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慢”出秩序,“行”出便捷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1039调查团 Author 黄河


导 读

从2020年开始,北京交通部门贯彻“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发展理念,持续改善步行和骑行环境,实施慢行系统品质提升三年行动。3年来,全市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慢行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市民慢行出行意愿持续提升,自行车加快回归城市。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中心城慢行出行比例已达49%,创近10年新高。今年有哪些正在实施的慢行系统改造项目?已经完工的慢行提升工程是否对区域交通环境改善起到了作用?未来北京慢行交通建设如何持续发力?



慢行交通助力

街巷华丽变身


五塔寺路街景/记者拍摄
海淀区五塔寺路是北京最美街巷之一。新改造的道路宽敞整洁,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各行其道。2021年,海淀区利用背街小巷治理的契机,让五塔寺路从过去的脏乱差变身为网红打卡地。
“之前五塔寺路两边道路非常拥挤,有车辆、有行人交叉,非常不安全。”北下关街道五塔寺社区居委会主任张杨说,“改造了以后,机动车单向行驶了,没有混杂的状况了,建立了很多个休闲的小广场和小花园,也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不小的改观。”

市民在五塔寺路骑行/记者拍摄

五塔寺路紧邻南长河,水路交织/记者拍摄
走在五塔寺路上,南长河在路边静静流淌,人行步道上每隔几十米就有休息座椅和景观小广场。两位居民表示,这里已经成了大家愿意来、留得住的休闲空间。
“这条路变化太大了,原来是特别特别乱,遛弯都不愿意上这边来。现在这条路也修了,可美了,我们天天晚上上这边遛弯来,骑自行车就过来了。”“道路维修之前特别窄,交通特别混乱。现在道路宽了,景色美了。步行肯定是宽敞了、平坦了,心情也舒畅了。”居民们说。

市民在五塔寺路观景平台拍照/记者拍摄

市民在五塔寺路沿线设置的座椅上休息/记者拍摄
2022年,海淀区推动编制区级慢行系统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区内慢行交通服务品质显著改善。
海淀区交通委市政中心道路设施科科长张彦介绍,海淀区已经完成西北旺大桥北侧路等8个路口的优化治理工作,保障自行车路权;完成了319公里的自行车道拓宽工作;完成自行车专用路南展一期贯通工程;改造提升6条慢行林荫道。同时,加强电动车自行车超标、超速、闯红灯和逆行等违法行为的管理。

海淀区自行车专用路南展工程一期/来自网络

清河交通枢纽周边新建的自行车道/来自网络


道路小手术

解决老难题

京藏高速辅路是昌平区对外联系的主干线,辅路上的西关环岛是进入北京中心城的重要节点。受主路条件限制,辅路北侧的市民想要进入西关环岛需要绕行辅路南侧,因此经常发生抄近道逆行的情况。
北京市交通委昌平公路分局工程管理科科长聂雪峰说,新建的慢行系统充分利用了现状明皇蜡像宫前的天桥和京藏高速北辅路与高速之间的空间,建设了一条长384米、宽2米5的西向东的非机动车道,并设置了护栏,形成一个独立的通行空间,就给非机动车提供了一个安全独立的通行环境,可减少非机动车绕行约1.5公里。

西关环岛天桥设置坡道方便自行车推行/记者拍摄

西关环岛天桥新建的自行车专用通道/记者拍摄
“原来从这过,汽车嗖嗖的,还有大车,自己都害怕,有时候着急也会逆行,现在这样走就特别方便了,感觉也安全了。”“原来从南边走大概需要10多分钟的路程,有了自行车专用车道就更近了,就两三分钟就到西关环岛了。”两位市民表示,有了独立通行空间,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也更加安全。

骑行市民使用西关环岛天桥自行车道/记者拍摄

西关环岛天桥自行车道和机动车道完全隔离/记者拍摄
包括新建慢行系统在内,正在实施的京藏高速北辅路改扩建工程还对现况道路进行拓宽,从西关环岛到南辛路之间的路段实现机非分离。
北京建工养护集团第九公路工程处项目经理崔宝亮介绍,通过占用辅路北侧的部分土地,将路宽由原来的12米拓展至21.5米。工程完工之后,京藏高速北辅路从南辛路至西关环岛这一段,将设置三条机动车道和一条非机动车道。

