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求职杀手竟然是疲劳感?!
“不确定性”、“增长放缓”,当这些关键词与“全球经济”成为固定搭配,人们不得不开始有所警觉,至少需要对能否保住眼前的“饭碗”这个问题,得存有危机感。
经历过失业的人都明白,如果丢了工作,人要承受多大的精神压力,消耗多少能量。
一旦面临失业,收入来源问题就理所应当地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直白一点讲,“钱”是一切压力的主要根源。
当然,在失业和求职的过程中,还会有许多其他因素会让人一蹶不振。 比如,失业的耻辱感所引起的排斥社会心理(Social exclusion)就是其中之一。
失业的人往往遭受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打击,而这种排斥社会的心理会给他们带来更大压力。
找工作需要求职者在资源上做长期的投入,而且不一定有回报。在紧张的就业市场中,这种压力会进一步加剧。
那些经济上比较拮据的求职者,要一边想尽办法来减轻财务压力,一边找工作,往往搞得自己精力透支,疲惫不堪。
而同时,这种疲惫感又削弱了求职者在找工作过程中的重心和努力,让他们的求职结果大打折扣。
挫败感
当求职者被接二连三地拒之门外,或者投出去的一份份工作申请,犹如石沉大海,他们会变得越来越沮丧,疲惫,甚至崩溃。
他们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而且会越来越不自信,最终很可能会找一份让人不太满意的工作凑合,让自己更加有挫败感。
这种螺旋式下降,让人一旦陷下去,就不容易出来了。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掉进这个旋涡。那些乐观、积极、适应能力强的人,就更能对抗这样的困境。在心理学家看来,他们拥有更多的“心理资本” (psychological capital)。
教授简介
Vivien Lim | 林金玉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教授
管理与组织系副主任
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
研究领域:职场压力与日常通勤、信息技术对工作的影响、性别与职业、工作偷懒与员工行为偏差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我对新加坡的求职群体进行了研究。这些求职者大都在寻找管理层的职位或者专业性的岗位。
我特别关注这个群体面临的财务困境,社会排斥,失业后的心理资本以及求职过程的疲劳现象等问题,并且研究了这些因素的反作用,比如,新工作的质量、辞职意图和对新雇主的忠诚度等。
参与调查的被研究对象都是在求职阶段接受首次问卷调查。他们都逐项报告自己的财务困难、失去的社会关系、心理资本以及疲劳程度。
一年后,他们再次接受问卷调查,对新工作的质量、工资和升职前景进行反馈,同时,评估对新雇主的忠诚度,以及辞职的可能性。
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有经济困难、失去了一定社会关系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更显疲惫。性格不乐观、不积极、适应能力差的求职者也是如此。
而这种疲劳的后果是——新找到的工作往往不够理想。
疲劳程度越高,求职者就会越容易妥协,大多会接受一个差强人意的职位。新的岗位提供的薪水和升职机会都不如从前,他们很可能不到一年会再次换工作,因而,对新雇主的忠诚度也就不是很高。
研究表明,保持信心与活力,对于求职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找工作时产生的疲劳将会被带入新工作中,并产生负面的影响。
怎么办?
要减少这种疲劳感,需要求职者拥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心理强度、社会资源以及时间和精力,这样才不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特别是能够支撑自己度过求职期的经济能力和社会资源,将提升求职成功的可能性。
从个人角度来说,必须学会未雨绸缪,要培养自己的耐心和自信,才能找到一份让自己更满意的工作。在新加坡,各个小学就已经开始注重培养学生们审慎的理财观念,这种观念对日后他们走向职场非常重要。
求职者如果能从家人和朋友当中获得情感支持,这对于他们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不是轻易凑合,也大有帮助。
作为家人,也千万不要看不起一时失业的亲戚,而是要给他们更多支持和鼓励,让他们重拾信心振作精神,才能找到下一份好工作。
在社会层面上,求职者也需要得到求职顾问和社会工作者的帮助,才能有效地改善求职过程中的疲劳。
政府和社会机构应增加对失业群体的经济补贴,减轻失业者的财务压力;也可以举办一些社交活动,既能让求职者拓展人脉资源,也为他们提供放松和休息的机会。
同时,社会机构还可以为求职者提供一些干预课程,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乐观情绪,这对帮助求职者战胜失业的挑战将大有助益。
编译:杨嘉铭
制作:黄颖童
文章首发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Think Business,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英文版
原题为Avoiding burn-out in the job search
作者:Vivien Lim
部分配图来自网络
*以上内容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官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