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学校示范校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班组群:重新设计学校生活

2017-12-08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第四届中国未来学校大会”以“数据驱动的课堂革命”为主题,于11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海淀区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承办。大会主要聚焦于未来学校的课程构建,围绕“课堂改革”“前沿科技”“数据融合”“实践创新”展开交流探索。此次大会由三大板块组成:未来学校之论、未来学校之展、未来学校之旅。其中未来学校之旅板块是由参会人员全天观摩实验学校,未来学校之旅囊括了北京12所名校,提供了7条线路和5个主题,参会人员现场观摩名校,深度感受未来学校风采。


11月27日,参会人员来到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以下简称“中关村三小”)进行未来学校之旅参访活动。活动以“班组群:重新设计学校生活”为主题,吸引100余人参加交流与研讨,大家共商未来学校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新模式与评价新思路。



本场参访活动由中关村三小万柳北校区执行校长陈俊荣主持。活动第一部分由中关村三小三位校领导作主题报告。中关村三小发展部主任宋立亭首先以“空间与教育”为主题,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了中关村三小新校区的设计理念和思路,新校区的设计从第一张图纸起,就将教育的设计蕴含其中,设计学校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学校、认识学生、认识师生的教与学的过程。宋主任指出,新校区的设计理念是为了重构学习关系,打破传统的教与学模式,设立班组群与校中校,班级+组群的跨龄生活,班主任+导师的教师团队,一个教师眼中有了更多的学生,一个学生受惠于多名教师。学校作为课程存在的空间,处处都是教室,处处都是图书馆,处处都是博物馆,处处都是舞台,处处都是学习的地方。



中关村三小课程部主任陈俊荣为大家作了关于“真实的学习:生态大课程”的主题报告,她以中关村三小的多个跨龄跨学科的组群大课和项目学习为例,不同年级的孩子,不同学科的老师,不同门类的知识类别融合在一起,根据学科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减少不同学科间知识的重复与隔裂,通过跨年龄解决真实的问题,为学生间互为师长提供学习的机会,不同学科间的协同合作,凝聚教师的教育力,提供更多样、更丰富的课程供给。陈主任指出,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获得知识的技能,动手实践能力,习得明辨性思维的过程,也是获得交往、合作、分享、表达能力的重要过程。通过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板块时间、管理流程和分享机制这五个模块来践行真实的学习,运用跨学科、跨门类的知识技能综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中关村三小学生部主任池昌斌的主题报告内容是:“在班组群,看见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池老师以一个问题“当空间长大、学无边界,我们能看到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吗?”开篇,引出班组群、校中校的新理念,空间的变化,给教育带来了微妙的变化,池老师认为,学校,应该让我们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同时也学会如何与尺码不同的人相处。中关村三小每周二下午的项目学习,隔断墙的打开,新的学习伙伴关系组合的产生,班组群的学习生活方式让成长发生在学生的足迹所至和人际关系所在的任何地方。



主题报告之后是由中关村三小两个班组群的老师为大家带来的班组群师生展示报告,中关村三小三校二群的杨新颖老师带来的是《一带一路上的和平之光》展示报告,聚焦班组群空间下的真实的学习,杨老师认为,项目学习的选题要尽可能的贴近生活,从解决生活中与教学相联系的问题着手,主题设定高度关注课程标准。项目学习的设计鼓励并推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一带一路的和平之光,旨在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互学互鉴,携手共赢,让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孩子手牵手,心连心,共同奏响人类文明的交响曲。作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大家三小”的学生,伸出和平之手,与世界上更多的“邻家孩子”建立联系,敞开我们的大门,建立我们的“大家共同体”。



中关村三小一校一群的杨小意老师作了第二个题为《小窗帘,大学问》的展示报告,报告聚焦于该班组群一次关于“窗帘”的项目学习,杨老师详细阐述了历时一个月,14课时,地点涉及校内校外,以“为学校设计窗帘”为内容的一次项目教师学习, 41 28470 41 11787 0 0 8983 0 0:00:03 0:00:01 0:00:02 898392名学生,8名教师,不同年龄,不同学科。项目来源于真实事件,教师基于学科语言展示并促成课堂对话,教师多次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任务机会,教师使用多种指导性方式展示内容。杨老师指出,项目学习是综合性学习,课堂与生活结合,多个学科融合,混龄学生共学。



海淀区教科院闫顺林主任对本场参访活动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中关村三小的“大家教育”让我们能看到,班组群提供了大空间,而大空间提供了很多可能性,班组群的教与学方式让人们看到,只有在交往中才能锻炼交往能力,只有在合作中才能提高合作能力,只有和社会国内外沟通才能提升沟通水平。下午的报告带给闫主任几点思考:第一,融合是实现人文性的最好的方式,融合必须要有空间,我们要想办法提高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能力,必须要增加融合性。第二,课程的改进,更新要强调核心素养,基于学生生活和学生实践经验的问题解决之后,孩子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不一样。获得的知识也是完全不同的。第三,教育者要学会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冷静看待学习生活,把学习的过程充分留给学生,敢于放手。为学生留白。



最后,中关村三小刘可钦校长带来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未来学校大会”,让我们思考的是我们能为孩子的未来提供什么?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一个人的明辨性思维越来越可贵。小学阶段,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好奇心是积攒创新力最重要的能力。未来的学校不一定是高大上的,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给孩子哪些能力,哪些精神。今天的主题是“班组群,重新设计学校生活”。在这里,老师、学生的生活变了,学校生态变了,可选择、个性化,机会空间大了,使得学校更加回归了学校本来的样子。当然,后面的路更艰难而且还很长。我们正奔着更真实,更有创新性,更受孩子们喜欢的方向努力。



近期,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公众号将相继推出第四届中国未来学校大会参会专家发言深度整理和专家专访,敬请期待。


第四届未来学校大会相关报道

第四届未来学校大会 | 未来教育,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谈松华: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形态

以海淀区教育为例:面向未来的区域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

品读未来学校大会思想盛宴(一)

未来学校示范校丨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使用清洁能源 保护绿水青山

未来学校示范校丨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创新 融合 发展

未来学校示范校丨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龙樾未来小镇

未来学校示范校丨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面向未来的五一教育

未来学校示范校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改变学习、改变成长


版权声明

本文系微信公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转载编辑文章,编辑后增加的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本公号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对其内容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保证。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属原作者。如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快速审核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