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在线教师”走红呼唤教育改革

2017-10-31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教师绝非一个普通行当,而是肩负着巨大的公共责任。其时间、智力与精力,必须优先贡献于自身所供职的公共教育体系。



一台电脑、一部手机或平板,即可让你和外教、名师“亲密触电”,“一对一”“一对多”,内容和形式十分灵活,在线教育惹人遐想,但也存在师资质量良莠不齐、公职教师兼职等问题。由于互联网+教育属于新兴事物,监管比较宽松,暂没有明确政策规定行业准入、师资标准等,目前多数在线教育平台处于野蛮生长状态,“擦边球”现象十分普遍。(见10月10日《每日经济新闻》)


此前,一张在线辅导老师的课程清单引发网友热议:一节9元的高中物理在线直播课,共有2617名学生购买,该在线教育平台的工作人员介绍,扣除20%的在线平台分成,授课老师一小时收入可超万元。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在线教师”因其超高收入,而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从现实来看,“在线教师”满足了社会对优质师资资源的需求,学生只需花费很少的钱,就能听到一堂优质的课,比那些收费高昂的辅导班占有价格优势。


现在对于“在线教师”有两种迥异的评价,体现出不同力量的博弈。教育主管部门倾向于把它定义为“违规兼职”;而相关平台运营方,则不遗余力将之描述成“互联网+教学”以及“分享经济”的杰出成果。可谓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这种“复杂处境”,也注定了“在线教师”会遭遇种种不确定性,令人担忧的是,在缺乏技术标准和对应规范的大背景下,在线教育极有可能走向有偿家教的“雷区”。


在线教育,是中国教育未来发展避不开的话题。目前,国内在线教育平台层出不穷,但忧虑也随之而生:一方面,老师们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当“在线辅导”平台能提供的收入远远超过学校薪水时,教师们的精力和心思很可能会发生偏移,导致在校的教学质量下降;另一方面,这会不会导致一些教师花样翻新地吸引学生眼球,将“在线辅导”变为牟取私利、强迫学生补课的第二辅导课堂,延续有偿补课的路子?


不论网络技术能创造多少新的“奇迹”,有些显而易见的常识问题终究要重申,那就是“教师”绝非一个普通行当,而是肩负着巨大的公共责任。其时间、智力与精力,必须优先贡献于自身所供职的公共教育体系。尽管我们乐见教师群体可以更多发挥个体价值、更多创造个体收益,但前提必须是公共基础教育服务能够“尽到义务”。


对“在线教师”的走红,教育部门最应该思考的,不仅是该不该治理的问题,还应该包括——作为公共服务的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如何与时俱进地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集聚和整合不同地区的优质教学资源,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比如,可以由教育部门来主导搭建在线平台,有序发挥教师的特长与能力,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实现教育公平。


文章来源: 河南日报


版权声明

本文系微信公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转载编辑文章,编辑后增加的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本公号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对其内容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保证。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属原作者。如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快速审核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