正在施工的京藏高速北辅路改造项目/记者拍摄


安全为先

赋予慢行最优路权

近年来,北京市先后编制出台《慢行系统规划2020-2035年》、《“十四五”时期慢行交通品质提升规划》等顶层制度设计文件,提出慢行系统规划总体目标。
今年,将继续推动建设一批新的慢行示范街道,北京市交通委城市道路管理处荆禄波说,截止到2022年,慢行系统的出行比例是达到了49%,实现了连续10年的增长,其中自行车的出行比例是达到了17.3%。
今年将继续推动路面宽度12米以上道路自行车道宽度不达标或是不连续的整治工作,继续推动步道和自行车道的完善,推动慢行示范街道的工作,计划实施8个街道的试点。

市民在通州区北运河沿河慢行系统跑步健身/记者拍摄

市民在大运河沿岸骑行/记者拍摄
北京铁刷自行车俱乐部创始人孙健每年骑行里程超过8000公里。他认为,尽管当前北京慢行系统、尤其是自行车道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不足。比如电动自行车高速逆行非常普遍,慢行系统一旦进入了机动车道接驳的时候,基础设施比较少,比如反光镜、警示牌、喇叭口空间很少。出了慢行系统进行接驳的时候,会产生一些危险。

交管部门清拖占用自行车道停放的车辆/来自网络

公交车占用自行车道停放/来自网络
本周四,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举办骑行环境提升研讨会。会上,协会联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发布《北京四环内骑行环境风险因素识别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路侧停车已经成为影响骑行环境和体验的最主要因素。报告起草牵头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龙瀛介绍,研究表明,影响骑行安全的因素,主要是自行车道不够宽,自行车道没有软性的或者硬性的隔离等等,路边停车影响自行车的正常行驶这是最严重的。“当然还有非自行车的交通主体的存在,比如说摩托车也在,行人也在。动态的一些因素,比如说逆行、自行车道被阻挡等等,”龙瀛说。

通州区云帆路上的慢行系统实现与机动车“硬隔离”/记者拍摄

通州区云帆路上的慢行系统/记者拍摄
和小汽车相比,慢行交通、特别是使用自行车出行,是最绿色、方便的方式。让自行车回归城市,就需要从根本上明确自行车“最为优先”的路权。
“我们永远要把步行和自行车路权,一定是要高于所有的交通工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孔令斌表示,“对已有的空间进行分配的原则,就是路权优先。比如说在我们的次干道或者支路上面,路口缩窄一点,机动车道压缩一点,空间留给行人和自行车,管理其实要做好。”

市民在二环路慢行系统骑行/来自网络

市民在自行车专用路骑行/来自网络
由于自行车更加灵活,有助于改善不同公共交通系统之间的衔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接续换乘,从而提高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自行车它其实是体现了一个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也体现了这个城市的现代文明程度。”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轨道交通所所长王书灵说,“自行车在中短距离的出行中,往往时间消耗是最少的,就可以作为轨道和地面公交两端的接驳工具,从而扩大公共交通的覆盖面,提升城市交通整体的运行效率。”

新改造的海淀区展览馆天桥首次施划非机动车分道标线/记者拍摄

阜外医院天桥采用满足弱视群体通行需求颜色铺装/城养中心提供
今后,北京需要从改造设施、加强执法等多方面入手,提高慢行系统的服务品质。今年5月,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发布《2023年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
计划明确,到今年年底,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4.7%。为实现这一目标,交通部门将继续加强慢行系统基础设施规划、改建和维护。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城市项目主任潘支明表示,北京加快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型城市,将有助于提高包括交通在内的整个城市的发展和活力。
“要提高慢行交通的安全性、便捷性。慢行交通发达的街区,对于街道的活力、提振人群消费,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不光是对交通的贡献和对交通体系改善的贡献,而是在对城市整体的活力,城市的经济状况,人们的交往包括健身等等,都是一个综合性的改善。”潘支明说。

市民骑行自拍/来自网络

北京加快建设慢行友好城市/来自网络
建设慢行系统,并不是让繁忙的北京慢下来,而是让城市在有序、安全和各行其道中快起来。慢行交通应该是城市交通系统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打造健步悦骑和具有吸引力的慢行环境,北京任重道远。


内容来源:北京交通广播记者  黄河、编 辑 朱艳婷、主 编  程 艳

编辑:慧儿

值班主编:彭菲

监制:赵鹏


点个

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度 | “慢”出秩序,“行”出便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