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成长能否插上移动的翅膀?——"移动教研与教师成长"公益论坛在京闭幕

2017-06-06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6月3日,第三届“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周”之际,由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以下简称“教育分会”)和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 “移动教研与教师成长”公益论坛在北京中关村成功举办。


视频回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510oawo1q&width=500&height=375&auto=0



论坛由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副会长、清华大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石邦宏教授主持。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长春教授、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杨丹总经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基础教育期刊社社长、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宣小红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栗玉香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冯晓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秀麟教授、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马涛主任、北京中庆纳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天舒博士和技术总监孔春辉等领导和专家出席论坛。来自全国各地教育信息化领域150余位专家、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长、教师、社会组织和企业代表参加了论坛。


教育分会副会长石邦宏主持会议



教育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长春教授、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杨丹主任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周长春教授指出,教育改革是世界性难题,技术进步正在瓦解学校的围墙,移动学习、移动教研已经不同程度地进入教育过程;今天的论坛,就是要深入研讨这一新的教育现象,以期准确把握移动教研的教育逻辑,让移动教研在创新教研方式的基础上提高教研效率、推动教师个性化成长;同时,移动教研还要推动教师深入研究移动学习,让移动学习产生应有的效率。杨丹主任在讲话中对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研究与实践充满信心和期待,并对教育分会举办公益性论坛的提议给予了高度评价。



冯晓英教授、马秀麟教授、马涛主任和中庆纳博技术总监孔春辉先生分别就信息环境下的教师研修、移动学习、教师成长、移动教研技术实现等主题与参会代表分享了自己最新研究成果。整个过程中,演讲专家和参会代表互动热烈、意犹未尽。



冯晓英教授分析了“互联网+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与关键特征,给出了具有理论高度和实践价值的观点和与建议。冯教授认为教师不仅是“教”的专家,更应是“学”的专家;教师培训要以教师为中心,重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以及自觉成长意识;教师培训要以实践能力导向的深度质量评价来考核和引导;教师培训要通过技术应用的设计产生新优势。



马秀麟教授依据翔实的实证数据,深入地剖析了移动学习的特征、主流模式和成效,指出了中小学生移动学习面临的很多困难和不确定性;马教授认为,学习效率并不与技术实现同步,因此,移动学习需要设计、引导和约束;移动教研不仅要研究教师成长,更要研究移动学习。



马涛主任根据自己多年一线的教研经验,分析了目前教研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移动互联环境中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定制教研模式,其中尊重教师个人兴趣是个性化定制的核心,它指向的是源于兴趣和潜能的创新能力、由于兴趣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教研效率。


孔春辉总监介绍了移动学习和移动教研的技术原理与技术设计,阐述了自己在推动移动互联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等领域的思考与行动;指出“处处可研、时时可研”在向“处处研好、时时研好”转变的过程中还面临政策、观念与实践上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教育利益相关各方的一致努力。




周长春教授在总结发言中,高度评价了几位演讲专家的严谨学术风格和开放创新的教育观念,论坛热烈的研讨气氛是对本期论坛意义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周教授郑重承诺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今后将更多举办这种聚焦具体问题、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的小型公益性论坛,在学术研讨和学术辩论中产生思想火花和行动方案,为教育实践领域的创新与变革做出更多贡献。


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

     


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从2017年6月1日至6月15日持续15天,设有7大主题、11场创新论坛以及为期3天的教育产品创新展,引领教育行业人士共同探讨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趋势,展示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化创新产品,助力教育的创新发展,构建“互联网+教育”创新生态。


文章来源: 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


版权声明

本文系微信公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转载编辑文章,编辑后增加的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本公号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对其内容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保证。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属原作者。如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快速审核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