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10年来,课程改革、课堂改革做了什么?未来,我们又会遇到什么?

2017-11-29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再往远走,

我们还会、还能、还要遇到些什么?

我们该做、能做、要做些什么?

是新型教材的改革?

是学生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的改革?

还是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



一场可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变革,平平静静、不声不响地开始了。


这是从一间间教室里萌生出来的变革;这是支持每一位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多元化个性的变革;这是提升每一位教师创新能力的变革。


教育实践本身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这一场教育变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场可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变革,就这样平平静静、不声不响地开始了。


人们是否还记得,在过去若干年里的某一段日子里,局长、校长们出出进进,忙忙碌碌,似乎在酝酿、筹划着什么事情。


决策者们在苦苦思索,反复斟酌以后,终于作出最后抉择:启动课堂教学改革。接下来的过程大体一致:组织学校的干部和老师到外地考察,印发相关的学习材料,制定本地、本校的改革方案,选定秋季或春季学期,全面启动改革。


虽然上上下下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真正做起来以后,老师们似乎还是感觉到有些手忙脚乱。一夜之间,使用了多年的名词术语,许多轻车熟路的教学流程,都遭到了质疑和否定,取而代之的是学案、小组、自主、展示等一套新术语、新流程。


老师们带着几分新奇与憧憬,更带着几分怀疑与无奈,步入改革的潮流中。一场可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变革,就这样平平静静、不声不响地开始了。


从20世纪80年代起,有过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等制度性改革,有过经费增长、校舍建设、装备标准化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教育制度改革也好,教育事业发展也好,都未触及教育的内核。教育观念、人才标准、教育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的改革,是世纪之交才拉开序幕、走到前台的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谈的以课程改革、课堂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改革。



 10多年来,改革者们做了些什么?


从国家颁布新的课程标准和各地开始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算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概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路程。10多年来,改革者们做了些什么?所谓里程碑性的改革体现在哪些方面?我试图用一组新概念和一种新模式来概括已有的变革。


以下是一组近年来教育领域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一定程度上,它已成为校长、教师的基本信念、基本追求和基本语言:


学案教学

问题导学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

体验探究

展示交流


这组概念全部省略掉了主语。那么,主语是什么?所有这些行为的发出者是谁?是学生。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这场变革的实质所在:教育的重心从教师如何教走向学生如何学。说这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一点都不过分


概念的转换必然带来相关结构和秩序的变化。近年来,教育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实践模式。新模式在重新构建教育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秩序。以下概括能否表达新模式的核心内容?请读者判断:


学习组织,从以班为单位到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作为学习共同体,成为一种新的建制,成为最基本的学习组织。


学习起点,从课堂听讲到研读学案。这是对传统教学秩序的颠覆。它对教育变革所产生的影响,可能刚刚开始。我想补充一句:在美国的翻转课堂传来之前,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们已经开始了相似的改革。


学习过程,从记知识、做习题到读材料、做事情。安静、划一的课堂被查找资料、合作做事、交流想法等各种活动所取代。


课堂形态,从教师讲、学生听的讲坛走向师生共同展示、探究的论坛。学生的展示、讨论、分享活动越来越成为课堂的主体。“输出”成为与“输入”同样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师职业,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走向以组织引导学生学习为主。“导”的作用在增强,“讲”的作用在弱化。


 教育评价,从以量化评价为主走向以质性评价为主,从以知识和技能评价为主走向以能力和态度评价为主。人们在积极地探索评价标准、评价工具、评价方式的变革。



再往远走,

还会、还能、还要遇到些什么?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何况是百年树人的教育!


 改革者们会不断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诸如如何设计更有驱动力的学习任务?如何选择更能覆盖知识要点的探究问题?


小组评估标准如何更有激励效果?如何让课堂展示更能激起学生的参与、讨论、深度探究?如何命制一份能测评学生判断能力、推理能力的试题?等等。


再往远走,还会、还能、还要遇到些什么?毫无疑问,该做、能做、要做的事还很多。教育的这场改革刚刚拉开序幕。也许,更精彩、更艰难、更有意义的改革,还在后头。


也许,老师、校长、局长们意识到了些什么。


当学生真的能够在老师讲授之前就开始学习的时候;当学生真的能按照学案要求开始读教材、查资料的时候;


当学生真正能当众表达自己收获的时候;当学生在课堂上的相互争论、相互补充、相互接纳等合作学习真的成为学习常态的时候;


当学生的自主探究真的能自发地延伸到连老师都没有想到的更深层面、更广领域的时候;当所有这些过去不曾想、不敢想的事情真的都成为实实在在的事实以后,


老师们自然会想到许多新的可能:    


1

既然需要给学生提供指导自主学习的方案(学案),那为什么不能按照学案的思路改革教材呢?新教育是否会催生新型教材的改革?

2

既然学生的自主探究常常要超越老师规定的章节内容,甚至学科内容,那为什么不能依据探究主题而设定跨章节、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呢?新教育是否会催生国家课程标准的改革呢?

3

既然学生对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充满兴趣,既然老师高度欣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潜能、思维方式、组织协调能力、合作精神,那为什么不能加大对学生基本素养的测评,减少对知识点、技能点过多过细过精的测评呢?新教育是否会催生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更深刻、更彻底的改革?

4

既然学生在探究问题、获取知识等方面表现出了自主的潜能,那为什么不去开发学生自主治理方面的潜能呢?新教育是否会催生学生管理的深度改革?


也许,在未来的30多年里,这些问题都将会成为改革的新目标,都将带来教育更为深刻、更为重要的变化。



拿出勇气,自主思考!

这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是改革能否走向深入的需要。


读者是否认同这样的判断: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学习与生活的相向而行。正规意义上的学习越来越回归到普通的工作和生活,而普通的工作和生活又越来越有学习的性质。


曾经,人们尽可能地强化学习、学生的特殊性,力图将学习、学生从普通生活和普通人中独立、分离。现在,文明的进程正在转向。


拆掉阻隔社会与学校联系的“墙”,让学生像科学家、设计师、作家、经理等成人一样在做事中学习,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与此同时,所有告别学生时代、结束学生身份的成人们,又无时无刻不在学习。


今天的社会,没有哪种职业可以在就业之前学到所需的所有知识与技能。学习成为每一个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所谓的终身学习,学习化时代。


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时此刻的你、我,都是学生。凡期望学生该做的,作为老师都应该率先做到。当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创新的时候,首先也该自问:我们的探究勇气和创新能力如何?


经济上有“中等收入陷阱”之说。其实,教育领域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在经历和完成了追赶期的借鉴、模仿以后,创新将成为新时期事业发展的第一要务。


我想在此提及一个人,一句话。这个人是思想家康德。康德对人类教育最重要的影响,体现在他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人是目的。人的成长、发展、权利、尊严等基本人性,就是人类社会全部进步事业的目的。



康德生活在启蒙运动时代。当时的一份学术杂志在组织讨论何为启蒙运动。康德参与了这场讨论并写了一篇文章:《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 》。此文被后世看作是诠释启蒙运动的经典之作。康德写道:启蒙运动就是人类摆脱自己所加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的起点。所谓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不能自主地运用自己的思考。其原因不在于人们缺乏思考能力,而在于人们缺乏思考的勇气。勇在思考!即拿出勇气,自主思考。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拿出勇气,自主思考!这是我们对学生的期望,是学生素养的基本体现。同时,这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改革能否走向深入的需要。


文章来源:守望新教育

作者:张卓玉,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


版权声明

本文系微信公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转载编辑文章,编辑后增加的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本公号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对其内容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保证。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属原作者。如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快速审核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