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互联网+教育”创新周】丨北师大教授余胜泉解密“互联网+高校课程变革”特色之路

2017-06-30 余胜泉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2017年6月,第三届科技教育•创享未来“互联网+教育”创新周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圆满落幕。创新周聚集了来自教育政策制定者、国内外权威教育专家、学者、一线实践者、企业家等共同探讨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体验最前沿的未来教育创新产品,共建“互联网+教育”管理规范与服务新业态,助推未来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互联网+教育”创新生态。创新周期间,与会的专家学者就教育创新、互联网+教育等热门话题做了精彩的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教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教学部副部长余胜泉教授就“互联网+高校课程变革”做了精彩的演讲。


余胜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教育要适应学生的变化


现在的大学生,特别是00后,都喜欢快节奏的非线性的信息获取,很大程度上依靠科技来获取信息和进行社会以及专业的交流。他们和老一辈的学习者不一样,有着不同的特征,教育要适应学生的特征。



大学生在线学习深度有待提高


近几年,教育的各个领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高等教育领域中,MOOC的出现不仅是生产力的变革,更是生产关系的变革。MOOC的发展有好处也有缺点,有大规模的网络访问,但并没有大规模的网络学习发生,辍学率高,学习保持率低。目前在线学习大部分都是浅层学习,虽然有大量的学习资源,但是学生没有深入的学习。



学习元双螺旋模型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


基于学习元的双螺旋模型利用大学课堂促进学生深层投入,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从接受到参与再到贡献,促进深度投入。学习元平台,能够支持多种学习方式,支持接受中学、做中学、联系中学、比较中学、反思中学、交流中学、教中学、创造中学习等等。通过不同的活动,不同的认知投入训练,不同活动的支架,促进学生从单一的知识接受到深度的知识贡献。



促进深度学习的生成性课程研究


本研究以《教育技术新发展》课程为例,开展了促进深度学习的生成性课程研究,授课对象是博士生、部分访问学者、硕士生。授课定位是了解学术前沿,加强经典著作阅读。核心是了解研究的经典,加强教育领域最基本的经典文献的阅读。


本课程的内容不是教授预设好的,而是随课程教学的进展生成的。教授的职责从传统的传递知识,转变成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从老师教什么,变成学生学什么,促进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成积极的态度进行自主学习。



生成性课程的八大特点


1.师生角色是开放的,同伴互助、教学相长

课程采用Peer Coaching的思路,设计协同、评价协同,师生角色是可互换的,然后管理协同。我们努力实现把课程内容开放出去,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内容的建设当中来。



2.课程内容来源和结构开放,师生协同构建

教师和学生均可为课程内容的建设做出贡献,为课程创建新的学习内容、引入相关学习的内容。教师和学生均可对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建立自己个性化的课程体系。



3.课程内容是生成的、进化的,而不是预设的

教育要打破封闭、固化的网络静态课程的内容,把网络课程变成动态、开放、进化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贡献者,老师一个人的思维有限,学生有时候可以贡献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4.课程内容不仅是资源,更是内容、活动、工具的深度融合

互联网+教育不仅仅是把视频发布,更要通过交互活动的设计,对内容进行深度互动,让课程内容不仅仅是资源,更是内容、活动的结合。



5.课程内容既有内在结构,又有语义属性,可重组与聚合

内容和内容之间有内在的知识关系,通过语义属性结合,既提供传统的树状组织结构,又提供知识网络的逻辑。从资源组织到知识组织,从线性、树状组织到语义化的网状关联。还可以把一个内容拆成从一个完整大的课件拆成很多组块,根据学习者的特点组合成适合自己特点的课程。



6.学习是社会对话、认知网络联接与共享的过程

在线教学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学习者因为孤独往往无法坚持下去。通过网络法则把每一个学习者跟知识进行交互,交互之后会形成一个知识关系的网络。改善原有的在线学习的弊端。



7.学习是贯一设计的,线上线下无缝切换,O2O深度融合

采用随机抽查课堂演讲、平台上记录学习数据等多种方式约束学习者学习。尤其是学习困难内容的时候,线上线下结合非常重要,营造学习压力感会促进产生学习动力。



8.面向学习过程的数据采集,基于数据分析的发展性评估

多渠道、自然地采集学习过程数据,通过数据可以看到学生每个单元的学习结果、学习行为、学习语境等,结合线上线下数据做发展性评估。



生成性课程努力的方向


生成性课程努力的核心是增加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投入,使得学习不再是浅层次的行为与反馈。未来的网络教学将从内容呈现发展到通过活动促进知识建构的方向。


开放共享将成为网络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整合,开放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丰富学习活动,开放学习过程,实现多种学习、教学模式,人机网络共享,拓展学习者学习信息渠道,允许利用多种终端开放学习将成为趋势。




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精彩回顾

     


为期15天的“互联网+教育”创新周通过7大主题、11场论坛以及为期3天的教育产品创新展,引领教育行业人士共同探讨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趋势,展示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化创新产品,助力教育的创新发展,构建“互联网+教育”创新生态,现已圆满落幕。


精彩活动回顾


6月1日:

未来教育的发展在哪里?——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在北京隆重启幕


6月1日:

“新教学新范式”主题论坛——教育科技LINK校内外核心素养


6月2日:

2017教育+资本高峰论坛开幕!桃李资本推动教育产融结合


6月3日:

教师成长能否插上移动的翅膀?——"移动教研与教师成长"公益论坛在京闭幕


6月6日:

教育全媒体时代,你跟上节奏了吗?


6月7日:

大学教育如何改革创新?——2017大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6月12日:

冲破“鸽子笼”,迎来新教育 | 2017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新维度 新教室——教育+人工智能发展趋势论坛成功举办


6月14日:

“不忘初心” 发展创新—— 2017年“‘走班教学’管理智慧与实践”专题论坛圆满结束


6月15日:

人口红利再度来袭,早幼教如何强势崛起?


6月15日:

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圆满落幕



版权声明

本文系微信公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原创文章,编辑后增加的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原创文章及原创图片版权归属本公号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转载请公号后台留言联系授权,并在转载文中注明作者及简介、来源公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原文链接,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