要求的落户条件都非常高,但是政府都做到了,所以他们敢于继续投资。”一位政界人士说,“我们也要站在企业的角度想一想,他们最需要的是对未来的稳定预期”。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钱叶凡 显宇
审核:欧元军
安徽省司法厅出品投稿专用邮箱sft7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