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问题频出的公益圈,还能进么?

郑伟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2020-10-15


最近,问题疫苗事件引发了很多人的负面情绪。我一些的朋友甚至萌生了转入公益行业的想法,纷纷向我打听公益机构是否有工作机会。在他们看来,公益行业还算是机构价值观的一片净土,与那些完全为逐利有时甚至没有底线的企业不同。


没想到,紧随着疫苗事件,公益圈的丑闻也接连爆发。一些中国知名的公益人士因性骚扰事件而名誉扫地,这在行业内部和圈外都引起了很多关注和讨论。正因为大家对公益慈善行业的价值观抱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这些知名公益人个人身上的道德品质问题,才激起公众的愤怒。



公益组织负责人与公众建立信任,具有天然优势,公众普遍认为他们更可信,也更有利他心。相应地,当公益组织负责人在个人道德上发生危机时,公众自然更难以接受,情感上受到的冲击更大,相关事件的传播力度也会更强。


而这也反映出,中国的公益行业目前存在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以及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


郑伟

新加坡国立大学MBA2014级

公共行政硕士MPA2013级

新加坡Alliance for Good(AFG公益慈善筹资联盟)首席顾问

洛克菲勒家族慈善顾问办公室访问学者

曾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公室企业合作官员



在海外做公益慈善的,都是什么样的人?

 

客观来讲,公益组织和慈善行业,作为价值观的一片净土,对很多人都具有相当的吸引力。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对于理想主义青年,还是各行各业的社会精英,抑或是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慈善家们,大家都愿意投身其中。

 

我在工作及国际会议场合,曾接触过一些北美的财富家族成员,比如希尔顿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的后代,他们很愿意作为一个普通全职员工,加入到家族基金会或他们感兴趣领域的公益组织去工作。

 

而对于欧洲的一些皇室家族成员而言,公益慈善事业更是少数仅存的让他们觉得既舒心又体面的工作领域。英国查尔斯王子自己拥有的公益慈善机构多达20家,涉及不同领域。这些慈善机构的活动和项目,自然占据了查尔斯王子大量的工作及个人时间。

 

企业和挣钱这个事情对他们而言,太累心;而从事公益慈善事业,既养心,在公众面前又非常体面。个中缘由,很大程度上在于公益组织所代表的价值观及其占据的道德高地。

 

公益行业,或者说非营利组织行业的规模,在很多发达国家向来是相当可观的。在美国,每年非营利组织行业为美国经济贡献了约上万亿美元的GDP,占美国总GDP的大约5%,数字相当可观。

 

2006年,我曾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工作,这个只拥有约150万人口的城市,却有上千家不同细分类型的公益组织和基金会,关注残障、教育、环保、健康、养老和新移民等各个方面;非营利组织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一个重要行业支撑。

 

不过,我也曾亲眼看到当地的公益组织辞退工作绩效欠佳的员工,其中很多人都是名校毕业生。这让我很震撼,原来公益机构竟然可以拥有像华尔街那样的强议价能力和人才挑选余地。

 

公益慈善在中国,眼下仍是一个朝阳行业。每年中国的公益慈善捐赠额大约一千亿人民币,占GDP的比例与美国相比,有几十倍的差距。这也意味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郑伟(右)为中国公益慈善团体做培训,分享如何为捐赠人服务及提高筹资能力


而中国公益行业从千亿规模向万亿规模迈进,需要更多德才兼备同时兼具跨界沟通的人才,尤其是跨界的募款人才,从而构建更广泛的公众信任基础,拓展更广泛的行业发展及支持资源。

 

公益人才:跨界、专业与商科背景

 

公益组织的很多岗位,尤其是筹款职责的岗位,都需要商科的人才,特别强调跨界专业能力及综合学科背景。

 

以我曾工作过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简称“儿基会”)为例,机构每年全球的运营资金支出规模接近60亿美金,其中三分之二的资金来自于个人、企业与基金会的慈善捐助。

 

