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规模超过8000亿,辅导学生达1.37亿人,是“教育体制”催生了培训热?

2017-07-03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正值中小学招生季,原本火爆的各类校外培训机构更是异常活跃。日前有位家长参加孩子家长会后回来说,班里只有她儿子和另一位同学没有参加补习班。她举手承认的时候,都不敢环视其他家长,好像自己很理亏似的。



一个10岁的男孩下了课能在楼下疯跑本来是合乎天性的,为什么在同龄人中变成了少数派,陷于孤独?一个坚持孩子应该在“玩中学”的家长为何会在家长群里显得充满自卑?


到底是谁错了?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让不少家长和学生偏离了课堂知识,一味去追求超前教育,以迎合“小升初”秘考的节奏。这看似满足了学生升学需求的利益最大化,实际上却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但家长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据《广东省青少年社会教育发展蓝皮书》显示,广东超过80%的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学生接受校外培训。而据中国教育学会调查,2016年全国中小学辅导机构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上课外辅导班的学生达1.37亿人次,辅导机构教师规模700万至800万人,培训机构20多万家。



大家都知道补课不好、恶性竞争不好,但在这种氛围中,无力抵抗,谁愿意做那个孤独的抵抗者?毕竟不随波逐流,如果失败,就是孩子一生的失败!


看看以下两则消息:


消息一:一则给某著名青少年校外培训机构“集赞”可送报班代金券的消息,在朋友圈疯狂转发,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校外培训这个行业现在有多么火爆。


消息二:广州某公办重点初中组织“秘考”,从2000份小学生简历中筛选出200份进行面试,为其重点班挑苗子。


这两则看似关联不太大的“校外”“校内”新闻,却因为“疯狂补课”联系在了一起。而正是这些嘴里反对应试教育、心里最心疼孩子不能玩不能按时睡觉的父母,捧红了校外培训机构。


然而,这些培训行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因为没有明确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监管,乱象丛生。


一是行业缺乏严格的准入门槛。学校附近存在着难以计数的家庭作坊式的培训机构,存在巨大安全隐患。


二是行业处于不成熟不理智的发展阶段。要么为追求成绩,一味书山题海应试教育;要么片面迎合青少年兴趣不加引导不理后果,严重威胁青少年身心健康。一旦经营不善就卷款潜逃,人去楼空。


三是行业教师资格无法认定。青少年社会教育从业教师既缺乏人社部统一设立的职业资格认证,又无法适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标准,职业生涯发展途径不明朗,为行业人才招聘与培养发展带来阻碍。


日前,《广东省青少年社会教育发展蓝皮书》项目组向广东省21个地市的教育局了解当地民办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的相关数据,大部分无法提供;工商部门则表示大多数从事教育培训业务的教育机构仅以普通公司名义进行注册。


试想,一个行业连机构数量、从业人数、行业产值等基本数据都没法统计,甚至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估计数量,何尝不是一个行业的悲哀?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行业规模的急速膨胀,并且涉及青少年、家长、培训机构等多个方面,要在短时间内实现有效监管、规范的难度很大。这就需要尽快明确主管部门,对行业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调研,在逐步探索与试行中,尽快建立行业规范,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行业发展指引。


除了呼吁政府有效监管外,我们也应该看到,超前教育、掐尖秘考,才是这些乱象的幕后推手。


各种筛选和掐尖,这些年在急速低龄化,也加速了家长和学生的应试焦虑。不可否认,一些受追捧的校外培训机构是有两把“刷子”的,吃透了应试题型和答题规律,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能够对孩子的成绩提高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孩子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你都拿来提高分数、强化训练了,发展兴趣、拓宽视野等素质教育,按时睡觉按时吃口热饭的时间,都被无情地压缩了。


家长都在说:“不是怕孩子跟不上学校的课程,是怕跟不上其他参加校外补课同学的成绩。你不学,人家学,人家就超过你了。即使小升初不用考试,中考也是要考的,小学成绩好,就是打下好基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就是绝大部分让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的家长的无奈心情。牢牢抓住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不断吹大期望泡沫,煽动教育焦虑,也是校外培训机构近些年来发横财的深层原因。


