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纸质书并没有消失,反而正在回暖

2017-12-04 韩粗粗 岚轩书语


转发自公号:午时台风



 陪伴你 

一直到 故事说完



你有多久没读书了?


是的,

我说的是纸质书,夏天捧在手里有点汗津津,冬天又冻得手僵硬。




01

纸质书已经渐渐的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自从我们有了电子书,能通过网络的渠道看书,又或者,网络文章的碎片化阅读占用了我们本来应该用来读书的时间,我们阅读了更多的网文,更少的去看书,去看“厚重”的文字。

越往后,好像书店的存在与否已经不再重要,我们不再整个城市的找书店,不再书店花上成天的时间翻找一本也许不知道书名的书。

终于,在书店都以疯狂的速度消逝了以后,我们才意识到,原来想在城市里找到一家书店,坐在书架旁的地板上静静地看一本书,已经成为一种奢侈。

我记得是零几年的时候,我刚在中山路的“光合作用”买了书以后,得了抵用券,等我下个月再去的时候,这个店面已经变成了馅饼铺。想来讽刺,就在那几年,精神的食粮被淘汰得太快了,一眨眼的时间被换上了物质的食粮,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在意它们的离去。

 

传统的实体书店是一种旧的文化象征,文化象征会消失,但文化并不会消失,如何去更好的保住其文化内涵更加重要,而不是遗憾其象征的消逝而止步不前。




02

纸质书与电子书相较之

电子书的出现就是对于实体书店致命的一击。

如今是电子书大行其道的年代,一件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会引起孰是孰非、非你即我的言论,就好像当年电视的产生也曾造成的一阵恐慌。

 

 作者:找了丶没了

1、排版装帧。可能是因为阅读电子书的设备尺寸固定,不能很好的适应不同书籍的内容。

在我的眼中,每一本实体书都是一件艺术品,它们有不同的排版不同的装帧形式,有的还会设计一些与书籍相关的特色内容,这都能够大大提升阅读者的阅读体验。全部的电子书加起来我都看不见艺术品的影子。

2、收(情)藏(怀)。小时候买书,非常讨厌老板在书后盖上店章,因为我有一种老板破坏了我东西的感觉。但是现在,每到一个地方,我会选一两家当地有特色的书店,买一两本书,并且一定会要求老板给我盖一个店章。而且整整齐齐摆满一个书柜,实在是让人满足和羡慕。

3、资源。很多书特别是专业类书籍都只有实体版,没有电子版,这就使得不得不看实体书,这也是电子书目前的一个显著劣势。

4、实体书相对于电子书来说不需要电源,可能这点对于很多人来说无足轻重,但是这对于在不发达落后地区进行知识普及是非常有利的一个条件。

 

 作者:靳小凡

我们撇去情怀成分、收藏成分、装逼成分,客观地分析:为什么大脑偏爱纸质书呢?

①读纸质书时,大脑更专注

1、唤起对读书的重视

心理学有个现象叫沉没成本,你对A付出得越多,对A就越重视。为一本书付出得多,读书决心也就更大。

反之,有些人动不动就下载10G免费电子书,他们不一定多爱读书,不过是爱藏书而已。轻松得到的东西,我们往往不会在意。

2、隔绝了干扰,更容易沉浸式阅读

读纸质书,你只能双手捧着书。读电子,你可能遇见各式广告弹窗、微信消息,或者不知不觉退出了阅读界面,浏览其他网站。即使是使用专注阅读的kindle,偶尔会被一些电子产品的调节亮度调节字体的功能所分神。

②情景记忆更强

费里斯 · 贾布尔在《环球科学》上的文章表明,尽管电子书大行其道,但物理特征千篇一律,而纸质书独特的装帧、厚度、重量、排版,还有用手指来回翻页的触感,甚至墨香,都帮助大脑增强了情景记忆。

③打序号、打星号、划线、批注方便

联系新旧知识,也正是心理学中,高效学习的一大策略。

 

 作者:匿名用户

其实你在看纸版书的时候,翻页这个过程就相当你短暂休息了一下,你的手、头、颈、背都在小动,呼吸也有轻微调整。

但是在电子设备上看书,你翻页的时候只需要动下手指就完成所有操作了,中间这个短暂的休息过程就省略了,很快就感觉到累,所以看电子书容易分神很正常。


 作者:北京空荡荡 

看完一本书,合上的时候满满的成就感和不舍与回味。

看完一本“书”,电源一关只想睡觉。

 

很多人说纸质书的阅读感受更好,什么样的感受叫阅读感受呢?