国际非营利组织的生存高度依赖机构的专业募款和传播能力,而这部分的职能相当于商业机构的市场营销。只不过商业机构营销的是商品和服务,而非营利组织营销的则是它所倡议的机构理念和具体项目。

 

我在儿基会供职的部门主要工作就是与企业合作,负责机构的专业募资。国际非营利组织的专业募款职能细分程度可能超乎大家的想象,包括互联网和直邮月捐、电话募款、电视募款、活动筹款、大额捐赠与企业募款、贺卡及小礼品销售筹款、商场与街头筹款等多种形式,此外,还有专门的遗产捐赠负责人员。

 

国际非营利组织的市场营销,往往跨越国界,有时需要在不同的国家和市场募集资源,这些工作当然需要具备跨界能力的国际专才。非营利机构在广告和市场营销方面需要的专业度,丝毫不逊于大型企业,在对国际化品牌传播和募集资源的人才能力需求方面,有时甚至超过企业人才的标准和要求。而非营利组织的市场营销业务和内容,因其利他的价值观导向,往往也更能激励人心。

 

在加拿大工作时,我曾经做过某个项目的爱心捐赠礼品清单。清单其中有一项给当地捐赠人的选择:你可以捐赠90加元给我们的机构,我们会代捐赠人购买两头猪崽,支持中国的贫困家庭,帮助他们改善收入,让贫困家庭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正是通过这样一本专业的爱心捐赠宣传册,这家国际非营利组织每年从加拿大可以获得大量的资金捐赠和支持。

 

后来调回中国办公室,有一次我带着一名来自法国的捐赠人去陕北农村探访。看到当地村民和学校收到来自爱心捐赠礼品清单所捐赠的小猪崽们,这名捐赠人特别的高兴,那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喜悦,而且这种感动能特别持久。这让我也感觉到,慈善公益类的工作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2016年,郑伟在深圳会展中心主持国际慈善早餐会


薪酬:不能回避的话题

 

非营利组织的筹款部门是机构的资源入口,没有营销就没有企业的生存。同样,没有筹款能力的公益组织,就没有生存的基础。

 

在国大商学院,我也接触到不少同学及校友,他们对公益行业的职业发展机会很感兴趣。谈到公益组织的职业发展路径,大部分人最关心的是薪资待遇问题。

 

确实,一些民间草根公益组织,因资源匮乏,岗位薪资待遇会很低。但是很多国际非营利组织,包括联合国体系内的联合国发展署、粮农署、妇女署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他们的筹款相关的工作岗位,更倾向于招聘具备商业管理背景的人才。

 

这些机构不仅能够为跨界国际型人才提供很有竞争力的国际标准薪酬,还能提供不少免税的超福利待遇。多数国际组织全球薪酬标准一致,五年工作经验以上的专员(Officer)月薪可以达到四五千美元。

 

公益事业:更易降低商业交易信任成本

 

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是一条既有挑战性,又具备价值观认同的职业发展路径。过去十年间,由中国企业及财富阶层发起的企业和私人基金会数量,从2008年的几百家,增长到现在的超过6,000家。


这些企业基金会和家族基金会的管理人才,既要具备公益行业从业经验,又要能够理解商业逻辑和家族传承文化,需要具备与企业家与社会精英理事成员战略沟通和跨界协同的能力。


很多基金会领域的岗位与企业高管待遇一致,国内的一些企业和家族发起基金会在招聘管理层时,能够给出百万年薪,非常适合具备商业管理背景的跨界人才。



对于很多成功的商业领袖而言,战略性地参与公益慈善也是打造自身责任领袖形象的必要选择,也能够帮助企业领导者从利他心的维度,更好地与利益相关方建立信任关系,降低商业交易信任成本。


慈善家之间反而更容易做生意。我曾见到来自中美两国的两位慈善家因为慈善话题而坐到一起,也因为慈善建立起信任纽带,让他们的企业之间能很快达成互利共赢的商业合作。对他们而言,双方都真诚地热衷慈善,回报社会,彼此欺骗的几率自然大大降低。





作者郑伟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在读MBA,内容及部分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王彤



了解新加坡国立大学MBA课程以及申请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