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曹培杰: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堂转型

2017-12-20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11月25日,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未来学校大会的分论坛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曹培杰发表了题为《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堂转型》 的主旨演讲。


▲本文整理自曹培杰在第四届中国未来学校大会上的主旨报告,以下为口述整理:


教育目标的三次转型


关于什么是一节好课,许多专家提了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包括叶澜教授、刘长铭校长等等。但是我自己有一个想法,好课的标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历史的发展也会有一个新的认识。比如说2016年9月份正式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如果从我们教育目标发展的逻辑来看,教育目标经历了三次的转型。


面向双基


第一次最初我们提出来要面向双基,什么叫双基,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在能。在双基引领下,什么是最好的课堂呢?可能就是老师精讲、学生精练,这就是最好的课堂。


三维目标


我们在2001年启动第八轮基础教育新课改,提出来新的教育目标叫三维目标,在三维目标引领下,什么是最好的课堂,那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核心素养


这个核心素养引领下,一定会有新的课堂形态会出现。我们原来注重的老师精讲、学生精练,当然是课堂重要的形态。但是除了这个以外,创造会不会变成一种课堂形态,设计会不会变成一种课堂形态,游戏会不会变成一种课堂形态,表演会不会变成一种课堂形态,我觉得未来都是值得探索的。现在就是要鼓励学生做中学、玩中学。未来的课堂,我觉得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新的趋势。


之前的学校教育,包括课堂培养的是知道分子。就是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在记忆中学习,在背诵中学习,在听讲中学习。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未来随着课堂的转型,我们要培养有独到见解能触类旁通的智识分子,尤其要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手,这是未来课堂重点的发展。


未来的课堂的五要素


面向真实的情境


我听过一节公开课是讲小学四年级的《山雨》,文章描述的是雨后山林景象。这节公开课规模很大,老师是精挑细选选出来的。在听课的时候我非常偶然的扭头一看,这个学校就在一座小山旁边,而且那天恰好又下雨了,当时窗外的场景和这篇文章描述的场景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我当时在思考作者是不是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所以写下了这样的文章。


所以即使尽管当时老师讲的很认真,学生听的也很认真,但是如果在课堂里,哪怕只拿出来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从课堂里面走出来,走到山林之中闻一下雨后清新的空气,看一下雨后山林的翠绿,我觉得他得到的体会和收获不见得比在课堂里面坐着不动听讲的收获少。所以我觉得未来的课堂要面向真实的情景,要把知识点重新返回到真实的生活场景。


跨学科


我们现有的小学,一般情况下有九门学科,中学一般情况下有十三门。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学科形态,尤其是跨学科的形态,这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所以现在有一个热词叫跨界创新。什么意思呢?没有跨界就没有创新。大家都非常关注诺贝尔奖,如果认真梳理最近三十年诺贝尔奖除了文学奖、和平奖所有科学类诺贝尔奖全部产生于交叉学科、产生于综合学科。最近这几年大学所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是交叉学科,新开的学科基本上都是交叉学科综合课程。但是基础教育领域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所以未来课堂要从传统的分科教学,逐渐建立一种新型的学科形态,就是跨学科。


打破固定的课时


现在中小学里面都有课时的划分,但是很多老师上课的时间45分钟不见得完全能讲完。有的课时有可能用不了45分钟或者用不了40分钟就能完成了。固定的课时是为了便于管理,但是是不是适合每一节课,需要重新思考。未来的课堂有可能会打破固定的课时,会出现拔小课、长短课,尤其是当课堂形态发生变化以后,这种固定的课时一定是与这种新型的课堂形态不适应的。所以现在有很多学校开始探索大小课、长短课,甚至是阶段性课程。


灵活多元的学习方式


未来有可能要把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参观考察、研学旅行结合在一起。所以我有一个观点,我们的课堂不一定发生在教室里,有可能发生在社区,有可能发生在田野,有可能发生在科技馆,有可能发生在博物馆。形态也是不一样的,可以是老师讲学生听、参观考察,或者是体验式、创造式、设计式的,所以未来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元。


未来的课堂评价发生转型


之前的评价基本上都是纸笔测试,一旦课堂打开以后这种评价会变的多元。除了纸笔测试以外,做一次公开的演讲,组织一次集体活动,甚至制作一个手工艺品也是测试。比如有一次我参加北京市五十七中的活动,他们学校强调创客教育,他们开设了大量的课程,学生都分成小组,制作一个成型的作品。制作完了以后每一个小组都要介绍他们的产品,类似于企业的路演。我想,这就不再只是一个展示,这就是一种新型的评价。


当课堂打开了,当课堂变的多元化,这种评价方式一定也要变的多元。要从原来纸笔测试里面,把它脱离出来。这个纸笔测试很重要,但是我们还需要引入新的评价机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未来的课堂就是要面向真实的情景,要打破固定的课时,要强调跨学科,要强调多元的学习方式,要倡导一种全新的评价模式。



第四届未来学校大会相关报道

新闻报道↓↓↓

第四届未来学校大会 | 未来教育,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品读未来学校大会思想盛宴(一)

品读未来学校大会思想盛宴(二)


专家干货↓↓↓

谈松华: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形态

陆云泉海淀区教育为例——面向未来的区域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

王素:数据驱动的中国未来学校课堂变革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人工智能与科技教育


未来学校示范校↓↓↓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使用清洁能源 保护绿水青山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创新 融合 发展

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龙樾未来小镇

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面向未来的五一教育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改变学习、改变成长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班组群:重新设计学校生活

北京市八一学校:品质八一 品质人生

北京市日坛中学实验学校:课堂创新•学习变革•人工智能•文化传承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技术融入课堂,传统遇见未来

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分享团队科研成果,传递学校实践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系微信公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转载编辑文章,编辑后增加的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本公号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对其内容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保证。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属原作者。如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快速审核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