纸质书上有让人陶醉的油墨香味;

纸页的触感通过指尖传达到心里激起一种叫“情怀”的东西;

那种读了一遍又一遍以后书页上带着自己翻过的痕迹和味道,重新翻阅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记起上一次看到这时我们身处何地又做着什么事情;

能在我们想起点什么又忘记了点什么的时候回去翻找内容,而往往我们也记得大概的位置,是在书本的左侧还是右侧,前半部分或者后半部分;

不论从哪里翻开我们都能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因为是书,端在手里的一本书。

 

还有一些观点认为,电子设备往往是阅读的补充,而不是必需品,所以很多人没有足够的动力把纸换成电子显示屏。

另外,“电子疲劳”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在对着电脑和手机工作一天之后,难免会对电子书阅读器的屏幕产生一些抵触情绪。看到电子屏上的内容,大脑自动就把其弱化,所以造成我们很容易看过就忘记或者情节篡位。

对一些读者来说,纸质书代表着一种信仰的力量,书里的故事会更有趣。

 

除去小说以外,我是一个看书不喜欢按顺序往后看的人,诗歌散文,其实篇章的前后编排大多没有特别的含义,而一篇一篇的往下读会让我有急迫感,我觉得我好像是为了看完这本书而在拼命的追赶,所以我喜欢漫不经心的翻开一篇,来一个奇妙而惊喜的邂逅,所以读每一篇的时候的心情都是饱满的激情,不知不觉所有篇目都被我看完了。

用电子书,我不能这样随心所欲的乱翻,所以我往往比较快就感到疲劳,很容易弃“书”而逃。

小说又是不一样的,一旦翻开,我很容易废寝忘食,希望能憋着一口气把它直接读完,我享受那种感觉,飞转的纸页在我的右食指间闪跃,一不小心就由厚变薄。

而且,我比较小的时候,喜欢在书的扉页最下方用我扭捏的字体写上我购买的时间地点,又或者是谁送给了我,等我很久很久以后搬家时再看到这本书,一个故事又回到了心头。

 

还有一点,也许是我们从小接触到的更多是纸质书,而有一些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变,所以我们现在说读书是一种情怀,但我不敢说如果一个从小面对电子屏的小孩,会对纸质书作何评判。



03

纸质书的“回暖”


“当网络书店越来越吸引读书人的目光时,消失的不仅仅是一些传统人文小书店,消失的其实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独立书店,你好》


     

 

“寒冬”之后,实体书店回暖,人们对纸质阅读的兴趣回归,有人开始利用这种小众的叛逆心态,也利用了一部分人的情怀;有文艺青年的书店梦,也有资本的跨界野心。

 

2011 年 5 月 19 日,亚马逊宣布电子书销量超过纸质书,每卖出 100 本纸质书的同时,可以卖出 105 本电子书。 2010 年,著名未来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曾预言:5 年后,纸质书将消失

但 5 年过去,纸质书市场开始有了复苏的迹象,纸质书也并没有如他们所言直接消失。

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电子书阅读器在 2011 年达到了 2320 万台的出货量的高峰,但仅仅过了一年,出货量就跌至 1490 万台,然后逐年降低。

 

长期以来,纸质书出版商也不断琢磨出了很多新的营销手段。比如简洁电子书阅读器无论如何也无法拥有复杂的装帧设计。一个例子,奇书《S.》的独特设计及印刷,已经超越了书籍本身人们并不是为了读《忒休斯之船》而去卖这本书,更多的是冲着它的设计。逼真的咖啡渍,夹在里面的明信片,大家好奇里面的某一个配件或者他们的批注。有评论家说这是一本可以读七遍的小说。


图片一

图片二


早些时候,苹果也发售了一本名为「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的精装书,书中包含 450 张照片,记录了近 20 年来全部的苹果产品,如果只是一本电子书,这就无异于在网络上浏览图片,苹果恐怕也没有底气卖 2000 块。


《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在书籍的花式改革以后,书店也不甘示弱,一些设计讨巧的独立书店在社交媒体上走红,业绩开始上升。越来越多的出版商选择“先电子书后纸质书”的出版模式,挑选读者钟意的书籍上架。

经过了一段时间,究竟是因为消费者厌倦了电子书,还是出版商为了保住纸质书而采取的小手段发挥了作用,我们也只能静观其变。


04


1






实体书店如何完成转型


面对众多书店的消失,救救书店成为众多爱书人与从业者的呼吁。

文化学者吴祚来在《新京报》撰文称,法国政府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加拿大政府为独立书店购置电脑设备支付一半的费用、德国政府不仅免征书店的所得税,还在增值税上给予书店优惠;日本和韩国政府制定图书最低折扣以保护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处于平等的竞争舞台。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在《中国新闻出版报》采访时也表示,书店是政府应扶持企业,新闻出版总署将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专门文件扶持书店,”

