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FinTech泡沫凸显 商业分析才是制胜关键
金融科技(FinTech)是近年国际上受高度讨论的议题之一。然而,目前大部分金融科技讨论都仅止于“交易技术”,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段锦泉近日指出,金融科技未来应往“商业分析”层面来进行探讨,才可打造出影响深远的FinTech应用。
”段锦泉认为,近年多数企业都专注于交易技术的提升,但技术提升后,往往也代表着产业进入门坎的降低,最终更会造成企业的低利润。他强调,唯有专注在商业分析,才可以透过金融科技,将数据整理成有用的数据,以供决策者做最终决定。
教授简介
段锦泉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金融系
Cycle & Carriage讲座教授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金融学博士
研究领域: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信贷风险、金融计量学、银行与保险等
段锦泉教授近日在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举办的“健全台湾金融科技发展研讨会”上,对当前金融行业热门话题的FinTech发表了看法。段锦泉认为,做金融科技(FinTech)的公司其实不在于做大,而要够深,要用不同角度来思考金融科技。
目前FinTech的全球发展极大部分是集中在交易技术(transactional technology),目的是在帮助消费者以更可靠、更经济、更便利的方式完成金融支付。“像是网络借贷平台、在线支付、加密货币等都是交易技术,”段锦泉强调,“不能忽视商业分析的重要性,因为它的影响才是深远的。”
商业分析为何重要?
P2P借贷平台已经太多了,要记得的是这属于交易技术,平台容易加入,入门门坎非常低,往往导致企业进入后的利润也低。
但若你可以提供竞争对手无法竞争的东西,像是提供平台上的使用者信用分析服务,让用户可以区分信用等级,从这角度切入,或提供的服务质量很高,那别人就不能跟你竞争。
这样的服务不仅属于商业分析中的深度分析类别,而且是在使用者内部分享,推动这些服务所要采用的数据,则是越接近使用者越好。
现在大家都有信息焦虑症。
“你问任何银行,都有内部数据尚未好好使用发挥的地方,而现在大家搜集到数据就会想全数使用,但是一直专注于提升交易技术,只会让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段锦泉认为,我们应该要透过金融科技做的,其实是将数据整理成有用的数据,进一步帮助决策者做决定。
此类商业分析技术非常重要,至今它的使用层面仍然非常浅薄。商业分析(Business Analytics)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商业化,现在需要更多资源及人力的投入。
不过,段锦泉也强调,深度的应用分析,必须满足消费者需求,纵横许多面向的深度理解,这绝对不是只需要几个计算机科学专家就可以完成的。
金融科技会不会泡沫化?
段锦泉认为,金融科技在有些国家其实已经泡沫化了,有些还没。他以中国的P2P借贷平台为例指出,由于进入门坎低,不具备深度的技术在市场上已经呈现饱和。
据统计在2015年,中国的P2P平台已经达到5121家。其中,这些平台的平均收益率则是由2014年的19.75%,至2016年却下滑到仅剩9.76%,大部分平台更是处于赤字状态。
“现在P2P在中国已经泡沫化了,新加坡虽然尚未发生,但未来迟早也是会破的。”段锦泉说,“泡沫是经济成长必须发生的过程,只是泡沫大到像是金融危机等级,影响层面就会很大。从政策面来看,你不会希望它变这么大。”
然而,泡沫代表一个东西价值过度扩张,但不代表它没有价值。金融科技产业或许已经泡沫化,但是金融科技中的许多技术仍然是很有用的。现在要发展就是大家要合作,透过商业分析,让大数据变成智能数据,再变成可操作数据。
很多人讲金融科技好像是新的东西,但是科技是相对的概念。比如,自动提款机在1960年代,就是金融科技,而现在代表未来的金融科技,则是人工智能(AI)。
全球由创投支持的金融科技公司在亚洲的年融资额,目前持续成长,至2016年,亚洲创投支持的金融科技公司所占投资额,已超过了全球总额的42.6%。
另一方面,这对于金融监管单位也将会是很大的挑战,但是这就是机会,不抓住就会很惨。台湾在法规上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很多法案需要经过立法院,而目前立法院效能不彰,我也不相信立法机关或是监管机构可以走在前头。
但是,很多事如果要等法规通过那就太晚了,需要自己先做,科技常常是需要自己来推动才能向前走。
FinTech + 商业信用评级
段锦泉教授近期在新加坡投入金融科技(FinTech)创业,作为新加坡金融科技公司CriAT共同创办人,他强调,以金融科技指数排名全球第三的新加坡为创业基地,因为新加坡政府在法规上采取开放态度。
段锦泉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同创设的CriAT公司,以深度分析为经营核心,商业价值在于企业信用评级分析,是大数据转换为智能数据、再把智能数据进一步衍生为“可操作数据”的重要个案。
目前,CriAT核心技术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风险管理研究所的信用研究行动项目,透过深度信用(Credit)分析所推动的机构信用评级改革,为市场提供有效且及时的信用信息。
和标普等全球三大信评机构最大的差别,是Cri将信用评等作为「公共产品」(public good)的提供者,成为传统商业信评的替代方案,目前已涵盖了121个经济体当中约65,000家上市公司。
段锦泉表示,已建置的信用资料是「公共产品」,CriAT团队能够进行深度信用分析,是商业价值的“最后一里路”所在。
例如,在Cri系统为基础,针对重要金融机构,通过规模和与其他企业的相关性来估计企业的系统性风险,能在法人投资上提供前瞻性的预测。
本文综合整理自台湾中央社、联合新闻网、经济日报、中国时报相关报道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