面对混乱的行业、疯狂的家长、迷茫的孩子,政府不能再缺位了,应该加强加大监管力度,针对行业、机构、从业者的现状,在逐渐探索与试行中拯救深陷补课怪圈的青少年及其家长群体。而诸多改变的关键,是要让义务教育回归本义。


补课真的有必要吗?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条件观念 

    


有观众说,正在热映的《虎妈猫爸》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幼升小战场。艺术来源于生活,现实的升学更残酷,各种学位大战、补习大战每年如期上演,热门的教育补习机构甚至要提前半年排队。补课,真的有必要吗?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观念?


“暂时领先”有那么重要吗?



近些年参加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各种同学会,多数同学并未大富大贵,只是过着普通平凡的生活,工作稳定、家庭和谐,足矣!当年的学霸学渣在学校时可谓天壤之别,可二十年过去了,当年成绩的好坏与否,与现在的生活并无太大相关性。而记忆中年少时最开心的部分,与补习更是无半分关系。


对于家长来说,让孩子去补习的初衷无非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一步领先,才能一路领先。可是,人生还长着呢,前十年甚至二十年的领先,真的那么重要吗?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暂时的领先,意味着每天大量的重复做题,意味着大量课余时间要奔波在来回补习班的路上,意味着没有了多数大人眼里看来无意义的发呆、踢球、嬉戏的时间,这种付出真的值得吗?


不排除参加补习中的许多都是优秀的孩子,他们的家长或者他们自己希望付出更多,能让他们迈上更高的台阶,可是,多数孩子在补习班里投入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只是拉高了选拔的标准。当他们成年后回想当年,一定会很懊恼在补习班上虚度了少年时光。


时至今日,高考早已不是独木桥,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更加多元,我从不认为成绩是决定成败的标准,也反感于视金钱与权力为成功标准的价值观。而大多数对升学无比焦虑的家长,他们一边说着只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有个好的未来。



可是,一边却认为成绩不好注定没有好的前途和未来,注定会不幸福。什么是好的前途与未来,应该由孩子自己说了算。不可小看了孩子的认知能力与判断力。只要他开心,内心认同自我,哪怕未来只是平平凡凡又如何?

怎样才是“为你好”


关于上课外辅导班,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去还是不去,要根据孩子本人的意愿和状况。以前,我一直坚定地反对上课外辅导班,主要是不想让孩子养成一个依赖课外班的心理。正因为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大家都在上辅导班。


那么,孩子有可能形成一个弱心理:我没考出预期的成绩,就是因为别人都上了课外班而我没上的原因——我觉得,这个心理很要命,它会让孩子由衷地回避自身的问题,比如,基础不扎实,上课没有专心听讲等等,同时,还会让孩子心理上过分依赖“外力”,对于自身的成长并不利。


因此,在孩子班级大多数人都去上辅导班时,我果断地劝说他不要去,告诉他:你想保持学习好,就必须上课全神贯注,而不是想着反正辅导班里老师也会讲的。这样尝试了初二一年,效果也还可以。



但是,最近一次家长会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想法是否有些武断。老师说,中考是全广州中学生的竞争,所以,不能只看孩子在班级在学校的排名,要横向放大到整个广州来看,这样才能大致判断出自己孩子的位置,考虑对应的高中。作为家长,当然都希望孩子能去好的学校,如果此时,孩子自己有颗“求”上辅导班的心,那么,我为什么要阻止他呢?


作为家长,我不能以“为你好”的名义来强迫孩子去上辅导班,但同样,也不能以“为你好”的名义来制止孩子想去上辅导班。毕竟,现在有些老师担负的教学工作很重,教好几个班,不可能对每个孩子都查缺补漏。


有些课堂上没有弄明白的地方,在辅导班里受老师提点一下而豁然开朗,总比孩子一个人苦苦思索反而钻了牛角尖绕了弯路要更有效吧。所以,去不去辅导班关键要看孩子的意愿和状况。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

本文系微信公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转载编辑文章,编辑后增加的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本公号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对其内容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保证。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属原作者。如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快速审核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