但政策扶持只是推动实体书店向前发展的一方面,真正的经营还是要靠书店自己。

在书店最困难的时期,政府的支持就是雪中送炭,但不能永远都等别人送炭,书店想要长期经营下去,必须自己生起火来。




西西弗书店上海地区执行总监张志忠说,“我们把自己当成独立的商业体来运作,不抱怨电商挤压,也不抱怨读书人太少。书店人不能把‘关爱书店、保护书店’挂在嘴上,不能总是求关注、求阳光,只有把书店运营好,才能谈论社会理想、情怀。作为商业体,我们不会丢弃书店的文化属性,但也不会为了守住理想,就抗拒畅销书进入。生存是第一步,先生存、再发展,发展好了才能更好地谈论书店的理想,更好地承担书店的社会责任。”


随着人们的意识的改变,实体书店必须多元化经营,打造体验式的“文化空间”。人们更加在意的是书店可以提供的服务和环境,并不仅仅是书本身。

让书店不再局限于一种购书渠道,寻求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模式,以差异化服务赢取市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生活方式。



05

国内外实体书店的创新之道


1 服务的创新,精准化、定制化、体验化


服务创新是大部分书店实现转型的首选方式。

 

东京森冈书店:精心只卖一本书 

森冈书店位于东京繁华市中心,店面仅大约15平方米,店内没有书架,只有一张老旧的书桌。但比起店面的简陋,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家书店每周只卖一本书。为配合图书的销售,书店会根据所售图书的内容,将店面进行相应的布置,甚至举办与所售图书相关的主题展览。顾客最终买到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还包括了与之相关的文化与知识。


2 业态的创新,多元、复合、叠加



实体书店最早的业态创新,就是在书店内叠加咖啡简餐等餐饮业态,书店转型为复合业态的经营场所。但实体书店业态的创新,离不开“书店”为灵魂,因为书店所赋予的文化内涵,是其他业态所无法比拟的。

 

可以住的书店——BOOK AND BED TOKYO 

“跨界店铺不只是一种概念,它的意义在于能给人们带来一种独特的‘当下一瞬间’。”这家店在满足消费者的每个“瞬间”。提供的体验就是“懒洋洋地看着书,喝完一杯鸡尾酒,然后安心睡去”的瞬间。

在宣传中曾提到“做着喜欢的事情进入梦乡,是不是人生最棒的瞬间?”,试图通过这一概念吸引爱阅读的年轻人——也的确效果拔群,刚开业,几个月内的床位就全部订满。在Instagram和Twitter中有不少年轻人慕名而来,在颇有设计感的书架中捧着书拍照。


BOOK AND

BED TOKYO


钟书阁(扬州、苏州):成为文艺青年的必打卡之地,精心设计使其成为新的拍照圣地。




3 商业模式的创新,线下+线上


 

亚马逊书店:打通线上线下的书店 

亚马逊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大数据优势。有“评分4.8分以上的书”“本月畅销书”“用户收藏最多图书”“评论数超过1万条的书目”等分类。在每本书底下附上卡片,上面有这本书的评分和读者评价,同时还会附上条形码,读者用亚马逊App扫一扫就可以自行查阅。根据大数据推测出喜欢这本书的人,很有可能也会喜欢同类书,也就是把线上的兴趣推荐搬到了线下,而这种兴趣推荐的模式则可以进一步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



4 目标客户的创新,亲子、老人等“窄众”



传统实体书店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客户群,一些书店开始瞄准某个年龄层次的客户群体,深耕细分市场,以该年龄层次所适合的书店形态赢得了生存空间。

 

东京代官山莺屋书店: 这家店将目标客户群细分为50岁到60岁的“中老年”人群,通过“窄众”定位获取细分领域里的利益最大化。书店迎合中老年顾客的作息时间将营业开始时间改为上午7点;配备60岁以上的店员,与顾客进行更好的交流;售卖老电影的DVD,引起顾客的共鸣等。





结语



有一些实体书店正在退出我们的生活,而有一些正在引领未来的生活方式。透过那一家家新型的独立书店,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行业的冷暖,更是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它涉及的不只是书和阅读,也是一座城市商业形态的变化、社交空间的延展和文化视野的打开,以及,那些在“寒冬”中热情而又小心翼翼的转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